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育与性别特质
香港在70年代末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之后,中学阶段的女生入学率很快就赶上了男生。政府统计数字显示,1981学年,12-16岁的男女就学的百分比已经相差无几(50.8%比51.4%),而到了1986学年,在该年龄组别中,女生就学率(63.4%)已稍高于男生了(60.2%)
至于在成绩方面,90年代可谓见证了女生迎头赶上的历史。在七八十年代,会考成绩5科E级或以上的男生比率一直比女生高,但自从90年代开始,女生不仅赶上了男生,而且超过的越来越多。
女生整体参与率及学业成绩的确是增长了,不过,性别的影响,不仅仅是参与率,而是更深入地左右着学科的选择。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男女生在选择文理科之间的偏好。究竟香港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多年来是否有改变?
中文、英文都属会考生必修科,故此两性参与率相差不大:女生自80年代起占一半左右。但将文科/社会科及理科的参与率作比较,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性别偏向:以1999年为例,选择文科/社会科的女生占全部考生差不多六成,而选择理科的女生则只占四成左右。至于在应用学科中,这个偏向就更加明显了,其中电子与电学、设计与工艺、金工及膳宿服务几乎为某一个性别所独占,反映出有关行业就业或聘用的性别分隔状况。
性别特质与知识俱为社会产物
比较历年各科女生的参与率,我们发现,在理科方向,除生物科外,女生的参与率都从较低的水平上升至四成左右。(生物科的情况较特别,这是因为它一向为文抖生修读的唯一理科学科,但自从80年代加入“人体生物”,后,就取代了原来的生物科,成为不少文科生所修的理科学科。)对整体的自然科学学科来说,女生的参与率确有上升现象,但仍低于男生。
在较多女生参与理科考试的同时,参与文科考试的女生比例却仍然有所增加,而整个80年代尤其如此。至90年代,女生参与文科考试的比率稍微回落,但仍然比70年代为高。这个情况说明理科仍然不受女生欢迎,而女生在理科方面的参与率增加,主要原因似乎是参加高考的女生总数增加,故此有较多女生可以作出这个选择,而并非男女生对文理科的选择较前平均。
男女生在文理之间选科的偏向显示了什么?比较简单的说法,是男性擅于抽象的数理思维,女性长于语文运用,而这个差别是天生的。不过,“天生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人的特质往往取决于其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性别固然有其生理基础的差异,但两性的行为和心理特质,却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建构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见到不同社会文化乃至历史阶段之间,会有着不同的性别特质。进一步说,两性特质是社会文化产物,会随空间及时间转移而改变,知识乃至学科的特质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旦脱离了天生命定论的束缚,我们就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可以问一些更深入而有趣的问题。多年来,不少研究者在问,数理学科的教学,究竟为什么对女生的吸引力不足?男生又为什么不擅长、不投入与语文有关的科目?
教学活动受着众多的因素影响
北欧有一位研究小学及初中科学课的学者,发现男生有“垄断”教室教具乃至教师注意力的情况。这些教具,在男生眼中是有趣的玩具,老师就以为男生对这些学科有更大的兴趣,也因此多花时间在男生身上。在具体的访问之下,研究者又发现,女生视男生的这些举动为幼稚的表现,反而希望多了解实验、示范所带出的更高层次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所以她们的求知欲也得不到满足。
以上的研究所得,恰好与一般的想法相反。一般人的理解,是从女生对数理科目成绩较差这个现象推算,认为她们不擅长于抽象思维。究竟真相是怎样的?近年有研究者通过长期观察与深入访问,发现不少大学女生要求学习活动能“回馈”现实生活。换言之,她们一切从书本或上课所得到的知识,要联系到实际的个人或社会生活,而不仅仅满足于脱离现实的运算或假设。这种要求,也许源于女孩子的成长经历,即她们不间断地与人建立关系,并从这种关系中构建自我。与此相反,男孩子要从小自我发展,就必须与其女性照顾者划清界限,因此他们习惯了脱离现实生活及其种种关系。多年来,数理科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强调脱离现实的运算或假设,这仅适合男生而不适合女生。
FROM:《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2期
第2篇:社会性别与教育讲课稿
社会性别与教育讲课稿
3、女博士面临什么样两难困境?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女博士的社会认可度?
4、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其实马克思主义中并没有专门论述教育平等的理论,只是其中关于平等的论述自然而然的可以运用到教育平等中来;
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女性的奥秘”是指60年代美国社会渲染的、与妇女现实生活不相符的安逸、舒适的幸福家庭主妇形象。全国上下以“女性的奥秘”为指导,电视广播报刊全力以赴塑造起一个快乐满足的家庭妇女形象,在当时美国各种报刊、广播电视、社会舆论的影响下,新一代女性对于前辈们为之终生奋斗赢得的权利,已经不屑一顾。对于她们来说,女权运动已经成为历史,“幸福的家庭妇女”成为典型的美国妇女形象和千百万女性追求和仿效的样板。当时美国年轻女性不关心国内国际大事,不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使自己的人生符合家庭妇女的形象。女青年毫无事业心,结婚年龄越来越小,女学生纷纷辍学结婚。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论述了行动与结构的相互建构,教育平等化也是通过人们促进教育平等的一系列行动建构起来的,是社会行动的结果。
下面看看男女两性教育平等化的进程。
5、戊戌变法时期,前人就已经意识到女子受教育与男女平等及家庭和谐的关系,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教育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康有为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梁启超深刻论证了“人权与女权”的问题,提出女权运动为什么不振的原因在于女子知识能力的确赶不上男子;而最根本的原因又是因为女子不能和男子享有同等教育的机会。针对女子教育与家庭和谐问题,梁启超认为女子不学,不但不会令她们贤淑有加,反而会为家庭幸福蒙上阴影。自康梁维新之后,男女教育平等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认为发展女子教育很重要,认为“凡为中华民国之民,均有平等自由之权”,倡议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应接受教育。
新文化运动中,人民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出现了一批专门讨论妇女问题的刊物,如《新妇女》、《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新青年》等,抨击旧制度,呼吁解放女性,开始男女平权的解放运动,男女教育平等是其讨论的热点之一。社会各界人士开女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蔡元培等人的提倡下,北大首开女禁,男女开始共学。随之,各大学校陆续招收女生。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从教育制度上肯定下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6、男女两性受教育的现状
(一)女子基础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两个怪圈:“女童就学难——文盲母亲素质差——贫困愚昧——多胎多育——女童就学更难”、“女童失学——贫困蒙昧——文盲母亲——多胎多育——女童失学”。这两个怪圈不断地恶性循环,已经严重地制约和阻碍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教育中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我国女子高等教育自近代起到现代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学术领域和高等教育中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有所改善,但与国际比较,我国高等教育在男女平等的进程上还存在差距。而且,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现象。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在校生男女人数比例、求学学历和所在学校类型、专业学科分布等方面。
(三)(四)
(五)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着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是受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性价比”,而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各种原因,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其次,“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是思想根源。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念仍潜移默化地残存在许多人的思想深处。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值仍然很高,希望她们能够兼顾事业与家庭,有人还提出所谓“妇女回家论”、“阶段就业论”等言论,呼吁女子又重新从社会返回家庭,回归到男主外、女主内的状态。再次,当代青年知识社会参与意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夫教子”的观念反复强化人们意识中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对事业成功女性的一些不恰当、不全面的描写,又总是在渲染女性事业、家庭难以两全的紧张气氛,使不少女性对事业望而却步,不敢过多追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部分女性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弥补就业中的性别劣势,但在传统婚姻模式下却又带来找对象难等新问题,如“女博士现象”。因此,不少女性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压抑成就动机,降低上进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婚姻和家庭之中。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别歧视是,父权主义借助区隔主义的官僚政治,扭曲再分配过程,在平等主义国家无法监控的基层生成的,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特征鲜明的性别分层结构:与再分配中心的距离越远,受到的性别歧视就越严重。在这一结构中,受害最重的是底层的女性——她们得到了微薄的再分配经济报酬
参考文献:
《城镇居民性别收入差异——基于CGSS2008 的定量研究》许思源
《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 》王天夫 李博柏 赖扬恩 《第三期四川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第3篇:社会性别教育教案
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教育
教学对象:高一、二班 教学依据:
1、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水平五(高中一至三年级):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要求:社会性别的特点;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追求性别平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清楚社会性别的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变化;了解社会性别平等的概念和意义。
能力目标:了解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动因,克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讨论和思考,唤起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渴望,尊重自己和他人。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以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追求性别平等,实现个体的最大发展。教学准备: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图片、绘画纸、彩色笔、吸铁
PPT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导入
一、学习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