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生]耳朵。
[师]这里有一个声音,请同学们听一听是哪位同学?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生]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传导性耳聋。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下颌骨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声音。[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
[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生]结果表明“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双耳效应。请同学们阅读科学世界,完成活动二的内容。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科学世界中介绍了一些知识,具体详细的知识,就要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查阅了。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自我检测内容 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3.课后查资料了解“双声道”与“多声道”是如何实现的?把你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五、板书设计
空气传导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骨传导
基础双耳效应: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
第2篇: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3篇: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残疾人的美好情怀。
一、引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猜我在做什么?(教师做各种动作)你们是怎样知道的?(靠耳朵听到的)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周围的事物,那么同学们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我们的科学之旅,探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师:说到人耳,我们最熟悉不过了。在生物课中早就认识了耳朵,谁能回忆一下,人耳的构造是怎样的?
生:学生讨论回答。
师:请大家结合我们学习的声现象知识和
第4篇:《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是初二学生开学的第二课,由于第一节学生刚学完声音的传播,学生会对本节很感兴趣,这节的特点是简单易懂、小实验探究较多,而且非常有趣,学生乐于参与。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挂图和课堂师生小游戏让学生了解人耳构造并知道人耳是怎样感知声音的,让学生知道保护好人耳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小游戏让让学生知道人耳的重要性,珍爱健康,同时也要关心他人,特别是聋哑人等。重点: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教学准备:音叉、小槌、挂图等。课时:1课时
第5篇:《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声音在耳朵中是怎样传导”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谈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直接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的知识你知
第6篇: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定稿)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 ② 知道耳廓的作用。②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③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米粒 【教学过程】
一、引入(传话游戏或者大耳朵
第7篇: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们都熟悉名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还有《琵琶行?》中的诗剧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实验
1、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在黑板写字,倒水,走路等,让学生说教师在干什么。
一、1 结合生物知识,写出听到声音的过程的流程图:
你能说出人失聪的原因吗 思考:失聪的人就一定不能听到声音吗?《千手观音》的舞蹈演员都是聋哑人,他
第8篇: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2、知道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3、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学习重点: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学习难点:双耳效应
二、知识准备
1、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受 影响。
三、学习过程 【学点一】人耳的结构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7页中关于人耳结构及结构图部分的内容,了解人耳的构造,知道耳朵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
2、请同学们参照“想想做做”中内容,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讨论: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跟踪练习:
1、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绝大数是由 传递的,声波到达人耳后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