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画的发展与变革

精品范文 时间:2025-01-19 07:12: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论文人画的发展与变革

论文人画的发展与变革

历史的发展与变革,左右着中国画的画风与形式。社会是变化和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潮流,也是不断变化的,当奢靡的精细与华丽到达极致之后,人们自然会觉得高远清丽的水墨画风,更让人耳目一新。

当统治阶级介入画坛审美之时,必然是奢靡的重彩与高贵的华丽。明代早中期与清代早中期出现的帝王出巡图、狩猎图、帝王博古图,皆出此列。

由帝王参与的宫廷院体画,自然要过渡到文人或者平民化,社会的审美标准与绘画形式,更是会于历史发生同步变化。于是乎,元代的清远,明末的疾愤,清中晚期的文人与平民画风,得以登上历史舞台。

晚晴和民国时期的文人画,百家争鸣,万般缤纷,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我们现今在拍卖市场上所看到的近现代画作,大量为这一时期的画作,它们统统反映了西风东渐之后的中国画风,同时也承载着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化的遗风。我们现今推崇的诸多大家,譬如:张大千、溥儒、刘海粟、吴湖帆、潘天寿等等,都是那时的佼佼者。直到如今,我们看到社会上绚丽的缤纷画卷,已经不是品列,而是每平尺的经济价值。

回顾过往,画坛纷呈,硝烟笔墨,关于中国画的探索与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回望中寻求寄托,寻求自家描摹的榜样。同时在摸着自家的笔墨石头,蹒珊前进,很是难得画出一番自家天地。

其实,能否画出一番自家天地并不重要,我们问问自己,读懂了多少中国画,读透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都做过什么职业,都有哪些经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古人又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学问,他们的作品传达的意趣与境界。又有谁像范宽、李成、李唐、王羲之、米芾那样,做永世的笔耕与探索。

成就,永远属于勤奋、学识、修养、阅历等等同步发展的人。当然,天赋是个例外。

读了一辈子书,写了一辈子字,虽然少时习画两年,但对于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和中国画的挚爱,使得我总是翘首回望古人,回望传统。如今,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完成《钟鼎茗香》《荣斋随笔》等九部书作,才发现自己的勤奋与笔耕只是文字的表述,抽象的传达,远不如形象上来的直观与美好。

虽然,意境与意趣是一种理念与审美,文字所表达的需要个人去再造,书画却是直接将美的形象传达给人家。于是乎,捉笔操练,做些笔墨书画,在聊以自乐之间,力图多做一些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事情,多研究一些文人与文人画的学问与境界。以求得盛世之丰神。

陋言至此,谨说自家,一厢情愿罢了。

第2篇:论文人画的时代意义

论文人画的时代意义

近代著名学者陈师曾在其《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开端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人文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中国画就创作主体而言,主要由①民间画工画、②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画、③文人画三类。

早在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将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称之为“士夫画”。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士大夫”可以说是“文人画”的前称。到了明代,董其昌将“士夫画”进一步明确为“文人之画”也就是“文人画”。董其昌曾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进而他提出了“南北宗论”,将王维和李思训分别定为南北两派的祖师,荆、关、董、巨未家父子王之四家为南宗正传,极力推崇南宗为画派正统,旗帜鲜明地推崇“文人画”。

文人画经历了初创—繁荣—式微的数百年发展过程,涌现了王维、倪瓒、徐渭、八大山人等众多的代表性文人画家。直止清末吴昌硕。文人画家在每一个时代都肩负着特别的文化使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博古、厚学,兼融并蓄

“文人画”自它产生后,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巨大的画家群体。无论是早期的士大夫画家,还是各个朝代的阶层文人画家,他们大都经过科举制度的层层沾灌、饱读古学,厚爱时文,其文学艺术的综合修养兼容并蓄。受董其昌首肯为文人画始祖的王维,他的诗学、文才不仅在名震当代,至今影响久远。王维在创作文人画时还引导人们去理解文人画、欣赏文人画。他在无数次的创作积累的基础上,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之先河,将他的学识、修养、思想情感情寄于水墨山水画中,无愧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誉。

(二)内蕴丰富,精神高贵

文人画从表现形式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涵盖了中国画的众多方面,更为可贵的是文人画在表现形质的同时更多注重的是中国画的神彩和意蕴。文人画不沽名钓誉、博取财富功名,在自我欣赏、娱乐的同时又绽放出豪迈之气。元代大画家倪瓒曾经说:“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心中逸气耳”。历代文人画家在题材上择取“梅、兰、竹、菊”,更多的是为了表现梅的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芳自赏,兰的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的虚心劲节、直笔凌云、高风亮节,菊的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借此,文人画家将自己的清高文雅与家国命运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作品之中。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曾赞誉文人画家:“自古善画示者,莫非衣冠贵胃,逸士高人,非闾阎之能为也”。虽有失偏颇,但它对文人画家在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等方面的规整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继承有序,简淡卓越

文人画自唐代王维开创以来,每个朝都涌现出了优秀的文人画家引领着“文人画”有序的传承。宋代有苏轼、米芾父子,元代有赵孟頫和黄、王、吴、倪,明代有董其昌及沈、文、唐、仇,清代有四僧、四王及吴昌硕等等。尤其在元代,蒙古异族统治中国,文人的处境相当卑贱,即使身处士大夫贵族的赵孟頫也是半官半隐,但文人画家们仍然充满着文化自省的高风亮节,将文人画的创作逐步推向峰巅,杰出的代表有赵孟頫、倪瓒等人。赵孟頫较好的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开启了“书画同源”的新时代,为文人画峰巅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倪瓒则创造了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的高峰,并把文人画的理论高度的完善。倪瓒的.画看似平平淡淡,却是“天真幽淡”、“闲远清韵”,平平淡淡是文人画的最高境界。苏轼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董其昌则说的更为具体:“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不可能淡”。

(四)文化自觉,引领时代

中国画发端以来,文人画产生后,历经千年,横跨数代,每个时代的文人画家无论身居高位还是命运多舛,都自觉地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用他们踏实的步伐引领着时代前行。明代的徐渭,一生坎坷,他能用草书笔法入画,书画和谐共生,成就草书大家、国画大家的双重美誉。同时,在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上徐渭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清代四僧之一的石涛曾经说:“青腾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徐渭死后一百多年,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刻了一枚自用印章“徐青腾门下走狗郑燮”。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说:“青腾、雪个、大涤子之画,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成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当然,一个画种不可能十全十美。论工致,文人画不及画工画,论华彩,文人画也逊于院体画。然而,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类,它承载传承的文化财富、精神给养却是万古不灭的,虽然历经多次争论,文人画的秉赋却依然光彩熠熠。文人画家的知性、简淡的画风,清白、自励的人格,高尚、亮节的道德,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中国画的方方面面,其时代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当代可以浓墨重彩,其未来的影响也将是辉煌灿烂的。

第3篇:论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

论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具有5个方面的作用: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目标上来;约束作用,即成文的厂规或约定俗成的厂风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很大的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融合作用,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中去;辐射作用,指企业文化不但对本企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分析内外因素,提炼核心价值观。

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选择核心价值观应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以前,大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文人画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论文人画的发展与变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人画的发展与变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