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与妇女解放的伦理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看妇女解放的伦理疑义
王晖老师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天壤之别
生理性别即生物学差异,是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有时简称为性别。生理性别不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主观要求的改变而改变,出生之时根据外生殖器的形状和其它辅助特征就拥有了所谓是男是女的生理性别。自此以后,永生不变。即使是由于后天成长发展中发生了畸形变异也不因后天之形而改变其出生之时的性别特征。这是一种属动物性的特征,具有相对低级的意义,人终究是社会人,社会性是才的根本属性。
社会性别是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中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巩固。“社会性别”概念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虽然已经有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进而参与社会劳动获得劳动报酬,但是劳动所得却低于与之共同劳动的男性,鉴于此很多人给予了淡漠的关心即理所应当。他们认为生理性别决定着社会性别及与之相伴的性别公正。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就是应该居其家务其业的。妇女的“唯一梦想就是当无可挑剔的贤妻良母;最大的奢望就是生五个孩子并拥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她们
①唯一的奋斗目标就是找到中意的丈夫并保持稳定的夫妻关系。”60年代末,在西蒙·波
伏娃的影响下,女性开始关注并试图寻找自身被压迫的根源,即将启蒙的女性对传统的“生物决定论”进行了怀疑和批评。顿悟明白妇女处于弱势的根源不是以往的“自然因素”而是人为的“社会制度”。启蒙者(波伏娃)的“工具书”《第二性》中明确的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进入70年代,凯特·米利特在其《性别政治》中指出,两性关系实质是政治关系,男性是在父权制的威慑下通过传统习俗甚或日常言语来“教育”女性的,进而利用“性别政治”来将其支配。真理的呼声不是此消彼长而是接二连三,琼·凯利作为第一个把性别视为与阶级、种族处于同等地位的女性,睿智的发现并指出,经济是决定性别的原动力,两性关系的运转依赖并贯穿于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性与性别结构中,提出了“性行为取决于社会现实”的启蒙观点②。虽然社会性别理论伴随着女性主义理论不断拓展,但是西方社会思潮的“百家争鸣”状态致使这种新理论形态各异。概括而言,社会性别是一种内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关系在内的结构性别。他不是属个人的而是属群体的特征。可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所在。
二、妇女解放与女性主义的时代呼声 ①
② 摘自《女性的奥秘》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2
5妇女解放是西方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之后妇女们提出的一种合法运动。此后传到中国,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性别冲突是人类最基本形式的冲突,是所有其他冲突的来源。妇女要解放要顶起半边天,意味着男性的有所让步或现实层面或心理世界。六七十年代中叶,后现代主义(具有男性化倾向或特征)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解构主义轰动一时。但是解构主义具有颠覆和破坏的特性,女性主义利用这种思想进行对自身的改造或提升时不可避免的受其解构,原本没有稳固基础的主义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的结局如影随形。③
妇女解放就是通过男女劳动者共同奋斗,反对歧视妇女,使妇女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男女权利完全平等的一项社会目标或社会运动。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踏着进入21世纪新纪元的和谐音符,自身变得不再独霸武林了。有所改观的男权文化给妇女们也留有了独自发展的空间。封建纲常伦理的约束习惯性的隐藏于女性心中,但是由外到内的改革救赎了被伦理道德扭曲了的心灵。孙中山一声令下全国发布缠足禁令,中国女性自此慢慢解除了延续千年的痛苦和束缚,可是强制的缠足和强制的禁令不曾让真假是非混淆,倒是新时期为满足求美的欲望或者为了悦己者而容的自觉自愿行为导致了男女不分公正难行的局面。人造美女能让丑女变美,也能让善良变成丑恶。整形手术作为帮助妇女解放的一种手段或途径,但是为此而痴迷和疯狂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自然人伦,败坏了道德良知,更为严重的不男不女的“社会性别”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阻碍了正规途径的妇女解放进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美也是一种时尚,难道我们要不停的进行吸脂手术,“与时俱进”的做整形手术吗?美因人而异难道我们要变来变去吗?妇女解放是一项大工程,不是外貌追求的自由和平等就是社会性别权的正当获得,真正的解放在思想在心里的认同且加以实践。女性趋之若鹜的追求感官快乐可以说她们是新女性思想的践行者,可是这样就能实现她们心中的愿望了吗,女性主义的大旗不是个别女性能抗的起的,没有必要的进行夸张的“爱美”到头来定会脱离女性主义团体,削弱它得以存在的影响。值得庆幸也是难能可贵的是,至今这些“爱美”之人没有把男性当做自己的敌人,妇女解放没有男性的参与和配合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要做的美与尊严同在才是明智的选择。
女权主义即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三、社会性别与妇女解放的伦理意义 ③ 王金玲.后现代主义:中国大陆女性主义面临挑战与颠覆[J].浙江学刊,2000,(01).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说的不仅是生理性别更是社会性别的事情。生男生女全家人跟着嬉笑怒骂。生男孩的母亲受人尊敬,生女孩的母亲受人鄙夷,殊不知生男生女全赖父亲的生理学常识。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的大力宣传推广执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地位的明显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直接导致女性不仅从家里解放出来从事社会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为所能为是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之举。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故而可以解构其解构,可以让它更加公正平等合理合宜。在现实中女性被边缘化被压迫等是女性的感官体验,但不是独特的感觉。本是男性但是拥有女性性征的人也会要求妇女解放,直呼公正平等同工同酬,难道要随其所愿吗?
传统性别角色定位认为妇女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相夫教子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妻子。这种角色定位现象和心理还普遍存在于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落后地区,以乡村最为常见。城市出现了一些男人照看孩子和操持家务的现象,女性反而作为整个家庭收入的主要创造者。高学历人才和高素质的工作者夫妻双方会合理分工,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幸福所在。真正的幸福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而非在固定领域的实现。自身的一种满足感或被社会和家庭承认的地位归属的不同会有妇女解放等思想和事件的产生。社会建构论者维斯特指出:“人不是拥有性别,而是塑造性别”可见本质论强调的先天特征遇到强烈的回应。真正的性别问题的解决应该关注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条件而非先天决定。家庭、学校、社会等都是人类性别的培育场所,教育的过程就是性别建构的过程,所以教育不同性别各异。
社会性别因人因时因事而变,变的是感觉不是事实,潜在的东西没变,说明妇女解放问题要予以辩证的看待。自古均由男女分工,但是以往分工的依据就是男女的生理性别,但是真正应该依据是社会性别。女子也有比男子勇敢的,男子也有比女子多情的,可见这种分工是人为的而非自然决定的。故而有女权主义哲学家巴特勒提出“表演性颠覆”的重要概念。她认为不存在性别,只存在社会性别。身体先于语言而存在,男性也是女性,这是生理性别,不同的是为了区分进而文化强制产生出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伦理意义重大就是鉴于其让社会趋于和谐,人伦趋于合情合理合宜合度。有鉴于此,值得我们每一位学者继续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晓宁,孔伟.“社会性别”概念辨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05).2、王砚蒙,“人造美女”社会性别解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3、沈奕菲,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刘志玲,基于社会性别的女性心理劣势[J].女性文化研究,第69期.5、郭砾,女性犯罪的社会性别视角[J].大连大学学报,2001,(05).6、张子恒,性别伦理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第三章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性别差异一.性别的界定: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从性别的界定切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生理性别的差......
Background: 女性职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妇女解放, 也是妇女解放的表征。在经历了五四以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都市生活中, 一些女子通过学校教育最终走上了职业之路, 她们......
社会性别与教育讲课稿3、女博士面临什么样两难困境?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女博士的社会认可度?4、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其实马克思主义中并没有专门论述教育平等的理论,只......
克隆人的伦理、社会和法律的思考摘要: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问题引起了人类的无限遐想,也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激烈论争,这种论争又不仅仅是关于克隆人技术这一现代生命技术的具体论争......
我所认识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肉搜索”引发的社会伦理思考行政管理三班杨波 学号:2010127030012我所认识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肉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