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读写结合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钓鱼的启示的中心思想”。
《钓鱼的启示》读写结合点
张翼
《钓鱼的启示》是翻译来的文章,翻译之后也没有失去其深刻性、趣味性、启发性,语言上没有隔阂,其突出之点总结如下:
1.思想上深刻。2.对话描写言简意丰。3.环境描写有意境,有意味。4.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启示的写法
1.思想上深刻
不欺暗室 许衡不食梨
态度品德的教学往往枯燥,容易让被教育者反感;教育的结果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转化为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态度品德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
态度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组成,品德也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份组成。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往往只是停留在认知的阶段,顶多带上情感倾向,但不能通过行为转化为行为习惯,就常常只是“会说会评不会做”,例如都知道不插队是一种美好的道德,也会评价插队是不对的,看到别人插队,无论与自己是否相关都知道这种作法是不对的,应该被嘲笑批评,但一旦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不但希望自己加个“塞儿”,而且还很可能就没脸没皮地加了个“塞儿”。这就是典型的道德教育失败的地方,没有把价值转化为被教育者的自觉行为。
因为价值观有四种水平:一是接受,如教师向学生宣传爱国精神,学生愿意
听;二是反应,如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现爱国精神的活动;三是评价,如学生在爱国精神的要求活动后获得了精神上的满意感和愉快感;四是组织或者叫习惯化,即通过组织内心活动克服不同价值标准的矛盾和冲突,最后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孔子说“六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最后一种境界,我想做就做了,想做的事都是合乎规矩的事,不合规矩的事我就不想做,于是孔子是圣人,品德标杆后人。
但我们生活在尘世,面对的诱惑多多,面对诱惑时如何写好一个“人”字,并不容易,凡俗鄙陋如我们就不说了,国家级的大专家也往往面对诱惑说不出“不”字,最近的新闻里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昕竹未经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同意,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的身份受聘于高通公司,收取高额酬劳,为其出具所谓的经济学证据,新华社8月13日在其移动客户端发布评论,谴责“其行恶劣,其德可鄙”。这时候我们再看作者的爸爸那句“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声很难”,真的是很难啊!
2.对话描写言简意丰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先看父子俩说的每句的话的提示语,只有父亲最开始的一句话是放在对话前的,后三句都是放在对话后提示说明。只有第一句话说的时候有时间喘气,可以从容地慢慢地说出,也透露的父亲的小心翼翼。后三句话就都没有喘息的时间了,你一句我一句,一句快似一句,所以才会把提示语放在后面。
再看每句话的潜台词,“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因为前面有铺垫,“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开价格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所以这话不突兀。而且这句话里有父子俩的不舍,和父亲经过犹豫后的绝抉,犹豫是为怕孩子受打击,绝抉是想到孩子的一生的品性和修养的重要性。
“爸爸!为什么?”,首先这句“为什么”是“无疑而问”,原因父子俩都清楚,所以这个“为什么”不是询问而是愤怒。这个时候“爸爸”这声呼喊就更有意思了,这是质疑,“这么大的鱼放掉?”;这是对爸爸的提醒,“没有人知道我们几点钓的鱼”;这是对爸爸的批评,“你别那么神经了”;这是对爸爸的拒绝,“我才不会那么傻”„„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爸爸也知道儿子的“为什么”是无疑而问是不需要回答的,所以也不回答“还有两个小时才到捕捞的时间,我们不能违反规定”之类的话,也不是漫天开口不负责任地安慰孩子说“你会钓到更大的鱼”,(而且根据作者自述“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可以知道这个晚上孩子的确钓到一条很大的鱼)父亲这时只是安慰孩子说,你会钓到别的鱼。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孩子很敏感,看来这真是一条大鱼啊,孩子也是认识到爸爸的那句话只是安慰而已。到现在为止,父子俩的对话,还是就鱼说鱼,但是这里的“鱼”的引申意思也就呼之愈出了。这条大鱼是个诱惑,是面对遵守道德甚至法律与维护自身利益之间的选择。
这是一次思想道德教育课,但这次课堂没有设在课堂,也没有设在饭桌旁,而是一次生活情境的随机讨论,形式上不是说教而是亲历学习。
对话简洁可以想象,父子俩本来还说了很多的话,但这里作者是惜墨如金,不说大道理,不说价值观,也不说事件的重大意义,而一切又在其间,关键就
是作者用了一个具有深意事物——鱼。一切尽在对鱼的态度中。
3.环境描写有意境,有意味
这篇文章的夜色是极美的,我甚至觉得文章的题目不应用那个明白但呆傻的“钓鱼的启示”,或者以之为副标题就可以了,而应用“夜色如水”“月光皎洁”这类烘托气氛的题目。文中提到月色有三处。
第二段,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第三段,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第八段,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者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这是一篇1事一议的文章,事件的记录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得鱼放鱼也曲折,但毕竟还只是一篇简单的记叙文,而环境描写使全文沉浸在一片静谧深沉的月色之中,而这一背景的营造就是一个“月色”,通过“月色”这一环境描写,贯穿全篇,有发展,有变化。环境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
这里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一景串始终”,这个方法在《珍珠鸟》中有体现,也是让人有印象的;对比而言,《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就缺少了这样的背景的烘托,特别是《落花生》一文的夜品花生却没有夜色,令人遗憾。
4.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一事一议,但事情也写得跌宕生恣。开端,鲈鱼捕捞开放日前一晚上,我和父亲放杆钓鱼。发展,我钓上来一条大鲈鱼。
高潮,因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子产生关于是否放鱼的争执。
结局,我无奈放鱼。
5.启示的写法
钓山钓水钓花鸟,钓江钓海钓情怀。姜太公钓鱼,离水三尺那是一种境界,他钓的是政治理想。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那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脱俗超尘。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那是一种悠闲。本文的作者钓的是什么呢?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作者的启示有什么呢?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思考他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大鱼”。
2.一个人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写结合的启示: 1.先事后议,一事一议。2.议论的形象性
附:资料
*.课堂要大写意,就要能删繁就简,腾出时空于核心问题。王老师紧抓“今晚的钓鱼和以前钓鱼有何不同?”这一问题组织课堂,此问题涵盖面广,串起了点,改变了课堂的单一程序,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多元解读,张扬了学生个性。
*.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你知我知,就是你我隐私。
*.资料引入“禁渔期”:为了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在鱼类产卵、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规定禁止捕捞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时间。
“中国的禁渔期”:5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青鱼禁渔期,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hān)禁渔期,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讨论:禁渔期这么长,这最后短短的两个小时有那么重要吗? 附: 资料
英国:钓鱼者钓到巨鱼放生
http://www.daodoc.com 2008年01月20日14:29 金羊网-羊城晚报
英国:钓鱼者钓到巨鱼放生
英国两名钓鱼者在与斗一个多小时后,成功钓得一长的鲟鱼。那条鲟鱼重约226龄估计有100岁。
据英国《每日邮报》
18日报鱼激烈搏条3米多公斤,年道,这两个幸运儿是36岁的英国康沃尔郡人尼克·卡莱亚和苏格兰人乔治·卡斯泰尔斯。他们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弗雷泽河钓鱼时,用大马哈鱼子
做诱饵,捕获了这条巨鱼。
“它先上钩了,然后一阵猛烈挣扎,”卡莱亚回忆道,“于是我们很快启动船,加速跟上它。乔治的身体比较瘦弱,所以我必须抓紧他使他坐定,因为那条巨鱼已经把他拉离了座位。”
两人与这个庞然大物搏斗的时间超过1小时。这期间,由于劳累,两个人轮换控制鱼竿。船上的钓鱼向导自始至终都负责驾船跟踪“猎物”。
大鱼到手后,两人用相机记录下了那珍贵一刻。出于保护研究的目的,向导给鱼装上微型芯片后将之放生。
向导说,那条鱼约有100岁,虽然那条河里有比那更大的鱼,但这是他一年多来看到的最大的鱼。(据新华社专电)
这则小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呢? 附:资料
人鱼奇缘!英国一男子捕获巨鲤放生14年后再重逢
英国钓鱼爱好者蒂姆·考森(Tim Cosens)近日在肯特郡的坦布里奇韦尔斯一渔场与14年前在同一处相遇过的一条巨型鲤鱼重逢,这条鲤鱼的体重已达到当年的两倍,考森抱着这条鲤鱼用14年前同一个姿势拍了一张纪念照片。考森说,再次见到这条鱼就像遇到了老朋友,估计它已经有20岁。此后他再次把这条巨鲤放生。
1999年考森第一次捕获重26磅的鲤鱼
考森再次捕获这条鲤鱼其重量已达54磅
1999年考森第一次捕到这条鲤鱼时,它的重量仅有26磅(约合11.8公斤),如今再次相遇这条鲤鱼的体重已经达到54磅12盎司(约合24.8公斤)。考森捕到这条大鱼时定睛一看,这条鱼头部一侧脱落表皮的痕迹与自己14年前捕到的那条鲤鱼一模一样。
1.《草原 》①按照空间顺序仿写第一自然段。这次,我到了„„。那里的天是„„,天空是那么的„„。天底下„„。 ②文章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场景进行拓展写......
《挖掘读写结合点,提高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研究报告一、课题的界定读写结合点:是指在八年级语文学习阶段能利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
挖掘读写结合点 提高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
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写结合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写结合点(人教版) 第一组 1 山中访友 (李汉荣)--《校中访友》(可以全文仿写) 2* 山雨 (赵丽宏)--《听雨》(教师播放录音)(片段练习) 3......
六年级上册语文读写结合点(人教版)第一组山中访友(李汉荣)--《校中访友》(可以全文仿写)2* 山雨(赵丽宏)--《听雨》(教师播放录音)(片段练习)3 草虫的村落(郭枫)--续写第八自然段或仿写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