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读后感_孙中山全传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 时间:2020-02-28 10:32: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孙中山全传读后感范文”。

《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读后感

也许是我阅读的书籍不多,又或者研究和撰写此方面的书籍不多。总感觉写孙中山早期活动的书籍较少,大多数是写1905年同盟会成立之后的事迹。史扶邻教授的《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多少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

这本自出版就被大多数中外学者赞誉有加的著作,对我的影响还是不少。除了基本的史实了解、历史知识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完一本书,能使人思考和启发,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此书令我有两点收获:第一,要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看问题,孙中山是一个人,而不是神;第二,不能持政治立场和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看待历史问题。不少描写孙中山的书籍,对其事迹和贡献一味的歌功颂德,把他对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功劳扩大化。把人“神化”,未免太绝对。这虽不及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严重,但也是不科学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孙中山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抗推翻清政府统治这条“不归路”,是经历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的。这个过程在很多写孙中山的书籍中都省去或者一笔带过,这就有可能使读者不了解或误认为孙中山先生走上革命道路是比较容易的或者早就计划好的。其实不是,在2000多年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达到顶峰的清王朝,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是很冒险,也不容易令老百姓接受的。在孙中山青年留学国外时,看到外国和中国的区别。他虽已经对自己的民族担忧,但选择学医表明他当时也没有明确的想法。“他还不知道怎样使他的职业同他的新的政治觉悟协调起来。在这个过渡阶段,职业上的雄心和政治上的抱负一直变化不定”。(第17页)也许是孙中山知道革命的危险性,也许是他考虑到自己力量的单薄,又或者是对持改良观点的满清贵族存在幻想。“从他的学生时代起,医学和和政治的冲突就开始了,甚至当医学对他已经证明没有多大吸引力的时候,他仍然没有很快决定搞政治这条路。有迹象进一步表明,在下决心从事革命活动之前,孙中山对于同改良主义的权贵结盟一事,曾做了最后的一次尝试。”(第29、30页)这个尝试就是上书李鸿章,但李鸿章拒绝了见面。想想也是,就算李鸿章再赞同改良也好,他始终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孙中山在李鸿章眼里什么都不是。“他始终只是一个农民出身的持有外国学校毕业文凭的人”(第34页)在遭到中国社会的最上层拒绝后,孙中山才转向下层,转向下层,即会党和华侨。由上面种种可看出,孙中山选择革命这条道路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的。

人是社会中的人,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显然,史扶邻教授注重这一点。把人物传记与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相结合,写的随时人物传记,读者却能从中看到一个时代。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各阶层......而这些反过来又是为人物传记的撰写服务。当我们知道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各阶层等多方面的情况后,我们就更容易把握人物,更容易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和行动的原因。对于孙中山先生,亦是如此。在《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一书中,史扶邻先生用两个章节(第九章《学生和流亡知识分子》、第十章《民族主义和革命的语言》)来描写当时聚集在东京和上海知识分子的状况及他们思想的变化。而对于孙中山本人的活动,在这两个章节中几乎没提到。但是,这非但不影响读者对孙中山的认识,反而能使读者更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孙中山。在广大的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中看待孙中山,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遭遇苦难,四处碰壁。在伦敦被困大使馆,差点被押回国(第五章《伦敦蒙难》)“他从未筹集到足够他的军事冒险实际所需的经费”(第88页)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着革命党人的大问题。“在从旧金山到纽约的旅途中,孙中山经常停下来,他走了许多地方,但皈依者却寥寥无几”(第90页)从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出孙中山并不是神,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和参与,革命最后未必能成功。所以人物传记与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相结合,我想这应该是一本好的历史书籍应该具备的,也是我们以后写文章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不能持政治立场和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是之前在课堂讨论上学到的,总感觉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很多人评价人和事,都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尤其是评价当下中国和外国的时政问题。史扶邻教授在撰写《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时,显然不是这样。章开沅教授在《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前言

(二)中,有这样一段话:史扶邻是一位严肃的历史学者,他不像有些西方作者囿于传统的“价值观念”,把殖民主义辩护的那一套“西方影响=近代化”的简单模式强加于中国近代历史。他倒是力图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既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曾经起过的进步影响,又认真剖析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帝国主义性质。他们有过多地强调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中的消极落后因素,而是认真说明这些斗争是殖民主义各种形式压迫所引起的强烈反抗。(前面第11页)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够有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以这样的观点看问题,才尽可能客观。我想这不单止对于历史,对于生活亦是如此。

孙中山是一个伟人,但不是神。导言中说:回顾过去,中华民族主义所受的挫折,在他身上得到了其中的体现。每一个与中国的软弱和落后互为表里的人都出卖他:文人学士、官僚、军阀,特备是列强。他的信念、执着、追求、奋斗......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和铭记。

我们不能为看书而看书,要得到自己的看法和感想。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篇读后感,写孙中山事迹的不多,多为一些个人想法,可能其中一些看法也有待商榷。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先给我们大致介绍了中华民族和古代封建的社会,而当介绍古代封建的社会是以说明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主,这为下文......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国际学院 胡高升1.内容摘要:《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由毛泽东和范文澜等同志合作完成的著作,最后以毛泽东的名义发表,并收录在《毛泽东选集......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读后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由毛泽东和范文澜等同志合作完成的著作,最后以毛泽东的名义发表,并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当时写作此文的目......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英语1101班陶丽丽学号:2011017138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少繁华转瞬即逝,令人唏嘘慨叹。强秦盛唐,经济文化并行并荣的宋,疆土广阔容亚纳欧的元,一个又......

下载《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