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_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章程规章制度 时间:2020-02-27 23:13: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章程规章制度】

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面对。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钱学森之问实质在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古代中国建立以儒者(有德有学的文官)入仕途体制,欧洲近现代化形成了以技术发明而成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体制。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而与人才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就是教育了。

而大师的培养不仅仅在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小学中学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把人的创新能力磨灭殆尽,在很多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名声好的学校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小升初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很多学校都将奥数纳入录取的标准。这导致那些操心的家长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奥数辅导班.教育乃国家之本。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考试作弊、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育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

而由应试教育牵扯出来的一堆问题,考试作弊,高考移民,考试排名,高考状元,只注重成绩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至今为止高考状元辉煌过后就是默默无闻。还有教育系统化模式化,产业链。

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很复杂,我在这里大致分了五点,并且将学术腐败做了一下拓展。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这样的形式利弊皆有,利的是能让学生接受所有的教育,弊的是忽视了特长,占用学生大量精力。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却取得很好的成效,事实上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发达也得益于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国内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系列恶果: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缺腿”教育思想;让部分学生得高分的怪异名师;狠榨学生智慧之油的重点学校;“学生分数第一”的变态家长;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心理变态的教师(这里所说的心理变态是指只注重分数);中国技能人才紧缺、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力格局;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学生的歧视;中国学生极高的近视率。

所谓学校教育的行政化,是指学校教育的进行以及组织建立在政府严格的行政掌管和控制中,一切以政府的行政意志为转移,而且为了应对外在的行政化,学校教育的内部组织结构也行政化,也以行政指令来决定教育和教学。行政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新的控制方式,特别明显的是行政制定多种以行政为取向的学校评估,根本不顾学校教育内在的特殊性,对学校教育进行不合教育价值的强制性的规定、干预和约束。

教育的产业化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产业,一种可以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资源、一种具有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像研究生扩招,教育部并不认真分析考研热的真正成因,只是看到在当前情况下,学生考研热情高涨,就不管什么专业一律扩招,这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我国科研实力不升反降的后果.而且在没有引入充分竞争的前提下,进行所谓的教育产业化,稀缺的教育资源使得高校收费节节攀升,许多贫寒子弟根本无力负担高昂的学费,只能面对高校大门望洋兴叹.教育资源的稀缺,也是导致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学生把非常美好的时光消耗在大量做题,死记硬背这类低效率的事情上,既没有使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又压抑了活泼的天性.在国家公共教育体系中,政府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扶持少数学校,而忽略多数非重点学校(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更多),通过国家政策和教育制度实行学校分层,造成等级化的学校教育体制,这是不公正的。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样做会使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则自暴自弃,积极性和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另外,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学术腐败: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这些在大学里比较常见。在这里我将学术腐败含义扩大,不仅仅指向大学的抄袭剽窃、实验作假,将考试作弊,替考,也就是诚信道德的缺失也纳入其中,学生个人的学习也是一种学术。并且,在学术成果这点上,厦大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个人的成就不是以他所作出的研究成果作为标准,而是以他能申请的研究基金作为评判标准。而这是不是也该归入一种学术腐败呢?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改革开放前,中国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

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那个时候个人的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有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重新开始重视教育,慢慢地那句流行语变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有大学学历,总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形势变化得很快,今天的情形已经是“学好数理化,还得有个好爸爸”.没有大学文凭是肯定不行的,有了大学文凭也还得有个“好爸爸”才能找到好工作.如此看来,教育还是没好爸爸的必要强!

大学当前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很不活跃.在课程设置上,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设计性课程设置过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过于强调记忆的扎实牢靠以及解题方法的精妙,却对逻辑思维不够重视,这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在的教育仍然是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另外,在校期间,学生所学课程设置过难.其难度明显超过了国外同龄学生的课程难度.我们曾经很得意,自认为比外国人聪明.殊不知,这正是我们的小聪明之处.因为在学校中,所学的课程设置过难,同时这些课程与实践过于脱节,这会使得只有少部分人能获得名次靠前的成就感,而大多数人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什么乐趣.从而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严重的压抑,以至于许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长长出了口气“再也不必学习了”.现在的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设置也过早过难.学生在未接触社会前,志趣还没有相对稳定下来,未来从事什么行业会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过

早地将学生纳入到某一专业领域,而很多学生日后未必会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这会造成相当大的浪费.其实,如果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再来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并不是多困难的事情.可惜我们的教育无视教育规律,一心想尽快使学生成为可用之材.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拔苗助长的做法.由这些现象可以分析出我们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可以说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改革开放后,在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中,我国的教育日益显露出许多弊端,已经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了.下面有我的搭档武振宇来讲这方面的问题。谢谢!

中国教育制度

中国の教育制度は、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から構成される。6年制の小学校と3年制の初級中学校による合計9年間の義務教育制度が実施されており、日本の......

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中国,要提教育恐怕谁都会首先想到高考,中国高考被誉为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终南捷径,人们把高考看成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也的确,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原本......

问题生跟踪教育制度

双捷中学“问题生”跟踪教育制度一、“问题生”的界定,“问题生”是指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具体表现为上网成瘾、痴迷早恋、心理偏差、厌学逃课、离家出走、......

中国腐朽的教育制度

中国腐朽的教育制度这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聚会合影(前排右数第一位就是老班长杨恒均,说明一下,25年前,我是全班最高的靓仔之一,25年后,我已经沦落为中等偏低,也不靓仔了,呵呵)。随州市......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中国教育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

下载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