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6-02 07:13: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

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 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1)、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

1682,1758,1834,1910,1986,( )

你能预测出下次观测到哈雷慧星的大致时间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2)、通常情况下,从地面到11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请你根据下表估计一下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温度。

(3) 1,4,7,10,( ),16,…

(4) 2,0,-2,-4,-6,( ),…

它们共同的规律是?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我们把有这一特点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二、新课探究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1)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

(2)公差d是哪两个数的差?

2、等差数列定义的数学表达式:

试一试:它们是等差数列吗?

(1) 1, 3, 5, 7, 9, 2, 4, 6, 8, 10…

(2) 5,5,5,5,5,5,…

(3) -1,-3,-5,-7,-9,…

(4) 数列{an},若an+1-an=3

3、等差中顶定义

在如下的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什么数后这三个数就会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1)、2 ,( ) ,4 (2)、-12,( ) ,0 ( 3 ) a ,( ),b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探究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数列 首项是 ,公差是 ,那么这个等差数列 如何表示? 呢?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 , ,…。

所以: ,

……

由此得 ,

因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

探究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二)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

将以上 -1个式子相加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

三、应用与探索

例1、(1) 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 等差数列 -5,-9,-13,…,的第几项是 –401?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并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 成立,实质上是要求方程 的正整数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 =10, =31,求首项 与公差d.

解:由 ,得 。

在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过程中,对an,a1,n,d这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这是一种方程的思想。

巩固练习

1. 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 a-6,-3a-5,-10a-1,则a =( )。

A. 1 B. -1 C. -2 D. 22.一张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求公差d。四、小结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公差 ;

2. 等差数列的计算问题,通常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利用通项公式an=a1+(n-1)d,求余下的一个量;

3. 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只需看 是否为常数即可;

4. 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去发现数学系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

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40页习题2.2 第1,3,5题

2、选做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求:1+2+3++100=

高斯说:“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第2篇: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

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1.要证明数列{an}为等差数列,只要证明an+1-an等于常数即可(这里n≥1,且n∈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且n∈N).3.等到差中项:若a、A、b成等差数列,则A叫做a、b的等差中项,且akaman2**

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公差是每一项(从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关绝对不能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含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由它的首项和公差所完全确定。换句话说,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已知,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就确定了。

过程:

一、引导观察数列:4,5,6,7,8,9,10,„„

3,0,3,6,„„

12210310410,,„„

an123(n1)12,9,6,3,„„

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常数 — “等差”

二、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见P115)

注意: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1.名称:AP 首项(a1)公差(d)2.若d0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3.寻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2a1d

a3a2d(a1d)da12da4a3d(a12d)da13d

由此归纳为 ana1(n1)d 当n1时 a1a1(成立)

注意: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2 如果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则该数列成AP 证明:若anAnBA(n1)AB(AB)(n1)A

它是以AB为首项,A为公差的AP。

3 公式中若 d0 则数列递增,d0 则数列递减 4 图象: 一条直线上的一群孤立点

三、例题: 注意在ana1(n1)d中n,an,a1,d四数中已知三个可以

求出另一个。

例1(P115例一)

例2(P116例二)注意:该题用方程组求参数 例3(P116例三)此题可以看成应用题

四、关于等差中项: 如果a,A,b成AP 则Aab2

证明:设公差为d,则Aad ba2d

∴ab2aa2d2adA

例4 《教学与测试》P77 例一:在1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a,b,c使这五个数成AP,求此数列。

解一:∵1,a,b,c,7成AP ∴b是-1与7 的等差中项

∴ b ∴a1721323 a又是-1与3的等差中项 1

3725 c又是1与7的等差中项 ∴c 解二:设a11 a57 ∴71(51)d d2

∴所求的数列为-1,1,3,5,7

五、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即证明 anan1d(常数)

2例

5、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3n2n,求证数列an成等差数列,并求其首项、公差、通项公式。

解:a1S132

1当n2时

anSnSn13n22n[3(n1)22(n1)]6n5

n1时 亦满足

∴ an6n5

首项a11

anan16n5[6(n1)5]6(常数)

∴an成AP且公差为6

2.中项法: 即利用中项公式,若2bac 则a,b,c成AP。

例6

已知

1a1a,成AP,求证

bc11bca,cab,abc也成AP。

证明: ∵

2b,1a1b,1c1c成AP

化简得:2acb(ac)

bcaabcbccaabac22b(ac)acac222acacac22

=

(ac)ac2(ac)22b(ac)2acb

∴bca,cab,abc也成AP

3.通项公式法:利用等差数列得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这一性质。例7 设数列an其前n项和Snn2n3,问这个数列成AP吗?

解: n1时 a1S1

2n2时 anSnSn12n

3∵a1不满足an2n3

∴ an22n3

n1n2

∴ 数列an不成AP

但从第2项起成AP。

五、小结: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等差数列的证明方法

六、作业: P118习题3.2 1-9

七、练习:

1.已知等差数列{an},(1)an=2n+3,求a1和d

(2)a5=20,a20=-35,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及a100.2.在数列{an}中,an=3n-1,试用定义证明{an}是等差数列,并求出其公差。

注:不能只计算a2-a1、a4-a3、等几项等于常数就下结论为等差数列。、a3-a2、3.在1和101中间插入三个数,使它们和这两个数组成等差数列,求插入的三个数。

4.在两个等差数列2,5,8,„与2,7,12,„中,求1到200内相同项的个数。

分析:本题可采用两种方法来解。

(1)用不定方程的求解方法来解。关键要从两个不同的等差数列出发,根据

相同项,建立等式,结合整除性,寻找出相同项的通项。

(2)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来求解。关键要抓住: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按原来的前后次序仍组成一个等差数列,且公差为原来两个公差的最小公倍数。5.在数列{an}中, a1=1,an=差数列,并求Sn。

分析:只要证明

1Sn1Sn12Sn22Sn1,(n≥2),其中Sn=a1+a2+„+an.证明数列是等

(n≥2)为一个常数,只需将递推公式中的an转化

为Sn-Sn-1后再变形,便可达到目的。

6.已知数列{an}中,an-an-1=2(n≥2), 且a1=1,则这个数列的第10项为()

A

B 19

C 20

D21

7.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为a-1,a+1,2a+3,则此数列的公式为()

A

2n-5

B 2n+1

C 2n-3

D 2n-1

8.已知m、p为常数,设命题甲:a、b、c成等差数列;命题乙:ma+p、mb+p、mc+p 成等差数列,那么甲是乙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

第3篇: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3)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用图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2.通过等差数列的图像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3.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关于等差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差数列是必修五第二章的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数列中最基础的一种类型、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习等比数列及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对其在性质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依据课标 “等差数列”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3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重在研究等差数列的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性质的形成、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精选多篇)

等差数列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初步领会―迭加‖的方法;

2.通过通项公式的探求,引导学生学习归纳、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证明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设计思想

1.根据本节内容,我们选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并按如下顺序逐步展

开:

给等差数列下定义;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

通项公式的初步应用.

2.在讲等差数列概念之前,学生对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已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几个具体数列共性的观察研究,让学生自己给等差数列下定义────把命名权交给学生,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观察───归纳───猜想───证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4年级等差数列教案

第1讲 等差数列—计算篇

姓名 日期

什么叫等差数列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1,2,3,4,5,6,7,8,9,„ ②1,3,5,7,9,11,13 ③2,4,6,8,10,12,14„ ④3,6,9,12,15,18,21 ⑤100,95,90,85,80,75,70 ⑥20,18,16,14,12,10,8 同学们,我们来总结一下等差数列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项数公式:项数=

末项=

首项=

【典型例题】

由。例

1、下面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若是,请指明公差,若不是,则说明理① 6,10,14,18,22,„,98; ② 1,2,1,2,3,4,5,6; ③ 1,2,4,8,16,32,64; ④ 9,8,7,6,5,4,3,2; ⑤ 3,3,3,3,3,3,3,3; ⑥ 1,0,1,0,1,0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1)了解等差数列前

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 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知识与能力:通理解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定义,理解倒序相加的原理,记忆两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教学难点:获得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故事提出问题: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位于印度,是国王为他心爱的妃子而建,传说泰姬陵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圆宝石镶嵌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吗?

(板书)“

2.讲解新课

(板书)等差数列前 项和 公式推导(板书)

问题1“S=1+2+3+4+、、、、+n(倒序相加法)分小组讨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