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说课课件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7-17 07:12: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热力环流说课课件

热力环流说课课件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力环流说课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一、 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3、重难点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在这里,过程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我决定把过程分步骤,每个步骤用一张图来讲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可在多媒体中给出)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北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生活在这里,我们每天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现在呢,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市政府决定在这儿投资建设工厂。有工厂就会有污染,像废水、废气、废渣……我们肯定不答应把工厂建在我们学校附近,对不对?怎么办呢,同学们?如果你是我们的市长或者这个工厂的ceo,你会怎么规划这个工厂,使它既能增加我们money,又不危害我们的生活呢?

【新课】

——板书:第一节(2)热力环流

从字面意思来看,热力环流就是由于热力原因产生的空气环流(或者说空气流动)。

如何理解这儿所说的“热力原因”呢?

【引入等压面】

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记录是不是很不方便啊?那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表示这个呢?

我们之前学习过等高线,还有没有同学知道等高线的定义?对,“由海拔高度或相对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由等高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所示地区的高度变化情况以及地形(如山顶、山谷……)。现在请同学继续思考,可不可以用几条线来表示气压的变化呢?

当然可以,对比定义,我们可以说“由压强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即等压面”,同学们注意了,这儿所说的不再是线,而是面。

学习了新知识,我们一定要好好运用了,再来看这幅图,我们一起把它转换成等压面的形式

……

【板书+讲解】

【过渡】

好了,这幅图就大体反映出刚才所说的情况。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毕竟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我们周围的地表理化性质不可能是均一的,太阳辐射也不会是均匀的`,也就是说等压面总会发生一些弯曲

现在我们假设A点受热比较多,升温比较快,而B/C两地则冷却,在这种情况下上空气压是怎样分布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

这样,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便形成了这种空气环流,即热力环流。

【解释难点】

知道了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这些图,看课本图2:

分析图2中高压与低压的成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正因为如此,它同时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周围的热力环流

【同学做练习,解释或者纠错】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再来看这个问题:

城市地区一般被混凝土和柏油所覆盖,绿地和水面面积较小,升温比较快;另外,城市人口密度大、车辆多、工商业密集,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热量。而郊区多树木、农田、水塘,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升温较城市慢。因此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便存在这样一个热力环流。我们称这种环流为“城市热岛效应”。

——板书: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将郊区清洁、凉爽的空气带到城市,更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在考虑建造工厂应尽量将其建在这个热力环流的外侧……对,我听到同学们说这个环流是无界的,很好,这热岛的确是没有边界的。这就需要我们各位市长、ceo们继续努力学习,积累足够的知识,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2篇:热力环流

公 开 课 教 案

科目:地理

课题:热力环流

授课教师:魏婷婷 所在班级:高一综合(2)班

时间:2011年11月14日周一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教学楼四楼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内容的基础上,知道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后,进一步的了解大气在吸收了地面的热量后是如何运动的。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圈环流、气候类型的分布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二、三维目标:

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通过图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四、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导

入】

通过讲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谷的故事,引入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新 授】

一、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问题1:为什么地面会出现冷热不均的状况?(由此引入对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这个知识点的学习。)

答案:联系第一章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这部分知识,我们很容易发现低纬度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是最多的,因此获得的热量也是最多的。中纬度地区次之,高纬度地区最少。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是来源于太阳辐射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问题2:为什么地面出现冷热不均的状况就会出现空气的环流? 答案:①前提条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的热量是地面的长波辐射; 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二、基本原理

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等压面平行,表明A、B、C三地受热均匀,也就是说距离地面高度相同的地方气压值相等。

此时,空气密度分布上下均匀,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图2)。

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也大。那么在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两地高空的高气压。

另外在B、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C两地的小密度(图3)。也就是形成了B、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

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两地则为高气压。就形成了如图4的等压面。

同一海拔高度上,如果一点的气压值比同一高度上的另一点高,等压线就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反之,则向海拔低的地方凸。——“高高低低”原理。

热↔垂直气流上升↔近地面低压↔近地面等压面下凹; 冷↔垂直气流下沉↔近地面高压↔近地面等压面上凸。

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上空的空气便从A地分别向B、C两侧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其上升的空气。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图5)。

问题:在上述热力环流中,A处近地面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是否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低?

我们所说的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这里的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也就是要么同在高空,要么同在近地面的气压比较。

而对同一地区,气压总是近地面要比高空高。

因为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 显然a点比b点的空气柱要长,因此,也就是说越靠近地面气压就越高,在同一地区就不需要比较气压,而我们讲的气压的高低指的是不同地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因此上图中A点是近地面的气压,也就永远大于高空的气压。

做一个练习,回顾高高低低原理,以及根据气压判断地面冷热状况。

三、典型实例

(一)海陆风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热容量比海洋小。白天获得太阳辐射,陆地比同一纬度的海洋增温快,气温要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相反,为陆风。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二)山谷风

白天,山顶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山顶升温快,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而山谷空气密度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山顶和山谷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相反,形成山风。

(三)城市风

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使城市和郊区相比,气温偏高,这样城市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岛屿——“城市热岛”。在上海市观测到热岛强度(即城乡温差)为68 ℃(1979年11月13日)。由于“热岛”的存在,城市中盛行上升气流,而在郊区为下沉气流,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便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

回答导入中的问题:诸葛亮火烧葫芦谷时,突然天降大雨是因为山谷风的形成。

四、小结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差→大气总是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形成热力环流

五、作业

配套资料相应部分做完。

第3篇: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暖气片和壁挂式制冷空调在安装高度上有何不同?其包含的原理是什么?(在推进新课前先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从热力环流的概念入手,知道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然后结合课本实验(也可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再板图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如下:冷热状况→垂直运动→气压变化→水平运动→环流形成。在这个环节中,为何垂直运动会引起气压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应从空气的密度变化启发学生思考。此时可让学生完成导入新课的两个问题。

完成环流图后,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与气温的关系:热----低压,冷----高压。2.高度与气压的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3.等压面(线)的形状与气压高低的判断:凸高凹低。(结合习题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

----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

安阳市实验中学 马守知

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

教材 “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

安阳市实验中学 马守知

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

教材 “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热力环流说课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热力环流说课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