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实践论读后心得体会”。
读完《实践论》,它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即是它的核心。《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在当时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而在当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论》阐述内在实质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同时又要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要随着客观世界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循环前进。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这个观点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
《实践论》指出认识有两个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是第一次飞跃,从理性的认识到实践中去即是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过程。如今,我们现今常讲的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际内涵就是认识的两次飞跃。“求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从实际出发,观察和研究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我们在工作中常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件的本身,但往往与事件的本质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掩盖了某些核心和本质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分析现象的基础上,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探求事物的本质。“务实”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把从客观实际中求得的规律性认识,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想的结果。在当前现实工作中,我们要重视第一个飞跃,但更应该重视务实,更应该重视第二个飞跃。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实现第二个飞跃,才能检验“求真”之真,实现“求真”目的。坚持求真务实,对推进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根本性意义。
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是由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状况所决定的。《实践论》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这就说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与行是具体历史的统一。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的,即使这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取得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也只是获得了关于物质世界一定过程、一定范围、一定层次的客观真理。任何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对于一个具体过程的认识所产生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向前推移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要跟着推移发展。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们不但受到自身“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方面和本质有一个逐步显现和暴露的过程。由于客体表现程度的限制,即使主体十分努力,也常有始料不及的情形发生。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实践论》不仅在大的方面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也很有帮助。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后有感《实践论》是由毛主席撰写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从一定方面上来说拯救了当时的中国,对于后来的革命发展,还有现在的社会建设,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这篇......
论认识与实践关系——读《实践论》《实践论》是毛泽东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从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看出这是一篇讨论实践与认识关......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
读《实践论》有感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1937年7月,毛泽东为了纠正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而发表了......
读《实践论》有感《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丁丑年)7月,1950年12月29日发表。文章从认识论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了“左”右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