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薛城实验中学语文组277000
“欲擒故纵”本出自《三十六计》,原用于军事,意思是要想使对方失去战斗力彻底瓦解,必须给予一线生机,让其滋生不战而求逃生的念头,这样会造成更有利于我方的战机。在高考文学鉴赏的考查中,往往也涉及到“欲擒故纵”表现手法的运用,许多同学对此感到很茫然,教材并没有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作系统介绍,平时的一些资料也只是进行过零敲碎打的解说,在此就这个问题结合具体作品作一探讨,帮助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有感五首(其三)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有感五首》,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秋。这是其中第三首,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相传周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次句本此。两句是说,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这里所说的内容也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
再如: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上文对佳人的美好作了极度的夸张,结尾则突然一转,化为深切的惋惜之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给人君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见得还少吗?这似乎是要告诫人君,记取倾城、倾国的古鉴,不可为“佳人”所误。但接着一句则又紧摄一层?纵然是倾城、倾国,也别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呵!这二句故作取舍两难之语,实有“欲擒故纵”之妙:愈是强调佳人之不可近,便愈见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难得,就愈能促人赶快去获取。作者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辞,牵动武帝那难获绝世佳人的失落之感,从而迅速作出抉择。这样收束,可谓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令人闻之而怅然不已。难怪琥帝听完此歌,不禁发出“世岂有此人乎”的喟然叹息了-李夫人在这样的时刻被荐举、召见,正适合于李延年这首非同凡响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氛围。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欲擒故纵”有时是和“欲扬先抑”联在一起的。
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罗隐《金钱花》)
前两句极写金钱花名字起得好,楚楚动人,可亲可爱,此为扬;后两句出语冷隽,欲擒故纵,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此为抑。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揭露剥削者的本质,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诗的主旨。又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王诗景色清新明丽,轻尘不飞,远离友人应是心情轻松畅快;杨柳叶绿,生机一片,友人的情绪也该亢奋激昂,精神饱满。可是,景虽好,无奈友人将是他乡之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先扬后抑,景衬伤感。高诗景色雄浑悲怆,灰黯昏黄,雪飘雁飞,真让人痛绝肝肠。但诗人看着友人将远离自己,想到的却是更多的“知音邑者要识君”,心胸开阔,气势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先抑后扬,景衬豪情。
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欲擒故纵”之妙。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诗歌鉴赏中的欲擒故纵(教师中心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重点指导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划的艺术形象的内含,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诗歌鉴赏专题讲座(教师中心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诗歌鉴赏资料(教师中心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刘玛林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教学之前对学生讲解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有得于本学期的学习,所以,特意为高二的学生编写了这个专题。一般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