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优秀综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03 07:13: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故乡的榕树》优秀综合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优秀综合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优秀综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2、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

3、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4、培养学生欣赏故乡风土人情的美

[重点、难点]

独具匠心的构思 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选材)围绕主旨选择真实、典型的材料,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本文选材的真实而典型,充满生活情趣,包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思乡之情也就表现得更为亲切、真实、浓郁解读,让学生理解选材真实、典型的重要性。)

作者直接抒情的对象是谁?

【自读提示】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这篇作品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的阴凉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的景自然引出了故乡的榕树,进而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人物、事件和景物,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于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感情。

在写对于故乡的回忆时,作者的思绪是激荡飘逸的,印象是清晰深刻的。尽管所回忆的内容,多数只是琐碎平凡生活的掠影,但正是这些材料,表现了故乡的淳朴可爱可亲。这正是作者思念故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篇作品感情深厚,语言明快、流畅、优美,绘声绘色,有不少段落就像图画一般美丽,又像诗歌一般充满激情。特别是对于大榕树的描写,尤为精采。

作品的'结尾处写到:“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发人深思的问句,把作者的思乡之情引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阅读本文时,要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系点,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2篇:《故乡的榕树》的教学设计范文

《故乡的榕树》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的榕树》教案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 不宜全文诵读,故乡的榕树.。(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

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故乡的榕树.》。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

明确:

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

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 特殊 形状奇 理想的启迪者 放飞者(伙伴) 友情

传说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爷爷)

株 一般 功用奇: 爱心的传达者 实现者 (祖母) 亲情

两 特殊 劳人的荫蔽者 慰安者 (乡亲) 乡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胶片二 胶片三

眼前树 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 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 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 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

第3篇:《故乡的榕树》精品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精品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优秀品质。

2、让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 体会乡土之情,学会借物抒情

教学难点: 解读乡土情结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古诗十九首”有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意为“胡马来自北方,它习惯依恋寒冷的北风,越鸟来自南疆,喜欢把窝做在朝南的枝条上”,鸟、兽都是如此留恋故土、不忘本源,更何况是有情感的人呢?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如此抒写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是的,山一程、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1]

《故乡的榕树》优质课教案

学习目标:

1. 体会作者借“榕树”所抒发的浓浓的乡思、乡恋; 2. 借鉴回忆性散文“寄情于物”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浪先生的一篇散文——《故乡的榕树》。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榕树),但这榕树不是植物园中的,而是“故乡”的榕树。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出作者黄河浪先生很可能是一位远在异乡的游子,这样的角色身份就影响了他在写作时不可能仅仅就榕树写榕树,而要借榕树写到故乡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乡愁。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那么在本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先来看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二、研习新课

(一)快读课文,思考:

1. 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范本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范本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范本

郑念美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中浓郁的思乡之情

2. 品鉴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品鉴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师朗诵带动学生背诵)(出示幻灯片①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如果把乡愁从台湾移至香港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看看他又是如何书写自己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二. 作者简介 (由学生讲,师补充)(结合导学P14 二文学常识)

(学生读)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

(师补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故乡的榕树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979年,有一篇散文获得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以后,这篇散文被海内外几十家报刊转载。大家知道这篇散文是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创作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以诗一般的语言,真挚强烈的感情,将读者带进了美的世界里。今天,就让我们徜徉、领略一番吧。

二、朗读课文(听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三、总体把握

先让我们看看文章写了些什么。

全文思路

全文分三部分:一(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入了自己的回忆之中。二(4-10)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故乡的人和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三(11-12)由回忆回到现实,再次书法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主题

显然,这是一篇即景生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故乡的榕树》教案的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案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的榕树》教案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的榕树》教案的教学设计1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 不宜全文诵读。(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版)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思考,掌握本文“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解读作者的乡思、乡恋、乡情、乡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满文军《望乡》)

回想一下,你的记忆中有哪些诗歌是抒写乡情乡愁的?(举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故乡的榕树》优秀综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乡的榕树》优秀综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