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部分,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在第一部分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大师在这一部分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都应该能做到不多取,不舍弃,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事物能做到不执着,顺其自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真正做到不执着于任何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特意要想着顺其自然的话,那这本身又是另一种执着了。另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人人平等,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都是纯洁的,只要你有了佛心,就能成佛。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出生都是善良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颗向善的心,我们都可以成为善人的。我们看佛经是为了要解开苦闷,从而得到快乐,要把学到的佛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句“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那么什么是以心传心呢就是我把心传授给你,你要用心去接受。这种传授的方法并不是强制你接受某种思想,而是要你自己去用心领悟,也就是需要“自悟自解”。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都很难,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的,并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融会贯通。
在第二部分般若品中,法师提到“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个人理解就是要真正的快乐起来,就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按照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开心,快乐,得到真正的解脱。比如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身边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到底是被诱惑吸引,还是抵制诱惑,向着我们心中的目标前进,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去怎么做,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在第四部分定慧品中,有这样一段“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迷惑,说禅定智慧有分别的、其实禅定智慧是没有分别。禅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智慧运作时,内心湛寂不乱、禅定便在智慧中。正当禅定时,心中清楚明白、智慧已在禅定中。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定慧平等学习受持。学习的人、不要说先习禅定后发智慧,或由智慧引发禅定、因为两者是不同的,有这样见解的人、便是见得真理有二相了。口中说好话、心内不善,空有定慧的言说、而禅定智慧是不均衡。如果心口都是善的,表里如
一、即是定慧均等。自己明白去舍己利群,诤论先后的,即同凡夫。不断诤论的,增长我法二执、不离我、人、众生和寿者四相。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我们要做到禅定和智慧的平衡,禅定个人认为代表心中的善念,而智慧则代表才学,两者要平衡的发展,否则我们所掌握的才学将会变成毁灭人类的武器。
看了我的这些感想之后,很多人肯定会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它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吗,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让我们不挂科,得奖学金吗?虽然物质条件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精神生活,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不能帮我们消除人生中的痛苦。从而,学习佛法的目的正是在此,它可以给我们的人生指出正确的方向,我们依照佛法去办事,能够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说,学佛就是让我们得到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有心里疾病的,很多人都会去找医生帮助解决,但是医生只能是缓解你的病情,并不能去掉病根。
那么我们就想知道,心理疾病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贪心、嗔恨,痴狂等等。所以我们就要从佛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修佛法来除掉贪嗔痴三念,从根本上解决心理疾病,使我们的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
如果我们想的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把佛记在心中,那么心里的复杂的想法就会变少,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究竟为什么一个人会不开心?原因就是心里装满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去跟别人相比,使自己的内心被压迫着。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例子,当我们满腹心事时,是想笑也笑不出来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真正的开怀大笑了。
正因为这样,我们就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僧侣手中的佛珠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控制内心的躁动,每当心中焦虑的时候,就去数佛珠,诵佛经,内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在佛家,是有这样一个故事的,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就天天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这个故事与我们控制自己的内心是一样的,当我们的内心不安分的时候,我们就会迷失在尘世中,遇见好的东西,我们就要去执着。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心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所以,当我们这样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佛珠和佛经把心给拉回来,就像牵牛的绳子一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
在我们现在,可能没有佛珠和佛经来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要时常的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此刻到底在想些什么?看看自己的这些想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即使出现的是不好想想法,我们也要清楚。当我们起贪心和痴心的时候,我们不要跟着自己的心乱跑,让这些烦恼成为我们内心中的主体。我们要培养自己正面积极的念头,好好把握自己心态,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清明的状态。
最后,我想说佛经是为了培养我们一个好的心态,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不要受到外界太多事物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时刻谨记这一点,比如曾经的马加爵事件,他的心中积累的太多的嗔恨心,从而导致了他走上歧途。我们要时刻把握并且审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人生步伐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第2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
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神论者的国家,众多西方国家素来视我邦为没有信仰的可怖之人,实则不然。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显露其影响。此时,中国的儒学正统地位、宗法制、祖先崇拜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以国人重伦理,重现实功利,风行多神崇拜。已故的功臣、虚无的灶神、风伯,甚至蛇、龙等均可为人们所供奉;是以统治者用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天人观念教化民众。佛教纵在外有千般好,要在中土传播也要先合军权,再融儒道。
待到禅宗出现,与之同期的还有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等,但历经时间的磨洗,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最终长久流传,香火不衰,这与他们顺势而变的修行方式等不无关系。
《坛经》是一代宗师惠能的言行录,也是禅宗的理论基础。其在整体上倡导自怔自悟,自我解脱,并以让人自信、自立为倡导目标。
国人相当看重寿命,而禅宗不否认人人皆可成佛的可能,甚至还不止一次在其教义中表示若一念顿悟,皆可成佛。另外,就如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一样,《坛经》中不止一次表示人们先天具有成佛的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尤其开篇明言道:“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简单来说就是成佛不过是自我本性的显现。同时,禅宗还摆脱了其他宗教所强调的参禅打坐的繁琐形式,修身是可于一切行动、言论、思维活动中完成。
那么又该如何保持自身这洁净无瑕,未被世俗间尘埃污染的心呢?首先,要抛却利欲之心,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虚妄之物都不应僵化追求,过分执着。其次,要不断内观自己的本性,不断体悟或说是最终要明心见性。尽管明心见性是成佛的标志,却也不能止步于此,还是要运用其解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问题。
所以若将信佛看作是不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便是错的了,因为禅宗的理论也相当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口头上说不追求、不计较十分容易,若没有相应的行动与之契合,也无法成佛。于是,《坛经》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向善之心,遇事要通过自我调节来保持本性不变。那么,何为自我调节呢?其中一种方法便是忏悔,惠能祖师在宣讲佛法时专把忏悔列作一讲,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是忏?什么是悔?最准确的理解自然是原文: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做到此上,便是将自身所有的“觉”、“正”、“净”与禅宗所传达的“戒”、“定”、“慧”相合,立地即可成佛。
现在,会拜佛求平安的人不少,可信佛的人却不多,大多是有求于佛,为了将自己心中的渴望与不确定找一个寄托,才劳烦自己的双腿双手,给香炉里添加那么几柱香。并不是说只有信徒才能上香,而是觉得,佛经若用平常心读来,视作一本启迪智慧的书也无不可。每天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会感到浮躁实属正常,这时看几页佛经,将自己暂时从俗世琐事中脱离出来,回想自己的所做,若过于急功切利,是不是也能及早醒悟,尽快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呢?
第3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部分,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在第一部分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大师在这一部分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做任何一
第4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在上课时,老师引用的那两首偈语-----神秀禅师的“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禅师的“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着的,也是空无自性的,如果真的认为的个实有的佛性、佛心,那就错了,你就得不到、也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性和佛心。“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嘛。所以,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境界不一样。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使六祖慧豁然开悟的一句,也是六祖坛经中的中心句。我觉得最应该搞懂无所住什么?生什么心?所以可以看出,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要把“应无所住”的心生出来,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
第5篇:《坛经》读后感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
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神论者的国家,众多西方国家素来视我邦为没有信仰的可怖之人,实则不然。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显露其影响。此时,中国的儒学正统地位、宗法制、祖先崇拜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以国人重伦理,重现实功利,风行多神崇拜。已故的功臣、虚无的灶神、风伯,甚至蛇、龙等均可为人们所供奉;是以统治者用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天人观念教化民众。佛教纵在外有千般好,要在中土传播也要先合军权,再融儒道。
待到禅宗出现,与之同期的还有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等,但历经时间的磨洗,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最终长久流传,香火不衰,这与他们顺势而变的修行方式等不无
第6篇:《坛经》读后感范文
《坛经》读后感范文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部分,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在第一部分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大师在这一部分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