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语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语言评析教案
学习目标
在整体理解文意和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体味文本语言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柳宗元之所以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是与他卓越的语言艺术成就分不开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他的游记名篇之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语言大师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
一、画龙点睛 一字千金
古人作文,首先讲究命题立意,然后才考虑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史学家范晔说过:“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狱中与诸甥侄书》)清代袁枚更形象地说:“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续诗品•崇意》)这种意为主而辞为次的理论固然不能算错,但它往往使人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文章的主题确立后,如何运用妥贴准确的词语给文章命题,从而使自己的立意得到醒目、传神的表露,甚至使自己的立意得到某种升华和深化。在这一点上,柳宗元的这篇游记无疑是一个杰出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
很明显,作者是宴游西山后写这篇文章的。但他并没有把题目按常规拟为《西山宴游记》,而是另辟蹊径,再冠以“始得”二字。这二字乍一看似乎俗不可耐,但仔细品味便可见其别出心裁之处。“始得”,即第一次得到,即发现。就是说,此文并不只是写宴游西山,而首先是要写发现西山。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游山玩水并不是从游玩西山才开始的,但像西山这样与自己的人格默契的独特风光,却是首次发现的。正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西山的发现在作者看来,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一发现,成了作者生活历程中的一个转机。他觉得,过去的一切游玩都可一笔勾销,唯独这次宴游西山才真正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才真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才可以算作是自己宴游生活的开端,才值得大书特书。因此,只有加上“始得”二字,这次宴游的意义才真正被明确。所以,这“始”字虽似平常,实则不同凡响,全篇之旨因之而更深刻、更明晰地被揭示出来了。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总挈全文,贱如黑铁之“始”,在篇中实有千金之重。黄庭坚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柳氏取此俗字而致非常之功,与黄氏所称道的“点铁成金”,“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腐朽为神奇”,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选词精当 言简意赅
常人作文,恒患辞不逮意。故遣词造句,每见作家在语言积累方面的功力。如果不拥有丰富的词汇,就无法进行有效的选择,就不可能针对特定的语境施之以涵义准确、用法妥帖、色彩和谐、意深味浓的词语,写出的文章就不能精确地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意念,读起来也必定索然无味。历史表明,文学大家都是语言巨匠。这篇游记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此文用语 1
虽似平易,但由于作者选择得当,因而能于平常中取得不平常的效果,从而达到了语约义丰的高超境界。
如对形容词的选用:一般的“山”用“高”,则仅见其险峻;“西山”用“特立”,则更见其出类拔萃的气势。“林”曰“深林”,可见其幽雅别致而使人跃跃欲进;如说成“密林”,则令人畏恐而不敢迈步了。“溪”曰“回溪”,可见其曲折萦绕而使人流连;若说“弯溪”,便不耐寻味而令人扫兴了。“泉”曰“幽泉”,不但见其清澈,而且见其僻远;若说成“清泉”,则无以见其远,与下文“无远不到”便不能相应。“石”曰“怪石”,既见其绚丽多姿,又见其奇异珍贵;若说成“乱石”,则破烂而不足一观,与下文之“异态”便不能相应。再如山以“青”来形容,水以“白”来描绘,青白相间,色彩既柔和又清新。
对动词的选择也如此:山高用“上”,则见其豪迈而有凌云之志。林深用“入”,则见其无畏而有吞没之状。溪回用“穷”,则见其曲尽而有水落石出之景。“草”用“披”,则见其荒芜而有筚路蓝缕之功。“壶”用“倾”,则见其尽兴而有畅所欲为之情。“意”用“极”,则见其暇想而有无所不至之感。“梦”用“趣”,则见其紧随而有亦步亦趋之意。“湘江”用“过”,则见其横绝而有超越天堑之态。“染溪”用“缘”,则见其溯流而有依山傍水之美。“榛莽”用“斫”,则见其坚硬而有披荆斩棘之难。“茅茷”用“焚”,则见其枯萎而有治荒辟路之巧。再如“攀援而登”,其步履之艰顿现;“箕踞而邀”,其恣肆之情毕露。
这些词语虽都常见,但用在文中特定的语境里,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福楼拜认为:“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自莫泊桑《小说》,《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3期)柳宗元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选用正达到了这种境界。
三、体物入微 造语妥贴
要描绘出具有立体感的图景,不但需要对现实事物作细致深入的观察,而且需要传神地使用语言。这包括遣词和造句两个方面。柳宗元不但善于精确地选用每一个词,而且还善于创造性地将它们组织成优美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句,从而鲜明细腻地描绘出一幅幅奇丽变幻的景色来。应该说,他不但是赏景的老手,更是写景的专家。他的景物描写,如春色嫩绿、禽兽初毛一般,造语虽清新而不怪僻,既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富于动态美,又不见雕琢,流利自然,妥当贴切。
例如,写极顶后眼底下的景色:“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地势的高低用比喻出之,具体而逼真,使你若置身于西山顶上鸟瞰衽席之下,甚有杜子美“一览众山小”之感。至如“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的描写,更使人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感:犹如雨后春笋、簇拥而升的众山,全都逃不出视野的罗网。这种描写,不但赋予静止的山峦以一种动态美,而且也把你的能力给神化了,使你如同得了千里眼而法术无边。“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不但写出了青白相间这种鲜明柔和的色彩,而且写出了互相萦绕这种娇柔妩媚、幽雅别致的动容,使你如入九天仙境而觉悠闲自得。这诸多词语虽然朴素平淡,但淳厚有味,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它们逼真地表现了西山独擅数州山水之美的特点,令人心旷神怡、向往之至。
再如写夜色的降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虽无一奇字,却绘形绘色。把自然现象写 2
活了。它不但写出了由于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暮色”变化,而且突出了置身西山、凭高远瞩的视象特点。诚然,暮色哪会移动呢?只是因为天色渐暗,远处先看不见。视线随着夜色的降临逐渐缩短,最后就只能看到近处。这使人产生一种直观上的错觉,好像夜色是从远处缓缓移来一样。这种以主观感觉来描写客观景物的技巧,不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极其精细的观察力,而且也表现了这位散文大家善于运用丰富的语言来传神达意的高超本领。
如果我们对作者这种绘形写景的传神手法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就会发现,他之所以能把自然景物写得活龙活现,最主要的诀窍是:赋予静景以动态感。如众山之“攒蹙”和“遁隐”,山水之“萦缭”,暮色之“自远而至”等等。作者把一系列富于动态感的词语运用到静态景物的描写上,给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是一幅幅沉寂死板的静物风景画,而是富有变化的带有动感的电影连续镜头。因此,如果说,柳宗元写景时是一个高明的画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个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摄影师。
四、运用叠字 凡而不俗
古代诗人,常用叠字摹态状情。柳宗元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无论是抒写情态,还是描摹景物,他都运用了音节重叠的修辞手段。这不但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而且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感,读上去则琅琅上口,仔细品尝则更是余昧无穷。
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从字面上看,对仗极为工整;从字音上看,节奏柔和谐调。玩弄文意,则更妙不胜收。用“施施”摹态,姿态顿现;以“漫漫”状情,神情全出。“施施而行”,是慢吞吞地斜着走,可见作者若有所思;“漫漫而游“,是无边际地乱逛,正可见其漫不经心。这都是“恒惴栗”的具体表现。因为人一有心事,神情恍惚,走路便往往是懒洋洋的,也不遵循一定的路线,闯到哪里便是哪里,也没有心思去观赏景物,只是随便逛逛,借以消愁而已。“施施”形容走,“漫漫”形容游,古代不乏其例,但用在这特殊的时间、场合,则不仅仅写出了作者若有所失的外观,更反映了他当时愁闷无聊的心境,形象生动,含意深厚。
再如“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气象浩大,无与伦比。悠悠,言其渺远,此与颢气相比,则其远古无涯。洋洋,言其得意,此与造物者相并,则其尽期未知。这些叠字古代虽常见,但由于作者使用得法,因而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力,达到了凡而不俗的境界。
《文心雕龙•物色》在评论诗人妙用叠字时说:“写物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此文运用叠字之处,其实也正是作者“与心徘徊”、“随物宛转”之所。正因为作者善于在适当的场合施之以叠字,才使他那不可遏止的情感以及对西山奇景物我合一的感受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情貌无遗。由此可见,这些叠音词尽管很普通,但只要用在情感最激越之处,它们就会受到高能量的语境的激发而释放出超乎寻常的能量、放射出意想不到的奇光异彩来。语境对于语词的效能发挥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人们常用“画龙点睛”的成语来比喻传神之笔。其实,眼睛的确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点在龙头生眼之处,如果乱涂在其他地方,那就只能成为龙皮上的一块疮疤,决不会发出眼睛的光亮。柳宗元正是注意到了传神之笔与语境的配合,才使其叠字的运用取得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五、排比顶针 协调一致
这篇游记还运用了其他一些积极的修辞手法。比喻如“若垤若穴”,既形象又出奇。借代如“萦青缭白”,既抓住了山水的远景特征,又创造了柔和明丽的格调。排比如“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寥寥数语,既简练又深刻。本来,开山辟路、披荆斩棘大有文章可做,但作者仅用四个短句,以排比了结,此中实别有深意。作者急于求成,忙于极顶,沿路情景,无暇顾及,以此四个短句排比了结,则造成了一种急迫局促、雷厉风行的气势,这正可反映作者当时这种急迫的心情。总之,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能做到别出心裁、平中见奇。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要算是第一段中骈偶、排比、顶针手法的综合运用。骈偶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觉而起,起而归”,十分工整,给人一种严谨利索、一气呵成之感。排比则用短句,如“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节奏紧迫,干净利落,给人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感。顶针如“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本来独立的句子,通过顶针手法的运用,被紧密地衔接起来了,有力地表现了动作间的连锁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整齐的骈偶、简短的排比,还是使句子断而复连的顶针,都被统一在同一个艺术效果之中,即造成一种节奏紧迫、衔接紧密、无暇玩赏的单调感,从而更好地表现了平时游览生活的枯燥。每到一处,仅仅是“坐”、“醉”、“卧”、“梦”、“起”、“归”而已,根本没有丝毫的观赏和乐趣,这就给西山顶上的畅快游乐作了强有力的反衬,艺术效果倍增。作者于平凡中出奇制胜,此亦其中一法。人们论修辞,常常是分述各种修辞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而忽略了它们的综合运用。实际上,有些修辞方式虽有差别,却也有相通之处,如果我们能根据所要表达的旨趣、情境,适当地加以综合运用,就会使某一种艺术效果得到突出的显现。柳氏的实践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值得学习与研究修辞的人所注意的。
六、结语
毫无疑问,阅读名作得分析其思想内容和结构布局等等,但借鉴语言大师们在运用语言方面的技巧,也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心雕龙•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词语的斟酌、句子的推敲,的确是使篇章光彩夺目的基础。柳宗元也说过:“虽其言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听、夸示后学。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杨评事文集后序》)的确如此,简单平常的不加推敲之辞,虽然足够用来作为一般的交际工具,但因缺乏文采,就不能激动人心,也不能传之久远。因此,柳宗元的文章十分讲究文采。当然,文采并不只是指使用华丽的词藻。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语言特色来看,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凡而不俗的朴素美。朴素,并不等于鄙陋,从鲜明准确地表情达意这一点来说,它与华美并无高下之分,它同样可以传神地绘景写态。柳宗元既不铺设繁词缛采,也不使用僻字怪词,而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于清新中见出秀美。这种巧妙地利用语境、尽量发掘词语使用潜力的点铁成金之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九年级上册学教案第四单元 编写人张红玲《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教案学习目标: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一、目标: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2、了解西山特点和......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一、 说教学理念我将在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