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价值》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3 07:12: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长城的价值》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明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古诗《长城》

汪遵(唐)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是一首写长城的诗,对于长城,历来赞美较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又对长城有什么样看法呢?

二、作者介绍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历史地理学家。他以灵活的笔法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他把清代英国使节所带来的英文版文书客观翻译后的内容与当时清朝臣工们翻译给皇帝看的内容放在一起,使得清末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做法显露无遗。

三、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查找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

断垣残壁、未谙事宜、众志成城、风雨沧桑、强词夺理、畸形繁荣、流风余韵、自圆其说、不言而喻、一厢情愿、长驱直入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

1.作者对有关长城的哪些看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判?

明确:

① 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性;

② 作者否定了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

③ 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2.哪一点是全文的中心?

明确: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六、研讨课文

1.文章开篇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作者是怎样证实这一论断的?

明确:用了两个自然段先提出人们对长城的普遍了解,再从史实的角度一一加以否定。

2.作者指出人们的错误看法有何用意?

明确:为了自然地引出后文对用长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观点的否定及提出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3.很多人以美国宇航员“长城是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建筑物”的话为荣,可作者却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为什么?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确立。

4.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长城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了长城历史上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第8段,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

第9段,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第10段,作者认为康熙的统治思想才是英明的,也如孟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

6.具体地说,作者肯定了长城的哪些方面,否定的长城的哪些方面?

明确:

否定方面:

防御的军事手段,限制民族间交流,固定农牧业界线。

肯定方面:

修德安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怎样的呼吁?

明确:在特定历史阶段看待长城的意义,它所象征的“保卫中原,防御外族人侵”的意识不可再保持下去。

8.你怎样看待作者对长城的看法?

参考:

赞同,作者能由此想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实在难得,他为我们思考长城的价值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欣赏,作者的思考过于冷静,以长城作为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未尝不是件好事。

七、作业

1.自主查找关于长城的古诗词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长城的价值

葛剑雄

否定--肯定

防御手段--修德安民

限制民族间的交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定农牧业的界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雷真民

第2篇:长城的价值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明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思索长城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解读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把握作者对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的观点。

教学难点

作者对长城价值独到的见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长城”。提起长城,你会想起什么?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等等。)

长城确实已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甚至长城的意象被写进了国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但大家是否注意到,这里说的是“新的长城”,也许当对长城的评价已经约定俗成之时,我们应当有新的思考。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以更专业的眼光判断了长城的价值,我们这些只在八达岭走过一回的游客最好听听专家的意见。

二、作者简介。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历史地理学家。他以灵活的笔法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他把清代英国使节所带来的英文版文书客观翻译后的内容与当时清朝臣工们翻译给皇帝看的内容放在一起,使得清末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做法显露无遗。

三、读课文,积累字词。

断垣残壁 未谙事宜 众志成城 风雨沧桑

强词夺理 畸形繁荣 流风余韵 自圆其说

不言而喻 一厢情愿 长驱直入

四、小组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本文中引起你关注的观点与表述有哪些。

五、布置作业。

在小组同学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在读书笔记上写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综观全文,作者对有关长城的哪些看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判?

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性(第2-3自然段);作者否定了评价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其中对第三种观点的批判是全文的中心。

2.文章开篇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作者是怎样证实这一论断的?

用了两个自然段先提出人们对长城的普遍了解,再从史实的角度一一加以否定。

3.作者指出人们的错误看法有何用意?

为了自然地引出后文对用长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观点的否定及提出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4.很多人以美国宇航员“长城是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建筑物”的话为荣,可作者却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为什么?

在作者心目中,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确立。

5.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为什么?

因为作者认为长城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6.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了长城历史上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

第8自然段,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

第9自然段,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第10自然段,作者认为康熙的统治思想才是英明的,因为他认为“帝王治天下,不能专靠地势的险要和工事的坚固”。这也正是孟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康熙作出不重修长城的决定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因为如果没有长城的废弃就不会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是民族间隔阂的象征,作者反对用它来象征中华民族,实质上是反对中华民族的分裂。所以作者在第11自然段中说“精神上的长城早已没有存在的基础,清除得越彻底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越有利。”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怎样的呼吁?

在特定历史阶段看待长城的意义,它所象征的“保卫中原,防御外族入侵”的意识不可再保持下去。

8.你怎样看待作者对长城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

赞同,作者能由此想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实在难得,他为我们思考长城的价值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欣赏,作者的思考过于冷静,以长城作为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未尝不是件好事。

二、小结。

正如作者所言,长城的价值可以放在历史中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长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它是一种象征,它应该引起我们的一种思考,无论是想到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大业,还是登临长城油然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这都应该是长城价值的体现,它已然成为一种民族的标志,它的断垣残壁在召唤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去筑起一座新的华夏精神的长城!

三、布置作业。

把你对长城的理解和感悟写成一副对联。

板书设计

长城的价值

葛剑雄

 防御的军事手段修德安民

否定 限制民族间交流肯定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定农牧业界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王云

第3篇:《三顾茅庐》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棋王》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2.把握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 3.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4.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写法。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 2.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3.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掌握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其效果。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掌握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其效果。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逐鹿天下时,划分了楚河汉界,由此衍生了一种棋——象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家阿城的小说《棋王》。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水调歌头》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水调歌头》

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诗词的习惯

3、通过背诵,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学重点]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朗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她寄托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感。也有人说,随意拾起一本古诗文的书,轻轻摇晃,哐哐当当地能掉下好几轮的明月。今天我们一起拾起苏轼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明月”。

二、推进新课

(一)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丙辰(板书)

请一名同学朗读,强调读准字音的要求。

(二)读准节奏

2.幻灯片展示节奏划分。听名家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分析新课

(三)读出情感

3.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长城的价值》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城的价值》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