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33页主题图。
2、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同学去义务植树。
3、师: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
(挖坑、种树、抬水、浇树)
4、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想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3页主题图)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算,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425=100(人)
生乙:254=100(人)
师:他们算得对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议一议,交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例:75=57 2010=1020
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
生甲: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它吗?
生乙:ab=ba
师:乘法交换律,以前我们已用过它,在什么地方呢?
生丙:交换因数的位置相乘,验算乘法。
师:对。试一试,好吗?
2416 1517
指名两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①师:看图,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捅水?
生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生甲:我先计算一共种树多少棵。
(255)
2=1252
=250(桶)
生乙:我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水多少桶。
25(52)
=2510
=250(桶)
②师:那么(255)2○25(52)中间填上什么符号?
生:等号。
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甲:(252)2=25(22)
生乙:(lO5)5=10(55)
生丙:1O(25)=(lO2)
5③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仿照加法的运算定律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生乙:我叫它乘法结合律。
师:同意这种叫法吗?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丙:(aXb)Xc=aX(bX。)
3、比一比,议一议。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乙:我发现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了题里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好极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生独立做,并汇报。
生甲:224
5=485
=240(元)
生乙:2(245)
=2120
=240(元)
师:他们做得对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
第2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东胜区十二小学
杨丽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3-35例题、想想做做。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
学习目标:
1、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法:猜想验证,质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出题考考大家,想挑战吗?试试看)
1、小小神算手:32+56○56+32 68+258○258+68(指名计算问:为什么做这么快?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说说理由)
2、口算:考查口算能力 A:39+12+28 B:23+34+27+16
指名口述算理相机引入:同学们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对我们的计算很有帮助,使计算简便化,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乘法中是不是也有运算定律?是不是也有交换律?请你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乘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刚猜想认为乘法中也有交换律,可是大家并没有说出理由,为什么有呢?光靠猜是不行的,那我们用一些算式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好不好?
1、计算验证: a、计算器分组计算:
206 × 341 333 × 297 352 × 143 341 × 206 297 × 333 143 × 352(引导学生汇报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206 × 341 =341 × 206 333 × 297 =297 × 333 352 × 143=143 × 352
(让学生观察三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地方,鼓励整理总结出自己的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没变)b、充分验证:
师质疑:是这样吗?是不是所有这样的算式积都是这样呢?老师有点不大相信,这样吧!老师随便说几个算式,同学们来算算看:2 × 15 15 × 2 52 × 0 0 × 522、总结定律:
师总结:看来不管是大数相乘还是小一点的数相乘,只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总是不变(大屏出示乘法交换律,指名学生读一读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b×a 乘法交换律
(二)探究乘法结合律:
1、例题分析: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共同探讨,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同样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
大屏出示例题:学校过“六.一”买来5箱果汁,每箱12瓶,每瓶3元.买这些果汁,一共要花多少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列式计算,说算理,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引导两种不同算法,小组交流两种算式什么一梓,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说出:因数相同,结果相同,运算顺序不同,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没有变)大屏出示:(5×12)×3=5×(12×3)
2、充分验证
学生练习本上做一做、比一比:(37×4)×5(13×25)×2 37×(4×5)13×(25×2)学生计算完后汇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得出结论:大屏出示乘法结合律,多让学生说一说,深入理解,并学会表述!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乘法结合律
三、智力闯关: 第一关:
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45×16=16×
125×(8×14)=(125×)×14(25×m)× = 25×(× n)a×60=()×()第二关:判断
(1)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c()(2)2+2=2×2运用了乘法交换律()(3)a×m×n=a×(m×n)用了乘法结合律()(4)9×8×7 ×5=(9×7)+(8×5)()第三关:
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43×2×5 4×(17×25)
四、拓展思维:你能试试吗?
1、125 ×24 2、25×16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交换律和结合律,我们要是很好的利用它们,对我们的计算会很有帮助,上面三关都没难倒你们,很了不起,佩服你们!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的运算定律
a×b=b×a 乘法交换律(a×b)×c=a×(b×c)乘法结合律
第3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33~35例1、2及P35做一做、练习六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
第4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整理20篇)由网友 “苏诗丁” 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第5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会理县城关镇第二小学
张随军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谈话引出情景:春天来了,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出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4)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