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5-01-01 07:12: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解题】

柳宗元自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永州后,一呆就是10年。当时的永州,非常荒僻,地瘠民贫;但山水幽美,景色秀丽。柳宗元身遭贬谪,内心郁闷,因而寄情山水,搜奇觅胜,并写了二十多篇山水游记。这些游记,能抓住景物的具体特征,写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语言精美,并抒发了他遭受迫害的孤寂悲愤心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为我国的游记散文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游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在这些游记中,最著名的有8篇,被称为“永州八记”,本文就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

元和四年(809)九月二十八日,柳宗元在法华寺游览,在眺望中发现了西山胜景,于是渡过潇水,登上西山顶峰,饱览了山峦秀色,体验了山水的情趣,直至暮色苍茫,还依依不愿离去。经过这次西山之游,他才觉得真正的游览是从这里开始的,于是写了这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评】

余自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是州:这个州,指永州。恒:常常。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隙也,则施施(yìyì)而行,漫漫而游。 其:如果,连词。隙:指空闲时间。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译。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说明好游来历。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穷:走到尽头。回溪:曲折溪流。幽泉:深僻的泉水。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州之山水无不游。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更相:互相。以:连词,同“而”。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而起,起而归。 觉:睡醒。○游之无不尽兴。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以为:认为。异态:奇特的形状。未始:未曾。怪特:奇异特别。○独遗此山未游。承上启下,衬托西山。

第一段,概括描写平日一般游览情况,为具体描写西山宴游作陪衬。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始:才,副词。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之,觉得它奇特。异,意动用法。○点出西山。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zhēn)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缘:沿着。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斫:砍伐。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这里是名词作状语。踞,蹲坐。遨:游赏。土壤:土地,指地域。衽席:坐垫、席子。○点出宴游。 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攒:聚集在一起。蹙:紧缩在一起。累积:堆积。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遁隐:隐藏。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际:接近,动词。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写西山所见之景。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1óu)为类。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特立:特别突出。培塿:小土堆。 悠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俱:在一起。莫:不能,副词。涯:边际。这句是说西山在空间上的广大。洋洋乎:悠然自得啊。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穷:尽。这句是说西山在时间上的永恒。○抒西山所得之趣。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引觞:拿起酒杯。满酌:斟满酒。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就:接近,进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犹:还,仍然。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尽西山宴游之乐,释胸中无限烦恼。照应开头的“恒惴栗”。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向:以前。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于是:从这里。乎:句中语气词,不译。○点出“始”游。 故为(wéi)之文以志。 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志:记载下来。○说明写作目的。 是岁元和四年也。 是岁:这一年。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点明写作时间。

第二自然段,具体叙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尺寸千里”的奇特景观,暮不欲归的宴游之乐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独特感受。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简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内心的感受。为了突出“始得”西山宴游之乐,作者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首先概括描写平日一般的游览和一般的感受,然后着力描写西山的“怪特”和特殊的感受。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西山之高,“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使他感到“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实际上是作者不苟世俗、傲然特立的性格的写照。二是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尺寸千里”“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宏大境界。这宏大的境界,使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宏大气势。--这实际上是作者宽阔胸怀和巨大抱负的表现。在这种境界中,他“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并在“无所见”的暮色中,感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就是这样忘掉“惴栗”,把自身的遭遇、思想感情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了。

这篇文章在表现手法上,除了对比映衬、融情于景之外,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开头是贬官后“恒惴栗”,结尾则是西山宴游之后,大自然使他“心凝形释”,忘掉恐惧。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如在第一段,为了使概括描写避免平淡,作者运用“顶针”修辞方法,如“……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而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是用前句的结尾(如“到、醉、卧、起”)做下句的开头,它可使句子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此外本文还用了许多偶句和排句,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这些句子,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并且气韵流畅,使人爱读。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更,用作动词,读gēng,本义是“改变”,如《商君书.更法》:“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更礼”,改变旧礼制。引申为“更换”,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更刀”,更换刀。

更,又是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时间名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二小时,今有熟语“半夜三更”。

更,用作副词读gèng,有“另外”的意思。如《西门豹治邺》:“得更求好女。”“更求”,另外寻求。引申为“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引申为“更加”,如《赤壁之战》:“今日拒之,事更不顺。”副词“更”与副词“相”组成词组“更相”,有“互相”的意思,如本文:“醉则更相枕以卧。”“更相枕”,互相枕着。

披:是“分开”的意思,如本文:“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引申为“打开”,如王勃《滕王阁序》:“披绣闼”。(绣闼:有彩饰的门。)再引申为“翻阅”,如韩愈《进学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再引申为“披露”,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披心腹,见(xiàn)情素。”

披,还有“披上,穿着”的意思,如张九龄诗《望月怀远》:“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滋:沾润。)这个意义本写成“被”(读pī),如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

徒,本义是“步行”,如《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徒行”,就是步行。引申为“步兵”,如《左传隐公九年》:“彼徒我车。”(他们是步兵,我们是车兵。再引申为“徒众”,如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徒”,这些人。又指“门徒,弟子”,如《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又指同类、同派的人,如《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又泛指同伴、手下人,如本文:“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徒,用作副词,有“白白地”“仅仅、只是”的意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第2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九年级上册学教案第四单元 编写人张红玲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预习导航

1、回忆作者:

柳宗元 朝文学家,思想家,之一。字 ,河东人.世称。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2、了解写作背景: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3、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

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注音并记熟。

⑴ 僇()人 ⑵ 惴()栗()⑶ 施施()()

⑷榛()莽 ⑸茅伐()⑹箕()踞()

⑺衽()席 ⑻岈()然 ⑼若垤()

⑽攒()蹙()⑾培()娄()⑿颢()气 ⒀引觞()⒁斫()⒂ 遁()隐

⒃颓()然 ⒄冥()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回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同为永州八记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同柳宗元一道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二、自鉴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三、课堂研讨

1、合作探究:九年级上册学教案第四单元 编写人张红玲

在小组内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2.教师点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仍有困难的教师点拨释疑。

3、展示交流:

在组内轮流翻译复述文章,互相纠正不足之处。作业: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预习导航

整理本课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等。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组挑战提问本课的字词及作者知识。

二、课堂研讨

1. 各组派代表在班内接龙翻译全文。

2. 交流预习成果,各组派代表写到黑板上。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2 九年级上册学教案第四单元 编写人张红玲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合作讨论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E、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说明理由 ⑴点明主题的文句: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⑵文章主题: 历遍永州山水,与山同醉;始得西山宴游,万物同归:西山怪特我独行。暗抒特立独行之人格。

三、学生小结:

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继续掌握字词解释。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检测

口头检测字词的掌握,各小组以竞赛的形式来参与。九年级上册学教案第四单元 编写人张红玲

二、课堂研讨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2、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3、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试比较两文的异同。

相同点:A、观察细致,感受敏锐,能把人们常见又容易忽视的景致,用精简细腻的笔触准确再现。如'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始》)'潭中鱼。。。相乐'。(《小》)B、善于在动静,高低,虚实的相互映衬和比照中描写景物,笔法多变。如《小》以鱼写水,以实写虚,以动写静。C、借景抒怀,把自己的身世,人格,思想,情感融合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之中。如《始》开头。《小》'寂寥。。。幽邃'。不同点:A、《小》偏于客观描写,《始》偏于主观感受。《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D、《小》语言更显本色,《始》语言稍显瑰丽。

三、反复诵读,试背此文。

四、写作借鉴

本文的写作借景抒情,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本文的借景抒情的写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摘抄积累文中写景的名句。

六、师生留白

第3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