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_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课件

其他范文 时间:2024-12-02 08:46: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刀豆文库小编猜你可能喜欢“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课件”。

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共5篇)由网友“炒土豆片儿”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希望大家喜欢!

篇1: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2.课内拓展阅读,深化课文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我提个问题,同学们听说过京九铁路吗?它是从北京到哪儿的呢?对,这是贯通我国南北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工人们在修筑这条铁路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开山、修隧道了,你们知道工人师傅们可能使用哪些工具吗?(潜孔钻、挖掘机、电铲车等)谁曾想到,在远古时候,一个近九十岁的老人,面对着挡在他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竟产生了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去铲除两山的奇想,他这种做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愚公移山》,请看,这是本文的学习目标。(我们首先要结合预习来掌握文言基本词句,第二呢,我们要进行课内的拓展,来深化课文的理解。)

[感知环节]

请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范读)

(1)基础词语(2)通假字(3)重要句式

设置质疑环节。要求是,尽量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怎样?

(4)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可从险要角度上、年龄体力、工具和路途上看)

以上我们了解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各类人物的态度及移山的困难,那么,愚公移山的决心动摇了吗?他坚信山定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

[分析环节]

导入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态度的不同的话题。

3.分析过程:

找出妻子和智叟的话――嘲笑、关心----角色朗读――分析“如――何”与“其如――何”语气之不同――朗读。那么,这两人同时出来反对他这样做,特别是智叟的嘲讽与阻止,愚公移山的决心动摇了吗?想一想,这两个人物的加入对表现愚公移山态度的坚定起了什么作用?(衬托)

嗯,愚公移山的决心如此坚定,有这个必要吗?

(出示讨论题:有人说,愚公真傻,、绕山开道或者搬家不就行了吗?)

总结: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看起来当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实,这是一种害怕困难的行为。对不对?这是一篇寓言,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本文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人力可战胜自然)对,愚公不愚,就是因他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他懂得人力可战胜自然的道理。如果绕、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但是,愚公年近90了,还去叩石垦壤,企图移山的行为的确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结合寓言这种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更重要的要结合我们的实际,请问,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难道是在学愚公的行为吗?

明确:我们学习本文的目的不在学习愚公的行为,而是要学习愚公的精神。

那么愚公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谁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

[拓展环节]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罢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么一个愚公村,它是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南的王屋山下的一个有着42户人家的小村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但是它绝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以勤劳、拼搏精神致富的真真切切的人类社会。这就是当代愚公的群体形象,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还能用比这愚公精神更具概括力的词语来回答吗?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视时间情况,可安排讨论。)

篇2: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

《荀子》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荀子其人和思想的主要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3、领会文章的论证层次和论证方法;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层次和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题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当堂背诵课文――如何快速有效的背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自读法

练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先秦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文章《劝学》。学习这一课,我

们要完成三个任务:掌握文章涉及到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弄清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及阐述观点的层次、方法;背诵课文。

2、题解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劝学》这篇文章是专门谈学习的,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关系不大,本文节选了《劝学》的一部分,但结构完整,条例清楚,说理生动而透彻,对学习和做学问很有现实意义。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诵课文,正音:已、有-又、槁暴、参、知-智、生-性、跬、锲、

2)学生朗诵课文,思考:“劝学”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采取什么表达方式?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述中心论点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该环节解决阴影部分即可,即不做具体展开)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4、具体研究文言现象和论证结构、方法

1)第一段: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语言简洁,不枝不蔓。

2)第二段:中、有-又、金、砺、参、知-智。

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为符合需要的圆形,金属刀剑经过磨刀石的加工就可以变得锋利等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只有博学才可以智慧、明达,行为端正无过错。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3)第三段:彰、假、舆、绝、生-性。

以登高而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为喻,说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办成原本办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这一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4)第四段:焉、跬、步、无以、驾、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除过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托身的地方)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强调了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都强调了常年坚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却非蛇鳝之穴无以寄托都强调了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本段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

5)总结:纵览全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这都是文章的特点。

5、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以板书为提示,按照顺序,个个击破。

6、课堂练习:

课后二、三题。

六、教学反思:

篇3:第二十三课 Lesson Twenty-three

一、教学内容

1.词汇(略)。

2.句型:I don't think chickens can swim.

3.日常交际用语: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与应答用语。

二、教具

录音机;教学挂图(也可模仿课本插图制作)。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值日生报告。

2.教师拿出挂图,借助图画教授本课生词及短语:

T: Look at the picture. It's a picture of a park. Where are Jim and Lin Tao? They're inside the park. Look at those people.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boating. Look!

They're good at boating. They're having a goo time. Look at the boats, they look like chickens. Can they see the animals? No, but they can hear some animals.

后两句需借助手势,放慢语速,重复两遍。板书生词,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生词含义。领读生词。

3.放课文第2部分录音,学生打开书跟读,反复三遍。

教师讲解对话中的难句(见难点讲解1、2)。

4.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按课文第1部分要求找出答案。当堂核对,并复习这部分再现的有关提出建议及应答用语。

5.准备做听力练习。给学生半分钟时间看练习册听力题表格。放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填入答案。当堂核对。

6.指导学生做练习册其他习题。

7.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本课对话;2)抄写生词及短语;3)完成练习册习题

四、难点讲解

1.Some are very good at it. 一些人划船划得很棒。

be good at是“善于”的意思, it指上文出现的“boating”一词。

2.But I don't think chickens can swim. 但是我想鸡不会游泳。

这是一个含有宾语从句的复合句(这一点不一定讲给学生)。在动词think后面跟含有否定意义的从句时,要将think变为否定式,而后面从句的谓语动词用肯定形式。例如:

I don't think he can mend the bike. 我想他修不了那辆自行车。

篇4:第二十三课 Lesson Twenty-three

一、教学内容

1.词汇(略)。

2.句型:1)Where is he/she? 2)Is everyone here today?

3.日常交际用语:打电话用语(Making telephone calls): 1)Hello! 2)This is…

二、教具

录音机;电话机模型;小黑板(上面事先准备好am,is及are的使用方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

1.本课生词较多,但真正第一次出现的生词并不是那么多。教师可考虑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景,一面进行单词教学,一面把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如果刚好那天班上有因病缺勤的,可以利用这一情景。如没有,教师可事先叫一位英语较好的同学,先在办公室里留一会儿。总之,上课伊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简短日常会话之后,指着学生,一个一个地说:

You're here today, good. You're here too, good.…(然后指向空位子)Where is…? Is he (she) at school? Oh, I think he (she) is at home.这样学生能基本明白教师的讲话内容,教师可以从头再演示一遍。这一次,边演示边板书生词及短语,然后领读,反复几遍。

2.放课文第1部分录音。教师先板书问题:1)Who is not here? 2)Where is she?

学生听一至两遍录音,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再放录音,学生跟读两至三遍。然后教师根据当时班上出勤情况,与学生进行对话:

T:Is everyone here today?

S1:No.

T:Who is not here?

S1:…is not here.

T:Is he(she)at school today?

S1:Sorry, I don't know.

S2:No, he(she) isn't.

T:Where is he (she)?

S2:I think he (she) is at home.

3.再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打开书)两至三遍。

4.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5.放课文第二部分录音,教师事先写好一个问题:Is Bill at home?

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有关打电话用语(只限于Hello及This is…的用法)

再放录音,学生跟读,两至三遍。

如时间允许,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手持教具电话进行练习;如没有时间,这一练习可放在下一课进行。

6.拿出小黑板,简要讲解am, is, are的用法。

7.布置作业

1)生词及短语;2)练习本课两部分会话;3)完成练习册习题2。

四、交际用语

1.Is she at school today? 她今天在学校吗?

No, she isn't 不,她不在。

at school,意为:在学校。at home,在家。at侧重表示位置在某一点上,或表示从事某种活动。例如:

A:Is your father at home? 你父亲在家吗?

B:No, he isn't. He is at work. 不,他在上班。

2.Hello, Bill? 喂,是比尔吗?

No, this is Sam. 不,我是萨姆。

以上是打电话用语。当打电话询问对方是何人,不能说:Are you…?同样,当介绍自己时,要用 This is…的句式。

3.Is Bill in? 比尔在家吗?

句中in表示“在家”。意思相当于at home.

篇5: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十三课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十三课

学科    语文 (第 五 册) 主备教师 吕丹丹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张冬梅 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自读自悟、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谈话 2、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2)简介王维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给每段加上小节号,轻声读课文,读通语句。 (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插 逢 佳节 无限 (2) 了解词语理解情况,重点理解如下词语:兄弟 异乡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3)指名试读课文,及时纠正。  3、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自由识记字形,注意用上巧妙的方法。  2、交流记忆方法。 3、描红,注意写字的'姿势。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节,思:这一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2、  交流,小结:这一段讲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3、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  指名读第二节 2、思考:这一节工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讲了什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重阳接是个佳节?此时王维有什么感受? 3、讨论交流 3、  小结:这一段讲了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明了题意。 5、齐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三节 1、  自由读,思: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二句说了什么?三到五句说了什么?什么叫天各一方?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2、  讨论上述问题:(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思念兄弟们的有些想法省略不说;第二个省略号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说的有些话省略了。) 3、小结:这一节讲的是王维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节。 (四)学习第四节 1、  指名读 2、  思考:第一句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法很多,想头很多。)这一句同上面哪一节意思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节)第二句说了什么?忆是什么意思?  3、讨论交流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看图,进一步领会诗句的意思。 画上的人物是谁?从哪里看出他是在重阳节写的? 1、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讲,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课文中哪里看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无限深情? 文中哪一句话能概括王维的这种复杂心情?(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三课时 一、  复习:齐读课文 二、  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现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深情?(第三节) 2.听录音范读。  3.指名朗读。 三、  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录音欣赏 2、引导背诵 3、自由试背 4、指名试背,师生评议  5、同桌互背 6、齐背 四、  课堂练习1、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佳()培( ) 限( ) 异( ) 桂()倍( )眼() 导( ) 2、  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五、  总结课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 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 品诗、感情读。 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外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感悟诗意 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家人分享。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    客  王维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高 插茱萸遥知 少一人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弟子规》第二十三课

弟子规《第二十三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让孩子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本节课主要是教育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时就应该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

第二十三课 Lesson Twenty-three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第二十三课 Lesson Twenty-three,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第二十三课 Lesson Twenty-three

一、教学内容1.词汇(略)。2.句型:I don't think chickens can swim.3.日常交际用语: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与应答用语。二、教具录音机;教学挂图(也可模仿课本插图制作)。三、课堂教学设......

第二十三课 Lesson Twenty-three

一、教学内容1.词汇(略)。2.句型:1)Where is he/she? 2)Is everyone here today?3.日常交际用语:打电话用语(Making telephone calls): 1)Hello! 2)This is…二、教具录音机;电话机......

【学案】第二十三课《散步》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4.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

下载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