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被动短语≠被动句(网友来稿)
陆新前
被动句,顾名思义,就是这样一种句子: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这一对被动句的界定,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基本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在对文言文被动句的界定上,采用的标准却常常与现代汉语不同。
以下一些句子,大概谁也不会把它当作被动句:
①我确实是怕被大王欺侮而辜负了赵国啊!
②那么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就可以雪了。
③我还记得周顺昌的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再看以下一些句子: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这三个句子,很多资料包括教材都认为是被动句(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句式)。这些句子是被动句吗?①②③句是④⑤⑥句的翻译,而且基本上是直译。为什么文言文的被动句一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不是被动句了呢?
我们不妨来作一些语法分析。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这三个句子的主语“臣、燕国见陵之耻、予”并不是谓语“恐、除、记”的被动者,并不存在被动关系,因而不可能是被动句。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把它们当作被动句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文言文被动句的分析只注重了形式上的辨认,只注意到了句子局部的结构关系,而没有从句子整体着眼来加以研究。人们常常把句子的某种成份含有被动意义就把整个句子误作了被动句,或者说,把被动短语当作了被动句。
在句④中,“(我)见欺于王而负赵”,是一个有被动关系的主谓短语,有表被动的“见……于……”形式,可以看成一个被动短语,但它只是“恐”的宾语,怎么能说整个句子是一个被动句呢?
在句⑤中,“燕国见陵之耻”是一个偏正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这个短语的定语“燕国见陵”是一个被动短语,“见”是一个表被动的语言标志,但它只是整个句子的一个定语,从被动句的定义来看,只有整个句子的谓语有被动意味,才能算是被动句,这个句子,怎么能说是被动句呢?
在句⑥中,“周公之被逮”是一个主谓短语,中间用“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主谓短语是一个被动短语,但是这个被动短语仅仅是整个句子宾语部分(主谓短语作宾语)中的主语(主语又是一个主谓短语),同样不能说整个句子是被动句。
综上所述,之所以把这三个句子误认为被动句,是因为只看到了句子的局部有被动的成份,而没有从句子整体来加以分析。这样做,混淆了被动短语和被动句的区别,将被动短语也当作被动句来对待了。这容易引起语法概念的混乱,不利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通联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黄埭中学陆新前
邮政编码:215143
联系电话:(0512)66330356
作者邮箱:jsqdlxq@sina.com
第2篇:高中文言文被动句
高中文言文被动句
高中文言文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附:高中文言文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3篇:文言文被动句解析
文言文被动句解析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文言文中的句式也是变幻多端,正确把握文言文句式,对于提高我们的文言文翻译速度非常有帮助,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文言文被动句解析,一起来看一下!
文言文被动句解析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