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佛典寓言故事两则
佛典寓言故事两则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佛经寓言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调治心马
从前有个国家,素无马匹,国王时刻忧愁,唯恐他国侵略,无马出阵,丧失国土,不但人民涂炭,王位亦必难保持。于是派使四方求购,不久买回了五百马匹,王甚欣喜,以防外敌,足以安国。岂知养马养了很久,国家一直平安无事。
一日,国王突然动起脑筋,想到这五百匹马,每日食用不少,又加以饲养烦劳,徒耗经费,无益于国事。于是便敕令马夫,将马双眼用布蒙蔽,教牠们磨豆、谷、麦等物,如此既可自食其力,又不损国帑。可是,马磨日久,已习惯于旋回走路;这时忽然邻国兴兵入境,攻击甚紧,势有覆国之虞。于是国王下令,将五百匹马从速装鞍,骑兵出阵,以迎敌军。沿路浩浩荡荡,形势雄壮,方抵前线,骑兵打马往前冲锋;岂知诸马受鞭,尽旋回走,愈鞭愈旋,完全没有向敌之意。敌人眼见对阵骑兵,软弱无能,随即一举大破王军,如入无人之地。
由上述故事的.启示,我们当知,欲求临终心马不乱,必须平时善于调治,调治之法,可透过静坐、礼佛、念佛、多看佛经等等,时刻存正闲邪,如是临终才可能得到正念现前,决定上升。若不先调治心马,一旦死敌卒至,心马盘旋,神魂颠倒,犹如王马不能破敌保全其国,安有不下堕之理呢?
吊骆驼上楼
昔有一人,贫穷困积苦,为王作事。日月经久,身体羸瘦。王见怜愍,赐一死驼。
贫人得已,即便剥皮,嫌刀钝故,求石欲磨。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来下而剥。
如是数往来磨刀,后转劳苦,惮不能数上,悬驼上楼,就石磨刀。深为众人之所嗤笑。
犹人如愚人,毁破禁戒,多取钱财,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如悬驼上楼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家境非常贫穷,生活困苦,他给国王当了多年的役工,累得瘦弱不堪,国王见了觉得他很可怜,就赏给它一峰死骆驼。
这人得到这峰死骆驼,就动手给它剥皮,可是嫌刀子太钝,到处找磨刀石磨刀,后来在楼上找到一块,于是磨快了刀子,下楼来剥骆驼皮。
这样反复下楼上楼来回磨刀,他感到实在太疲劳了,不想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楼上楼下跑,于是就把骆驼吊上楼去,凑近石头磨刀。这样做,受到大家深深的讥笑。
这好似那些愚蠢的人,不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用各种手段牟取钱财,再用这些钱来为自己造福,希望可以得到升天的好报。这就像迁就磨刀的方便把骆驼吊上楼去,气力花了不少,但收获甚微。
——摘自《百喻经》
第2篇: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佛经的故事蕴含深意,一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终身受用。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佛经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精进三事升天
有一位在净居天的居士,名字叫做「手」,他一心想到人间礼拜佛陀,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然而,天人的身体非常地柔软微细,所以无法站立于人世间。于是,佛陀教导这位手居士说:「人的身体是粗糙坚硬的,你要先转化自己的色身如世间人一样,这可藉观想世间大地的相状而达成。」
这位手居士立即听从佛陀的开示,专心观照,转化自己柔软的身体,最后终于如其所愿,以五体投地礼向佛恭敬礼拜。佛陀问手居士说:「你曾经不厌不倦地做过哪些事情,才能让你有此福报生在净居天呢?」
手居士恭敬的回答说:「我曾经努力精进,毫不懈怠地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供养及瞻仰诸佛,我不曾有过厌倦。第二件事情,对于听经闻法,我总不厌倦的反覆听闻。第三件事情,无有疲厌的供养僧众一切所需,所以今日我才能有此福报生于净居天。」
佛陀也藉此因缘教诫弟子们,修行就是要对法有坚定的信心,即使是已证果位的声闻与菩萨,仍是不断地反覆薰修,从听经闻法中,检视自心,去除无明烦恼。所以大众若能以此惕励,修行必能有所成就。
典故摘自:《大智度论˙卷十》
省思
佛陀有教无类,依众生根机开展八万四千法门,为的就是要让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只要我们对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依循佛陀的教法如实修行,最后必能脱离苦海,航向光明的.未来。如同古德所说「信满成佛」,修行学佛一定要信、愿、行,有深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愿力,再加上落实在生活中的行动力,这一生必定有所成就。
调治心马
从前有个国家,素无马匹,国王时刻忧愁,唯恐他国侵略,无马出阵,丧失国土,不但人民涂炭,王位亦必难保持。于是派使四方求购,不久买回了五百马匹,王甚欣喜,以防外敌,足以安国。岂知养马养了很久,国家一直平安无事。
一日,国王突然动起脑筋,想到这五百匹马,每日食用不少,又加以饲养烦劳,徒耗经费,无益于国事。于是便敕令马夫,将马双眼用布蒙蔽,教牠们磨豆、谷、麦等物,如此既可自食其力,又不损国帑。可是,马磨日久,已习惯于旋回走路;这时忽然邻国兴兵入境,攻击甚紧,势有覆国之虞。于是国王下令,将五百匹马从速装鞍,骑兵出阵,以迎敌军。沿路浩浩荡荡,形势雄壮,方抵前线,骑兵打马往前冲锋;岂知诸马受鞭,尽旋回走,愈鞭愈旋,完全没有向敌之意。敌人眼见对阵骑兵,软弱无能,随即一举大破王军,如入无人之地。
由上述故事的启示,我们当知,欲求临终心马不乱,必须平时善于调治,调治之法,可透过静坐、礼佛、念佛、多看佛经等等,时刻存正闲邪,如是临终才可能得到正念现前,决定上升。若不先调治心马,一旦死敌卒至,心马盘旋,神魂颠倒,犹如王马不能破敌保全其国,安有不下堕之理呢?
吊骆驼上楼
昔有一人,贫穷困积苦,为王作事。日月经久,身体羸瘦。王见怜愍,赐一死驼。
贫人得已,即便剥皮,嫌刀钝故,求石欲磨。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来下而剥。
如是数往来磨刀,后转劳苦,惮不能数上,悬驼上楼,就石磨刀。深为众人之所嗤笑。
犹人如愚人,毁破禁戒,多取钱财,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如悬驼上楼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家境非常贫穷,生活困苦,他给国王当了多年的役工,累得瘦弱不堪,国王见了觉得他很可怜,就赏给它一峰死骆驼。
这人得到这峰死骆驼,就动手给它剥皮,可是嫌刀子太钝,到处找磨刀石磨刀,后来在楼上找到一块,于是磨快了刀子,下楼来剥骆驼皮。
这样反复下楼上楼来回磨刀,他感到实在太疲劳了,不想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楼上楼下跑,于是就把骆驼吊上楼去,凑近石头磨刀。这样做,受到大家深深的讥笑。
这好似那些愚蠢的人,不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用各种手段牟取钱财,再用这些钱来为自己造福,希望可以得到升天的好报。这就像迁就磨刀的方便把骆驼吊上楼去,气力花了不少,但收获甚微。
——摘自《百喻经》
第3篇:佛典故事两则
佛典故事两则
做善事的人,内心如果执着了,就更痛苦。比没有做事的人,更加痛苦。
割耳救鸡
智舜禅师,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性,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
第4篇:佛典寓言3则
佛典寓言3则
佛经中的故事蕴含深刻的道理。下面是小编分享的3则佛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商人求福的故事
一位商人一心求福,希望事业成功、赚尽天下财富。有人告诉他:「只要每晚用最好的柴拜火神,钱财就会如热火般滚滚而来。」于是他遣人上山砍柴,用最好的木料,三年不间断拜火,怎知生意不仅没有起色,还日渐衰退。
又有人告诉他:「每天太阳、月亮出来前,准备丰富的祭品虔诚礼拜,就会日进斗金。」于是他天天杀鸡宰羊祭祀,连续三年拜求,生意却愈来愈差,不仅花光家产而且病倒。
多年来一直拜求,不仅没有得到福,还增添心中烦乱。人人都说佛陀是觉者,他决定到祇树给孤独园请佛开示。
见到佛陀,商人大声哭诉过往为追求财富名利,用尽心力却一败涂地。佛陀告诉他:「你为求财,大量砍伐树木当柴烧、大量杀害动物来祭祀,造业深如大海,怎么可能得福呢
第5篇:佛典故事精选三则
佛典故事精选三则
想要了解佛经故事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佛典故事精选三则,欢迎大家阅读!
这才是真正的苦行
战胜烦恼困苦最胜行。我们修忍辱度又是能够战胜我们烦恼困苦的最殊胜的苦行。什么是苦行?不是说我们吃得很差,穿得很差那个就是苦行,或者我不睡觉就是苦行。真正的苦行是什么? 就是忍辱度,这是最殊胜的苦行。平时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说,一些平常的困苦,比方说缺衣少食、寒暑交困,很冷很热,乃至于衣食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了,我们都没有问题,都能够安心忍受,我们都已经能够忍受。但是如果我遇到其他人打骂我的时候,伤害我的时候,我自己受委屈的时候,我能不能够忍呢?我能不能够不为所动呢?能够的话,那就是最殊胜的、最难得的苦行。
平时我们顺缘具足,也没有什么伤害,这个时候我们个个都好像修行人一样。但是一遇到逆缘的时候,遇到自
第6篇:佛典寓言精选三则
佛典寓言精选三则
救人即救己
在抗日战争前几年,宁波市内大街上,有一家“孔凤春香粉店”,店中有个姓蒋的职工,大家都习惯的叫他蒋先生。有一年年底,蒋先生照例回东乡家中去过年;路过老江桥,看见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在桥上很悲伤的哭泣。蒋先生看到后,就上前去劝问,经过了解,这个小姑娘原来是个“养媳妇”,婆婆管得很严,她的未婚夫在外地经商。这天,婆婆叫她带十元钱到邻村去付“会金”,不幸这十元钱不知在那里丢失,来回寻了几次,均未找到,怕回去婆婆不会饶恕她,受到一顿打骂外,今后日子也难过,因此,想投江自尽,了结此苦难的一生。
蒋先生听后非常同情,为了解救养媳妇处于绝境的困难,就拿出十元钱来给她去付“会金”,该养媳妇非常感激,再三要问恩公姓名住址,蒋先生就照实告诉厂她店中的地址。那时十元钱可买很多东西,对一个小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