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送材料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
教师出示题目和线路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路程是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张叔叔的小轿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请学生读一遍题目。
①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
②小轿车的速度60千米/时,面包车的'速度40千米/时。
③两人同时出发。
④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全班交流相遇意义,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遇问题。(板书副课题:相遇)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①要知道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首先得知道两车跑的路程谁多谁少?
②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快一些,相同时间小轿车跑的路程就多,从线段图可以估计他们的相遇地点距离遗址公园近,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李村附近。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引导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用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
面包车行驶小轿车行驶
的路程的路程
遗址公园天桥
2、各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出相遇用的时间?
3、汇报交流。
①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车每小时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所用的时间:
60+40=100(千米/时)50100=0.5(时)
所以,出发后0.5时相遇。
②我们小组可以列综合算式:50(60+40)=0.5(时)比他们小组的方法简单。
③我们小组是用学过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
我们先假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使40x千米,小轿车行使60x千米。
60x+40x=50
100x=50
x=0.5
④
活动三:让学生体会用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比较方便。
①算式方法简单,但思考难度大。
②方程方法是顺向思维,很容易,所以简单。
小结:有些问题用方程来解决更容易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活动四:思考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
1、各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①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实际就是求出面包车行使的路程,就是:400.5=20(千米)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20千米。
②也可以算出小轿车行使的路程:600.5=30(千米)
总路程-小轿车行使的路程:50-30=20(千米)
小结: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看出问题的实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值得表扬,希望今后再接再励。
(三)课堂检测
1、解方程:9x—4x=6.52y+y=105
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作修建一条9千米的公路,两队同时从两端开始修建。甲队每天修80米,乙队每天修70米。多少天完成任务?两队各修建了多少千米?
3、练一练:第4、5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2篇: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邢兰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学会解答已知两地的距离和两物体的运行速度求时间的应用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其思考方法。难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教材分析:
本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由于运动速度不同,方向不同或起始时间不同等,增加了数量关系的复杂性和分析解题的难度。因此可以借助生活原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以便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吗? 生:喜欢。
师:羊羊们非常喜欢学习,看星期六美洋洋遇到了不会做的题目,她要到好朋友喜洋洋家去问一问,美洋洋从家里步行出发,每分钟走60米,走了5分钟到达了喜洋洋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
生:一共走了多少米?(两家相距有多远?)师:这求的是什么? 生:路程。师:如何计算? 生:60×5=300米。
师:谁能说出这里面包含的数量关系?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师:它们三者还存在什么关系?
生: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师:美洋洋回到家,发现自家的钥匙忘在了喜洋洋家,同学们,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让美洋洋得到钥匙?
生1:喜洋洋将钥匙送到美洋洋家。生2:美洋洋到喜洋洋家去取。
生3:两人同时出发,约好地点,拿到钥匙。师:哪种方法最省时间?
生:两人同时出发,约好地点,拿到钥匙。
美洋洋到喜洋洋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走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二、模拟情境,理解相遇。
师:下面我们来演示一下美洋洋和喜洋洋行走的这样过程。师出示条件:美洋洋每分钟走40米。请两位同学演示行走过程。
当学生中途碰到一起时问:这叫做什么? 生:相遇。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什么叫相遇。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中途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叫相遇。
师:刚才在美洋洋和喜洋洋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喜洋洋速度快,美洋洋速度慢,他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
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谁用的时间多?为什么?你能根据信息估计出他们大概在哪里相遇?
师让两位同学在演示一遍。
师:这次演示注意老师的口令,每喊停时,代表走了一分钟。生演示第一分钟路程。
师:停!此时美洋洋走了多长时间?喜洋洋走了多长时间?他们分别走了多少米?他们共走了多少米?
生:
师:继续走。......停!(第二次)此时美洋洋走了多长时间?喜洋洋走了多长时间?他们分别走了多少米?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
生:
师:继续走。......停!(第三次)他们此时相遇了。相遇时他们共走了多少米?美洋洋用了多少时间?喜洋洋用了多少时间?他们分别走了多少米?
师引导:美洋洋、喜洋洋他们是同时走同时停,所以所用时间一样。
三、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师:你能把刚才行走的过程在纸上用线段画出来,并计算出他们的距离吗?
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把学生画的图在黑板上展示,并让其说明理由。师:我们理解了相遇,那么你会解决相遇中的问题吗? 生:会。
师:考考你,请看题:甲乙两地相距5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同时出发,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你能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汇报时让学生把不同的问题和方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当小老师说一说解题思路,特别是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要强调找出等量关系是关键。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在一旁顺势引导:如何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拓展性练习。
(1)挖一条在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挖6米,乙队每天挖5米。挖通这条道需要多少天?
(2)要录入一份5700字的文件,由于时间紧急,安排甲乙两名打字员同时开始录入。甲每分钟录入100字,乙每分录入90个字,录完这份文件要多少时间?
2、发散性练习:
王丽和李青同时从学校出发,王丽每分钟走60米,李青每分钟走70米,1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解决此题时学生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可能只从“相背而行”这一思考角度得出(60+70)×10=13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教师要及时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学生思路会拓展开来,会得出下面两个结论:(1)如果是同向而行,则(70-60)×10=100(米);(2)如果既不是“相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则答案是介于“1300米”和“100米”之间的无数个。
五、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用哪一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先小组内交流、在集体交流。
六、板书设计:
相遇应用题
同时
相向而行
中途相遇
八、教学反思:
1、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在本课的设计及上课过程中,我都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并将以上方法相互渗透,交错使用。通过适时的引导、启发,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优化了教学手段,让孩子们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整个教学中我只起了个引路人的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线,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2、教学过程中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对于能力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与同学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练习时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生活化。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拓展性练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不仅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层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
4、发散性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进发散性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数学交流,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
第3篇:《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王战平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相遇》 教学目标:
1.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之间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出示课件)淘气马虎大意将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于是,他马上打电话给笑笑。如果只能步行,你有哪几种方法能使淘气将作业本还给笑笑呢?
哪种方法能使笑笑在最短的时间拿到自己
第4篇:《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2012年电教作品—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颍东区正午镇横山小学 xxx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颍东区正午镇横山小学 xxxx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数学与交通――相遇》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送材料”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教师出示题目和线路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
第5篇:数学与交通相遇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送材料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
教师出示题目和线路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路程是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张叔叔的小轿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请学生读一遍题目。
①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
②小轿车的速度60千米/
第6篇: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送材料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
教师出示题目和线路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
第7篇:数学与交通相遇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呈现:速度×时间=路程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5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
2、创设“送材料”的情境。
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