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青岛港港口建设社会实践_一带一路青岛港

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0-02-28 23:37: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社会实践报告】

一带一路战略与青岛港港口建设社会实践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一带一路青岛港”。

调研报告书

项目名称:青岛港港口建设与转型——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项目时间:2014年7月25日—9月1日 团队名称:一带一路实践队 指导老师:

团队成员:马梦琪 高鹏 郭煜 聂永强 王英杰 邹继龙 杜霞(有错误改下哦)

目录

序论……………………………………………………………………………………………….2

调研摘要…………………………………………………………………………………….2前言………………………………………………………………………………………….2 正文……………………………………………………………………………………………….2

一:悠悠历史与新希望....................................................2

二:蓝色起点与现代化建设................................................4

2.1建国以来我国港口规划的回顾与总结.....................................5

2.2青岛港软硬件建设与优劣势分析.........................................52.3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6

三:新时代变革...........................................................6

3.1青岛港区十二五规划建设内容...........................................6

3.2:互联网+时代转型升级.................................................7

小结………………………………………………………………………………………………..7

结语………………………………………………………………………………………………..7

参考文献…………………………………………………………………………………………..7

社会实践证明材料……………………………………………………………………………......8

摘要:

值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青岛港转型的时间节点,分析青岛港的发展历程与优势,结合建国以来港口规划,找出青岛港转型的方向,为研究青岛港的转型提供参考。关键字:港口建设,青岛港,一带一路

前言:

去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时代命题。“一带一路”将港口功能强大、辐射区位优越的经济中心城市推向了重要枢纽节点的前沿位置。青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之一,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在此时代背景下青岛港的港口建设值得人们关注。青岛港如何帮助青岛实现坚持海陆统筹,实现蓝色跨越的目标值得人们关注。青岛作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战略支点,该怎样建设青岛港,值得每个关注青岛港发展的人思考。

正文:

一:悠悠历史与新希望 ■青岛港口建国前大事记

1892年,清政府开始在青岛湾内兴建人工码头。

1898年3月,《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同年9月2日,栈桥和衙门桥码头成为货运码头,作为自由港向世界开放。

1901年,小港建成;3年后,大港第一码头北岸正式对外开放。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他们着手扩建青岛大港,更加肆无忌惮地展开掠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提出了“以港养港”的建设方针,青岛港务管理机关对大港码头设施进行整治恢复工作。

——————————————来自半岛都市报整理

说起青岛建港,就不得不提到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李鸿章。1891年6月,李鸿章看完北洋水师的演习后,从威海南下到胶州湾视察。胶州湾的地形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险要,让这位革新派大臣深有感触。“他认为这里是继旅顺、威海以南的第一大隘。立即上奏朝廷‘胶澳设防,实为要图’,朝廷批准了李鸿章的奏折。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出于军事战略需要,决议在胶澳建置设防,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这便是青岛建置的开始。1892年,清政府开始在青岛湾内兴建人工码头。一座是位于小青岛西北向的前海栈桥,以供装卸物资和兵员上下。青岛栈桥长220米,宽10米,以石头垒筑桥身,水泥铺面,码头两侧装有从旅顺运来的铁制栏杆,前端设有吊架,便于起卸货物,亦称南海栈桥、铁码头、大码头。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的码头,原是海礁形成的自然码头,经整修建成长100米,宽6米的桥式码头,也是石头垒筑桥身,水泥铺面,亦称衙门桥、蜗牛桥、小码头。这两座码头对青岛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在港航业方面,船舶往来极盛,航运通达。青岛港外通朝鲜,北通辽宁,南通江浙闽粤,以及山东诸港,进出口贸易也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天后宫庙会期间,船舶云集于青岛口内,甚为可观。沿港的商铺越来越多,到了1897年春,已经增至65家。随着港航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

追溯青岛的城市历史,从港口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探寻是一个有效且清晰的路径,青岛把清政府设防作为建置开始,其理由并不是简单的因为‘青岛口’有了驻兵和总兵衙门,成了军事重镇,才定义步入城市历史。而是在德国占领前,当时胶澳区域内因为港口航运和贸易,已经形成‘城镇’实体。青岛,是一座与港口伴生的城市,可以说没有港口也就没有青岛!以港立市,港兴城兴,港衰城衰。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针对实际情况,青岛市人民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以港养港”的建设方针,青岛港务管理机关对大港码头设施进行整治恢复工作。经过3年努力,使之复苏为新中国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之一。1973年2月份,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和外贸需要,周恩来总理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青岛市随即成立建港指挥部,启动了建设青岛港口的大会战。1976年,青岛港新增各类装卸机械就到达了126台,从1972年首次引进门机以来,到1976年已发展到21台,港口吊装能力有很大改善。

这段时期,青岛港口最大的成就,就是建成了原油输出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黄岛一期油码头。黄岛油港码头的建设在3年大建港期间(1973~1976年)被列入重要日程。为从速解决胜利油田原油输出问题,国家决定在青岛港开辟海上运输通道,原油码头港址选定在位于胶州湾西岸黄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港进入大规模投资建设的黄金时代。八号码头、黄岛二期油码头、前湾港一至四期工程„„一个个大项目相继启动,让青岛港的吞吐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87年青岛港口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而到了2010年,青岛港实现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完成1201万标准箱。

1993年12月,投资 8.8亿元建造的包括6个深水泊位、年通过能力1700万吨的前湾港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前湾港一期的年通过能力几乎相当于青岛港老港区年通过能力的总和。可以说,前湾港一期的建成,开启了青岛港国际大港的新时代。

“十一五”时期,青岛海港口岸共开放启用码头泊位24个,同比“十五”时期剧增23倍,新增吞吐能力36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000万标准箱,是口岸历史上开放程度最高的时期。青岛港(集团)前湾港三期集装箱码头7个泊位、液体化工码头(一期)、丽星物流液体化工码头2个泊位、青岛港招商局国际集装箱码头5个集装箱泊位、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企业自用码头等先后开放启用。青岛港集团液体化工二期码头、油三期码头、吉宝码头、前湾四期集装箱泊位等实现了临时靠泊。

在“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末,青岛港港口吞吐量达到4.5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达到3.15亿吨,年均增长5%;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万标箱,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440万标箱,年均增长8%;口岸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4%;海港口岸年出入境人员20万人次以上,其中接待邮轮60艘次、游客6万人次以上。新建董家口港实现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到2015年末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

这是新的希望,也是新的挑战。

二:蓝色起点与现代化建设

2.1建国以来我国港口规划的回顾与总结:

(一)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港口处在恢复改造和早期发展阶段。此间港口发展规划以集中管理、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

(二)自7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改善,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港口外贸运量急剧增加。港口不适应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在建设指导方针上提出要“合理布局。统一计划,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和分期建设。正确 处理新建和改扩建的关系”.第一次从区域布局和时间的角度提出关于港口建设规划的基本思想。

(三)从80年代开始,港口建设以解决能源和外贸运输为重点,实行“两个大中小并举”,即大中小港口并举、大中小泊位并举的建设方针,在发挥区域港口群体功能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以重点港口 建设为主,适当分散建设、满足多方面需要的规划发展思想。1989年提出的建设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交通支持系统的“三主一支持”的长远规划设想.成为90年代以后我国交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四)90年代初,交通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港口主枢纽规划进行深入论证。于1993年底完成全国港口主枢纽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上报国务院。规划确定了我困港口中层次最高、辐射面最广的20个沿海主枢纽港、23个内河主枢纽港的布局方案。

建国以来我国港口规划取得的主要成就:(一)港口规划工作成果显著(二)港口规划实施效果明显(三)港口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四)港口规划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港口规划取得显著成就的主要经验:(一)要有科学的规划理念(二)要重视规划的衔接协调(三)要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2.2青岛港软硬件建设与优劣势分析

青岛港由青岛大港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其中,董家口港区已建成泊位25个,拥有世界最大的30万吨级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2014年完成吞吐量突破亿吨,成为货种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区。大港港区加快转型升级,已建成可停靠世界最大22.5万吨级邮轮的专用码头和邮轮客运中心主体。在前湾港区启动了世界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建设。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保持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的干散货船、集装箱船先后靠泊青岛港。

全面整合物流、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着力构建集装箱、干散货、油品、件杂货等四大综合物流体系,完善了保税仓储、期货交割、破碎筛分、配煤配矿等增值服务功能,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型。目前,董家口港区形成一次性堆存5500万吨的仓储能力、680万吨的保税堆存能力和每年6000多万吨的矿石混配、精配及煤炭混配能力,2014年实现保税矿煤1565万吨;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合作开展的焦煤期货交割量达到31万吨,占全国交割量70%以上。优势:

(1)区位优势。青岛港地处东北亚中心,作为亚欧大陆桥桥头,在连接国际航线和国内支线的条件上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到口前为比,青岛港已与全球45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初步形成远近航线兼备、干支线配套的全球性航线网络。(2)硬件优势。青岛港作为我国沿海货运大港之一,建设码头可利用资源高达70平方公里,可建深水泊位100多个,发展潜力大。到目前为止,青岛港已建成全国前列的集装箱标准化码头、原油码头、煤炭码头、矿石码头。

(3)产业优势。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旅游城市,青岛综合经济实力强劲,产业结构较为齐全,并且比邻韩国,具有优越的外向型经济优势,为青岛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流,保障了青岛港港口物流的长久发展。

劣势:

(1)港口综合功能配套设施欠缺。目前青岛港已装备了国内先进的EDI电子信息化信息中心,以及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港口技术研发中心,但是与此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还未完全到位,从而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另一方而,青岛港的集装箱运输服务体系比较落后,制约了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

(2)周边港口竞争激烈。目前,上海港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运港,大小洋山港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宁波一舟山港已建成“四系一体”的强大格局,使青岛港的石化项口不再具备很大的优势。

(3)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缺乏。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青岛现有物流企业中,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不到30%,严重低于上海港、宁波一舟山港、厦门港等国内大型港口。

结合2.1的建国以来我国港口规划的回顾与总结,以及青岛港的优劣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以及对规划的落实是青岛港发展到今天成为第七大港的重要条件。而青岛港的劣势主要来自内部的不完善以及外部的挑战,因此应采取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挑战的方法来可持续发展,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

2.3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在2011-2020青岛城市总体规划里对城市职能做了如下描述: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一路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战略支点;沿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金融商贸与财富管理中心、高端产业集聚中心。

海上战略支点意味着港口航道建设与管理,现有设施的优化将是未来很长时间内青岛港发展的主旋律。出海通道与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意味着铁海联运,空海联运将是青岛港发展的新方向。核心城市,金融商贸与财富管理中心意味着青岛港将不仅仅是物流中心,流通口岸,而成为产融一体的智慧港口。

三:新时代变革

3.1青岛港区十二五规划建设内容:

港区建设方面以扩大海港口岸开放,全力打造国际航运枢纽为中心,按照海港口岸“一湾两翼”发展布局,着力构建以胶州湾港群为主体,以董家口港、鳌山湾港为两翼的口岸开放格局,促进调整优化各港区功能,完善港区集疏运系统,拓展国际中转,打造国际化航运枢纽。外贸重点培育5-10家过百万箱的船公司,提升国际中转比重。吸引贸易商开展贸易、保税业务,打造覆盖亚太地区的国际中转贸易基地。加大与中船燃等合资合作力度,打造燃料油中转保税基地。

1、董家口港:围绕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建设董家口港,打造现代化新港城,成为国内干散货集散中心和能源运输中转基地”的目标,积极支持董家口港加快建成以矿石、煤炭、原油为主的大宗散货集散基地。强化董家口港物流中转枢纽功能,推进董家口港建成大型散杂货交易平台、大型能源中心、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交易中心。发挥口岸优势,支持发展临港工业和物流产业,拓展青岛口岸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精心组织董家口港开放前期各项工作,确保港口开放列入国家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落实新设查验机构和人员编制,力争国家批准董家口港设置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到2015年新增港口通过能力8450万吨。实现董家口港建成的中石化LNG接收站和青岛港集团大型矿石、鲁能通用码头工程等外贸码头的及时对外开放启用。根据港口总体规划和码头建设进展,科学合理设置口岸查验配套设施,落实查验配套设施与港口建设主体工程“四统一”。满足港口发展需求,确保新建码头泊位建成后及早发挥效益。

2、前湾港区:根据我市关于把前湾港区打造成东北亚集装箱枢纽港,同时保持矿石、煤炭为主的散杂货适度发展;加快集装箱生产由前湾北岸向南岸适度转移,南北呼应,协调发展;在前湾港区新建2个5万吨级汽车专用码头,新增60万辆汽车吞吐能力等总体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胶州湾港区口岸功能,实现建成的前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四期、黄岛港区红星液化码头等涉外码头对外开放启用。同时,根据港区码头建设需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口岸开放计划,有序做好前湾港区南岸集装箱码头、汽车码头开放工作,提升口岸开放能级。争取国家在青岛港实行启运港退税、内外贸同船同港运作、中资方便旗船特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支持外国籍干线船舶在青发展中转业务。

3、大港港区:按照港区重点发展粮食、化肥、钢材、铝锭、设备等件杂货、清洁货种以及袋装货,并加快推进国际客货班轮、邮轮发展和滚装物流等功能规划布局,在港区高标准建设国际客运旅游中心设施,实现国际邮轮码头对外开放启用,建成符合现代国际邮轮城要求的核心功能区。做好大港相关码头泊位改造及查验设施配置工作,合理设置通关模式,优化旅客通关环境。继续拓展国际客货班轮航线,争取开通和恢复青岛至济州岛、平泽等地航线。扩大开放邮轮游艇航行水域,开通以青岛为母港的东北亚国际邮轮航线。争取试行境外旅客免税购物和离境退税政策,推动购物旅游发展。积极发展中日韩陆海空多式联运,开通与韩国仁川等3个城市海陆空联运快捷通道,加快发展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运。建立科学合理的通关查验监管机制,积极推进“整车物流”贸易,提升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通关服务水平。

4、其他港区:黄岛油港区以建成油品、化工品等物流集散基地为目标,着力完善口岸通关服务环境。浮山湾港区、女岛港区实现扩大口岸开放。鳌山湾港区推进开发、开放前期工作。其他港区修造船作业点等码头,重点规划和完善口岸查验配套设施建设,及早发挥已建成码头泊位的投资效益。

5、推进港口战略性转型发展。协调和支持港口与物流企业及大型航运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鼓励其投资建港、经营码头和开辟远洋直达航线。支持港口企业联合船公司对内地无水港和周边支线港进行投资建设及开发,大力开展集装箱中转业务,着力提升集装箱国际中转所占吞吐量的比重。强化无水港、支线港对枢纽港的支撑作用,构建以青岛港为中心的利益一体化港口网络布局。

6、推进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充分发挥海铁多式联运的集散作用。科学合理设置集装箱场站运营模式,推进相关查验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集装箱出口及国际联运等业务;根据各大港区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大力推进港铁一体化进程,强化口岸服务和辐射功能,完善以港口为核心,以铁路为主线,以公路为依托的高效、便捷的港口集疏运网络。

3.2:互联网+时代转型升级

海道网是青岛港以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共平台为依托,以网络交易、网络结算、网络物流金融、信誉体系等多元化网络服务为手段,整合青岛区域的物流行业资源和贸易客户资源,打造的物流服务平台。通过船期运价平台、订舱服务平台、传媒平台这三大板块实现信息便捷检索、有效订舱和城市最大信息库的建立。青岛港计划未来在码头装卸、港口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以及集团办公管理平台三个方面实现信息化、互联网化,将物流信息及服务时间效率提高,带来物流模式的新变革,进一步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

小结:

结合上文对于青岛港历来发展的回顾与分析,提出青岛港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发展的一些可行建议:

(1)加快港口物流战略研究,合理规划与建设。现代港口物流应根据整个物流系统的要求来做好港口物流战略的研究与实施,调整与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合理规划,有条不紊的推进港口物流的改革与建设。

(2)重视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港口物流管理水准。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标准化来实现物流流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将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到货物信息流传递的每个环节。

(3)加强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推动港口第三方物流发展。在港口物流领域,加强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港口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最大化的达到整个物流流程的一体化。充分利用铁海联运,空海联运的优势,发挥好枢纽作用。

(4)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机制方而,要改变传统的一层不变的落后机制,引进欧美日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从而保证青岛港港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本次调研通过分析青岛港的发展历程与规划,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下青岛港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并结合青岛港在现阶段发展的优劣势,机遇等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为青岛港转型发展提出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林,关于把青岛港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思考 [A].中国海洋大学,2006 [2] 王海蛟,青岛港集团港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D].大连海事大学,2006,(5)[3] 阎华,青岛现代物流产业的SWOT分析 [J].商业经济,2005,(10)[4] 蔡鸿,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的规划与策略 [D].中国海洋大学,2005,(08)[5] 青岛市政府,青岛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2014,[6] 新华网山东频道,青岛港引领港口企业“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EB/OL].2015.3.18 [7] 百度百科,青岛港[DB/OL],2015 [8] 丁一珈,青岛港驶入“互联网+”时代 借互联网建智慧化港口[EB/OL].大众网,2015.3.18[9] 半岛都市报,青岛港:一个城市的原点[N].2011.5.18 [10]青岛市政府,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EB/OL].2011 [11]史国光,建国以来非国港口规划的回顾与总结[J].交通部规划研究院,2009(10)

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介绍

一带一路战略介绍“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及战略分析摘 要“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寻找新的增长点,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促进亚欧国家共同繁荣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利用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

一带一路战略解读

专题六:一带一路战略解读“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

一带一路战略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风险一带一路改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版图的战略,至少需要10年谋划、经营,战略风险是多重的:一、中国的战略扩张。包括战略投入与战略补给两大风险。一带一路沿岸、沿......

下载一带一路战略与青岛港港口建设社会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带一路战略与青岛港港口建设社会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