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咏史诗 初稿_略论杜牧的咏史诗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8:04:0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论杜牧咏史诗 初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略论杜牧的咏史诗”。

论杜牧咏史诗

摘要:

咏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自东汉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是在晚唐时期发展到了最巅峰,使他走向巅峰时期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而杜牧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在晚唐文坛上独具一格,占有很高地位。他倜傥爽朗,俊迈不羁,秉性疏直的性格也对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这些性格决定了他诗歌的风格以俊逸豪爽为主,同时他诗中所体现的特征风格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成长中的经历息息相关。

关键词: 杜牧 咏史诗 俊逸豪放(可以再加上一两个)正文

引言

一、咏史诗溯源

“咏史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咏史这个题材开始于东汉时期,成熟于晚唐时期。咏史诗是由作者直接歌咏历史题材同时又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起来,将传统的诗歌写作手法用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以史事来讽喻现实,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复吟唱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它不仅有特定的创作内容,还有独具一格的表现方式。①“咏史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小精悍的,专门吟咏历史题材以抒怀,言志,述见识,发议论的诗歌类型”。(应追溯一下咏史诗的发展历史,从班固开始,到左思,再到唐代刘禹锡等人。总结咏史诗在题材、写法、风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又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是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小杜”之称,用来区别于杜甫。②杜牧出生于一个世代高门望族的地主家庭,他从小就很有抱负,有一颗济世之才之心,喜欢研究兵法。杜牧的家世,良好的文学涵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有深厚的影响,也对他一生的价值趋向和人生政治追求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也养成了他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个性,即刚直有奇节。一生写有四百多首诗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尤其是他的二十多首咏史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在晚唐文坛上独具一格,占有很高地位。(这一段放入引言)

杜牧是晚唐咏史诗人中最杰出的的一位,很多人都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杜牧的诗歌进行了研究,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别成一家的风格,但是这风格到底是什么,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不尽一致,如“情致豪迈”“雄姿英发”“豪放跌宕”“轻倩秀艳”“俊爽俏健”等这些风格。③虽然古今学者对杜牧的咏史诗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为探讨杜牧的咏史诗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本篇文

1章就是结合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成长经历这些方面,较深入的对杜牧咏史诗的形成原因,艺术成就和思想情感进行探讨。

二、杜牧咏史诗形成的原因

由于杜牧生活在晚唐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以杜牧咏史诗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一)社会原因

唐朝帝国的衰败,藩镇割据,战乱不断,朝堂之上宦官专权,朝官之中朋党斗争,皇室贵族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苛捐杂税,使赋税的不断加重,导致民间空竭,民不聊生,再加上统治集团的腐败,使唐王朝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当中,由于国力衰败所以朝庭对州县的控制数量减少,导致官位减缩,大部分人在仕途上的机会很少,因科考制度上的风气败坏,许多出身贫寒但有卓越才华的人,在考场上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对朝庭的失望以及自己的远大抱负落空,这些都使晚唐诗人压抑,常有空漠悲凉之感,在政治上的不得志让这些文人抑郁不安,就把这些情绪都由追求官职转为在诗歌中寻求安慰,所以晚唐时期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而杜牧和李商隐在晚唐时期则把怀古咏史诗推向了最巅峰。论述显得简单。(把这些情绪都由追求官职转为在诗歌中寻求安慰,并非一定要采用咏史诗的形式。之所以采用咏史诗,可能还有对比中唐时期衰败的景象与盛唐的繁华等因素,因为咏史诗咏叹历史含有今昔对比的意思在内。所以中唐咏史诗一方面感叹唐朝的衰落,回忆盛唐时代,也带有反思为何会出现衰败,以及从衰败的现实中给统治者提供鉴戒或者提出中兴的方式途径等内容)

(二)个人原因

杜牧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很有文化传统。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祖父杜佑的经世致用之学“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④他不满当时诗坛上的绮靡之风,追求的是一种笔力劲拔的诗风。(当时诗坛上的绮靡之风具体是什么,杜牧不满这类风气,要稍稍展开)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可是在杜牧眼前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内有宦官专政,外有藩镇割据,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面对这样的情况杜牧渴望济世安民,但是在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仕途的坎坷不顺,他的雄心和抱负无法实施。以及十年的幕僚生活的艰辛,这些都使他感慨良多,但是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柔弱文人,他只能把满腔的幽愤通过诗歌迸发出来,他熟知历史,知道以史为鉴,让人看清历史和现实,所以杜牧开始大量创作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这部分关于家世出身、仕途经历及心理变化显得泛泛而论,不太具体,要结合杜牧传记具体论述)

2三杜牧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风格是作家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各种因素总和起来形成的艺术个性特征,也是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艺术风格是艺术特征的具体体现。杜牧就是因为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历代 诗歌评论家所称赞,杜牧他倜傥爽朗,俊迈不羁,秉性疏直的性格也对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这些性格决定了他诗歌的风格以俊逸豪爽为主,同时他诗中所体现的特征风格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成长中的经历息息相关。

杜牧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最后崩溃的时期,安史之乱之后,造就了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并日益加深,使整个社会危机四伏,动荡不安。他一生经历了很多,阅历比较丰富,从青少年时代的锐气风发到十年的幕府生涯,再到“三守僻左”,与“牛李党之争”以及到晚年出守吴兴,可以说是杜牧的远大抱负一生都未实现。

(一)视觉独特,立意新颖

构思欲新,首先立意要新,杜牧向来主张“文以意为主”,把立意和抒情放在艺术构思的首位,作品大都以意主词,艺术构思上的新鲜感,也是把立意放在首位。喜欢用翻案法来写文章

杜牧不仅才华卓越,而且还具有远大的治国安邦之略,他擅长从政治,社会,历史的不同角度选取典型案例或题材,都寓意深刻,以政治家的眼光和豪爽的情怀来抒发与众不同的见解,如《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兵败刘邦在乌江自刎这是历史事实,项羽的战败是所有人都公认的事实,但是杜牧却运用与常人不同的全新视角,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首诗是在批评项羽不能包羞忍耻,卧薪尝胆,缺乏男儿应有的英雄气概,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缺乏远见的胆识和才能,如若不然就会卷土重来。诗人在这首诗中换了一个角度来考虑项羽失败的因素,与传统的悲叹英雄末路的格调不同,他在这里所宣扬的是一种百折不挠,敢于直面挫折,敢于言败的精神,同时在此诗中也对当朝政治统治者寄予希望,力图让统治者在内忧外患交至踏来的形式下,能有所振作,挽救唐王朝的格局,全诗是从新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诗中以平白如话的语言,就史事为论,把正面描写和翻案相结合,使全诗富含哲理蕴味,在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大抱负和远见的卓识。

与此同时,杜牧还擅长于站在现实的高度上,借史为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春申君》

3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诗中的“冤魂”二字引起人们对春申君的思念和同情,“珠履”二字可以激起人们对春申君器重的坐上客忘恩负义的不满,两个反问句的巧妙使用,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表面看是一首论理诗,实则是一首抒情诗。在晚唐国力衰败的形势下,享用国家高俸厚禄的达官贵人们中饱私囊,不图为国效力,杜牧对此极为不满,所以诗人在春申君的事情针对现实,抒发他不满的情怀。在宏大复杂的历史故事中,截取一小段画面进行描写

在这方面的描写,显著地就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选取历史题材揭示历史画面,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关女性的描写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各不相同。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科举制度黑暗,仕途也暗无天日,很多有才华的人都不被重用,有才而无处施展,空有爱国热情却无法落实到行动上;但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做为知识分子的文人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女性,使得他们把女性的形象,性格和所生活的环境写入诗中,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对这些女性生活状况的悲叹与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命运和前途的担心与忧虑。

杜牧咏史诗诗中把女性形象的诗可以分为三大类:巾帼英雄形象,红颜形象和其他类型的形象。杜牧在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时,都有从中反映出重大的历史事件,深沉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与劝谏,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刚直的个性,如《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坛上祝明妃。

诗中选取的是木兰替父出征和昭君远嫁和亲的历史片段,展现了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英姿飒爽。全诗细腻地刻画了木兰敢于为国出征,牺牲个人青春幸福的高尚品德,同时还把昭君和木兰两个不同时代的女子联系到一起,她们一个为国和亲,一个为国御敌,两种不同命运的对比,含蓄地讽刺了两代统治者的腐朽与无能,她们两个是诗人心中的英雄,也寄托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在红颜形象上女性,杜牧给他们的评价大多是批评,批评唐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如《过华清宫绝句》(之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前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前两句写的是长安回望的景,后两句写的是回望中的人,“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骄奢淫逸的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杨贵妃也由此恃宠而骄。为了博取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竟然动用了国家重要的通信工具来满

4足杨贵妃的私欲,劳民伤财,致使死者无数,但作者并没有在言语中大肆表现出对杨贵妃及唐玄宗的不满,他是选取了朝庭的送信使者为杨贵妃送荔枝这一画面,极力的去渲染铺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讽喻及不满,同时也有对统治者的劝谏,不要重走历史王朝的荒唐腐败之路。

在其他类型的女性形象上,杜牧也有著作,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第一句以哀伤凄婉的情调,生动地渲染了泊秦淮河岸那冷落的气氛,弥漫的烟雾笼着寒水,朦胧的月光罩着荒漠的沙给人一种沉沉的凄凉之感,后面两句使诗人生发了无限感慨,商女犹唱陈代亡国之音—《后庭花》,引起了对陈代亡国悲剧的追忆,同时又让人们从陈代的荒淫误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全诗从表面上看是斥责不知亡国之恨的商女,其实是讽刺当朝达官贵人那种醉生梦死,不图救国的荒唐行为,同时在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思忧虑,杜牧在咏史诗中借商女的命运来反映国家的命运,他的此类诗歌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二)擅长写七绝,诗法别出心裁,在结尾句时常运用设问

杜牧的诗法别出心裁,《吟谱》言:“杜牧诗主才,气俊思活”,称赞杜牧的诗诗法灵活,他的诗从不固守一辙,会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法,独创出自己独到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七绝上更是灵活运用。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有很多,但是以咏史绝句写的最有特色,都说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绝句则是最精粹的诗歌体裁。⑤杜牧的咏史七绝,他既继承了左思《咏史》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对其有所发展,他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还通过咏史去讽喻世事,增强了咏史诗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1寓理于诗

杜牧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议论入诗,富哲理于诗歌形象中,把议论,叙事和抒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又因为杜牧有着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形象表现力,擅长站在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高度上用七绝来谈古论今,把一些深刻的道理凝结为诗的形象,这类诗的代表作有《赤壁》,“折戟”是战争的遗迹,“沉沙”二字写出了年代的久远,“自将磨洗认前朝”表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探求精神,前面两句对历史的思索探寻,引出了对后面两句的描写,“东风”二字是孙刘联合抗曹的集中体现,而“锁二乔”则是以假设的手法作为东吴政权覆亡的标志出现的,这里他本意说的是如果不是“东风”为周瑜送来便利,则不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与此同时诗人也在抒发自己不得重用,才力无处施展的愤慨之境。

像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寓于形象化的诗句之中,将议论和情韵巧妙结合起来,5如《题桃花夫人庙》这首诗: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这首诗是咏春秋时期息夫人的事,诗的前两句以寥寥数字概括了息夫人的故事,后两句转为议论,先对其发问,然后又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转而写绿珠为反抗权贵孙秀的欺凌,最后在金谷园中跳楼自杀,与前面息夫人忍辱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中对息夫人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同情之心,她不忘故国的无言抗议为世人所称赞,对息夫人做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评价,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出发的立意起点很新。

2用议论的手法来论断史事,对人物进行褒贬,用反说来表达

这种用议论的手法来论断史事,对人物进行褒贬,被人誉为“二十八字史论”式的作品⑥,这类的代表作是《题商山四皓庙》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这首诗的背景是汉高祖即位后,有意招商山四皓里的老人出山,但他们没有答应,汉高祖晚年宠爱戚姬,准备废太子立宠姬的儿子为太子,吕后知道后大为恐慌,使用张良计,让太子刘盈恭请商山四皓出山来辅佐他,刘邦因为此事只能放弃改立太子的念头,刘盈他为人孝顺仁慈,但是体弱多病,即位七年后死去,从此以后吕后专政,吕后死后,诸吕图谋作乱,丞相陈平等人用计让朝政安定下来才,安定了刘氏的江山社稷。此诗就是以这场宫廷斗争为题材的,后面两句对“四老安刘”提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四皓出山只是让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暂时平息了下来,但是这也为吕后专政提供了条件,如果后来没有陈平等人掌握军权,诛除吕氏,那么最终刘氏的江山就会灭亡,这里诗人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关于社稷存亡的本质。

杜牧的诗还有俏健的特点,为了能在诗中更好的去体现这些特点,常用反说和设问来表达出来,如《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事实是东风给周瑜带来了便利,反说成不与便,未锁二乔偏偏说成锁二乔,主要是强调孙刘联合起来对赤壁之战胜利的重要性。在《提商山四皓庙》中“南风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把“袒”虚写为不袒,把“安”转写为“灭”来突出强调掌握军事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这两首诗中都用反说其事的方法,出语新奇,所呈现的艺术效果更为强烈。

为了使诗的特色更为突出,他对设问的运用也很自然,在《春申君》这首诗中,短短的四句诗其中出现了两次设问,“春申谁与快冤魂”“欲使何人杀李园”正是因为这两句设问的手法,使得诗中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别具一番神韵,同时又

6因为设问句一般用在结尾的句中,所以有总归全篇,引人深思的作用。

(三)语言含蓄凝练,妙于用典

用典,能使语言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但是用典过多会使诗歌变得繁杂让人难以理解,杜牧深知此理所以极少用典,他生活在晚唐那个*的年代,对当时腐败的社会政治不能不言,但又不能表达的太直白,所以他在一些诗中就借用典故来委婉曲折地抒发他的不满和幽愤。如《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这首诗的首句就用了典故,淮阳指西汉汲黯,当时汲黯因为刚直敢言,屡次忠谏,又多次被流放,最终死于淮阳。诗人在这里以汲黯自比,暗示出自己是由于耿直敢言被同僚排挤出京的,“偶求欢”则委婉的表明了诗人心中忧思成积,难以排遣,只能借酒浇愁,来舒缓心中的郁积。下面一句则是写出了在他乡没有归属感的失意情怀,第三句的写景,颇具匠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写了独酌的原因,也表现出了自己心中的抑郁,后面在写夜饮中又进一步烘托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虽然没有明写出自己的处境,但是暗中暗示出了诗人坎坷的处境,忧郁的情怀以及忧国爱国的精神,此诗用典恰当,情与景的交融,语言凝练委婉,有种含蓄清丽之美。

(四)表现手法多样化

杜牧创作咏史诗,善于抓住经典细节,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⑦,然后在诗中品评历史,“以古鉴今”来揭示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如《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截选的是唐玄宗为宠爱杨贵妃,为了使她能吃到新鲜的荔枝,许多官差和 驿马累死于回长安的路上这一历史事件,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和骄奢淫逸,以史讽今,也是起到了对当朝的统治者劝谏作用,用古史来劝谏当朝的君主,体现出诗人深厚的忧患意识,表现了杜牧炽热的济世胸怀和忧国爱民的爱国情怀。

二杜牧咏史诗的思想情感

杜牧有一双艺术鉴赏的慧眼,他学习古人,博采众家之长,从整体上把握各家的特点,然后经过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想,他在诗中抒发出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诗品即人品”,《虞书》云:“诗言志,歌咏言”由此可见杜牧是借咏史诗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首先,杜牧借写咏史诗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生活在晚唐那个动荡

7不安危机四伏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整个社会充满了不安定的因素,虽然杜牧有经邦济世之志,还具有较为进步的思想,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胆识和才华使得他陷入了牛李党两派的斗争,也是因为他性格中的刚直不屈,不愿意趋炎附势,使得他一生都不得志满身的才华和满心的抱负不能实现,就把这些转化为诗歌,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抱负,把对历史的思考借助某些事件展示出来,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借古讽今,不仅可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还能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忧思。如《过华清宫绝句》之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这首诗写出了安禄山谋反的大祸迫在眉睫,但唐玄宗对谎言和谗言深信不疑,不仅不采取补救措施反而沉溺于霓裳舞中,暗示了国家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他把对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生死写入诗中,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深深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生死的忧虑。

同时杜牧在诗中除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如《提商山四皓庙》这首诗中,最终是陈平等人诛除吕氏,捍卫了刘氏的江山,在这里杜牧把自己和陈平等人进行了对比,认为自己只是因为性格秉直备受排挤而不被重用,是自己的才华无用武之地,他和陈平一样有才能,但是却没有像陈平一样为维护国家权益被重用,表达了诗人空有一生的才华和抱负然而却无处施展的苦闷和悲愤。

由此可见杜牧创作咏史诗的目的是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壮志凌云。结语:

总之,杜牧是站在客观冷静的态度上去思考历史,打开杜牧的诗作,历史犹如一副副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风云的变换,历史的沧桑,一瞬而过。他的咏史诗在思想上不仅借咏史诗来讽喻和警戒统治者,而且还在诗中表现了自己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又因为杜牧自身丰富的经历以及对前人的学习与继承,丰富了咏史诗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以其独特的目光,将政治与艺术融为一体,这些诗既是对历史的感慨,又是对现实的批判,更是对自身的伤怀。历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杜牧咏史诗把人们追溯历史兴亡缘由的思绪引向了更高的艺术水平,他是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其独特的风格和立意为咏史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试论古代咏史诗》李世龙学习与探索 1996年第6期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袁行霈罗宗强 3 《杜牧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王西平张田 4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论杜牧咏史七绝的艺术特色》师长泰 6 《略论杜牧咏史七言绝句》刘曾遂 《论杜牧“咏史诗”的艺术风格》路卫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6年7月第五卷第三期 8文中的诗出自《樊川诗集》

1、论文框架结构、语言表述都达标。但是要注意直接引用的部分不要太多。

2、文章在开头提到“俊逸豪爽”这个杜牧诗歌风格,在正文里去没有论述,建议将这部分作为一个部分加入正文的最后。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本文来说也是不可少的。

3、注意格式规范。

4、参考文献要标明作者、题名、出版社或发表期刊、时间等。按照格式修改。

5、要核对文中所引用的部分,直接引用的要标明,并核对文字标点等。

杜牧的咏史诗

杜牧的咏史诗......

杜牧的咏史诗

杜牧的咏史诗杜牧的诗文共四百多篇,无论是咏史、感怀、抒情、写景,均不乏佳作。其中,以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在众多的咏史诗人中,杜牧在咏史诗的发展中......

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

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

杜牧与刘禹锡咏史诗比较

杜牧与刘禹锡咏史诗比较杜牧与刘禹锡的咏史诗都可称为经典,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一、咏史诗的界说关于咏史诗渊源及其发展,前人已有很详尽的论述,又因为不是本文论......

下载论杜牧咏史诗  初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杜牧咏史诗 初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