我县水稻机械化生产调研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水稻生产流程机械化”。
一、**县现状
(一)**县地处苏、鲁、豫三省交界处,位于微山湖西岸,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有耕地60万亩,人口45万,其中农村人口41万,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万亩,是鲁西南最大水稻产区。2008年,全县水稻产量约30万吨。
(二)2007年年末农村总人口41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有6万人,转移出
省劳动力约8万人,两项约占劳动年龄内总人数的70%,因而农业从业人员中,大多为老人和妇女。每到农忙时节,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分外突出。
(三)据试验测算,机插秧每亩可节省成本45元,平均亩增产水稻50公斤,每年可增产粮食2000万公斤。机插秧每亩可为农民增收近150元,由此每年可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6000万元,另外机插秧工作效率是人工栽插的10-15倍,能够促进劳动力转移。同时能够改善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有力地促进水稻机械化生产。
二、**县水稻机械插秧的主要环节及发展现状
(一)机械灌溉。现有农村提灌设施(含固定机电提灌站、流动柴油提水机具和微电泵),固定提灌站181处,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保灌面积45万。
(二)机械耕作。全县目前大型拖拉机保有量650余台,配套机具1200余台,手扶拖拉机1万余台,全县水田区机耕面积达到98%。
(三)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机插育秧是机插水稻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水稻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其目的是培育出秧块标准、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能适合机械插秧,并且秧苗个体健壮,无病虫害,能满足高产要求的标准化秧苗。需做好育秧准备、软盘育秧、苗期管理、栽前准备等多项工作。
(四)机械种植。机械插秧是**县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最薄弱的环节。上世纪七十年代,土地由集体种植,**县曾经开展过机插秧推广工作,当时由于机械性能落后,秧苗都采用秧田培育,机械插秧伤根伤苗,返青慢,产量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还开展过机抛秧推广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水稻栽植机械化一直是困扰**县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一大难题。2004年—2008年,**县积极探索水稻栽植机械化的新路子,多次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外省市对水稻机栽技术进行考察,试验示范了水稻软盘旱育秧与机械化插秧技术,并就该项技术推广向县政府作了专门汇报,主动做好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使部分农民逐步认识接受了这一技术。近几年,分别在王鲁镇的张庙村、王庙镇的李集村、老砦乡的李集农场进行了机械插秧推广,机插秧面积面积达到了3400亩,取得圆满成功。但是2008年,全县机插秧面积仅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的0.76‰。
(四)机械植保。**县的植保机械以喷雾器为主,少喷粉器,多为半机械化,用药量大,效果差,残留多。这类机械在**基本普及,几乎有稻田的人家都有1-2台。2007年,旺苍利用购机补贴政策,推广二冲程汽油机喷雾器160台,每台每小时可喷洒农药5亩,是手动喷雾器的5倍,而且省药,少残留。
三、**县水稻机械插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插秧要求浅水载插、浅水灌溉,水的深度应保持在1--3厘米之内。秧苗普遍分孽时,还需放水晒田,控制过多分孽,将每窝秧苗控制在12株之内。目前,全县稻田主要采用漫灌方式,水深约5--10厘米。而且多数村渠系不配套,大多数稻田进水、放水渠道不畅,不能适应机械化插秧田间管理的农艺要求。
(二)机械产品价位高,使用季节性强,成本收回周期长。插秧机一年只能作业一季,一季只能作业15天左右,而且必须是采用软盘育秧等方式提供的秧苗才能作业。一台东洋--pf455s插秧机享受国家究补贴之后,农民还需支付10000元左右,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两年。季节一过,这些农业机械尤其是插秧机械便长期处于“失业”或“待业”状态。
(三)育秧程序多,机插技术要求高。种植环节的关键是育秧环节。软盘育秧必须把握好五关:一是营养土配备消毒关,二是精耕细作秧田关,三是品种种子选择关,四是精量播种关,五是秧水肥田管理关。机械化插秧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田平水浅栽插原则,二是适时栽插原则,三是合理密植原则。稻田整平耕细,牛耕牛耙是难以满足农艺要求的,只有使用耕、旋机械。机插秧苗的秧龄控制在25—35天,而人工育秧秧苗的秧龄多达60天。机插秧还要求有合理的栽植窝数和足够的基本苗,如油菜田和小麦田,每亩栽植窝数控制在18 000左右,基本苗控制在60 000株左右。
(四)土地分散,地块小。**县人均水田仅1亩,农户不同,种植的品种不同,成熟期不同。这家愿意机耕、机插,那家愿意人栽,矛盾难以协调。加之田块狭小,机器调头、转弯费力,而且油价昂贵(柴油每升4.85元),导致单位作业时间延长,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高。
(五)农机和农艺缺乏有效配合。
(六)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七)农机技术人员缺乏。全县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从业人员约30000人,仅占全县农业人口0.6%。目前,能熟练操作插秧机械的技术人员仅只10人,其中农民5人;能从事软盘育秧的技术人员仅有7人,其中农民4人。
四、推进**县水稻机插秧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力度。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推进水稻机械插秧的主体,但仅靠农民是不能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这就迫切需要县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县级相关部门做好技术指导。加强农机与农艺的配合,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推广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建立水稻机插秧技术指导体系,解决推广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我们建议县政府向各乡镇下达机插秧推广目标任务,机插秧实施乡镇应以村或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单位,统一供给水稻种子,统一水稻育秧,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田间管理,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从而全面推动机插秧蓬勃开展。
(二)突破重点,循序推进。建议县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建立农机化科技推广示范园,引进、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实现水稻主要生产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同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实施,逐步向全县推广。
(三)加大培训力度。推进水稻机械插秧,就要探索、试验、示范、推广与农机作业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如软盘育秧与机械插秧,便是农艺与农机结合的范例。而现代农业条件下的农民必须是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明法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唯一的途径就是培训。只有培训出一大批新型农民,他们才会自觉、主动选择买得起、用得起的农业机械。
(四)充分发挥农机服务协会作用,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农机服务协会要优化、整合本县农机资源,发挥能人效应,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致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创出农机服务品牌。除了服务本县水稻生产机械化外,还应利用协会的政策优势、信息优势,制定农机作业服务指导价格,完善作业质量标准,引导本县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大胆“走出去”,开展跨区作业,尽快缩短购置农业机械的成本收回周期。
(五)完善售后服务,解决机手后顾之忧。在农机具拥有量比较集中的乡镇设立售后服务点,成立农机维修服务专业队,在农忙时节提供24小时维修服务,随叫随到,深入田间、场院,开展维修作业,及时消除机手的后顾之忧。
(六)加大插秧机补贴力度,使农民买的起,用的起。县政府可以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阳光培训”工程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县农机校职能,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保障每个村有5---10个熟练掌握育秧技术或插秧机操作技术的技能型和智力型农民,并扶持、培育育秧专业户和机插秧专业服务队,提供商品化秧苗和有偿机插秧服务。同时,建议县财政给予 推广机插秧一定数额的补贴,对购买插秧机的农民或农村经济组织,在中央财政补贴和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10%--20%的补贴,以此激活农民或农村经济组织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推动全县农业机械化健康稳步发展。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总结我公司自2010年以来水稻生产在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就开始使用机械插秧、机械收获,不但节约成本,还提高了速度和效率,为分享经验,作......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前景的预测单位: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作者:徐枫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市水稻生产现实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在吉林市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优势和......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一直是制约**市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
赴韩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考察报告作者:信息中心应韩国农林部农村振兴厅的邀请,我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组织的赴韩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考察团一行8人,于2000年6月26日至......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总结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配套栽培核心技术是水稻钵体育苗技术与机械插秧的完美结合,也是农艺和农机科学有机的相结合,更是水稻育秧技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