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治水必躬亲》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思路
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文言感的训练,注重文言词汇的积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相关人物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题解析课题
1、课前导入激趣
2、板书课题解析课题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3、作者简介
▲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钱泳(1759~1844)名:鹤,字:立群,号:梅溪,江苏金贵人,清代著名的学者,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诗话》《履园谭诗》等。
二、自主学习自读思考: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词。
2、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相关于词和句子,进而弄懂文章内容,试译课文。
3、读课文里请课文脉络结构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A、阅读反馈
1、指明是读课文读后点评、激励。
2、小组读
3、全班齐读听媒体朗读课文,正音、正节奏,自读体味。
B、积累反馈
生字词:
咨询拘泥潴相度胼胝好逸恶劳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咨询zīxún拘泥jūní潴zhǔ相度xiàngduó胼胝piándí好逸恶劳hǎoyíwùláo
实词和虚词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略)
C、译文反馈咨询
▲结合课下注解讨论后指名试译。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略)
D、课文解析反馈
1、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阅读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以反面强调治水要防止的现象,接着用盖起起下文,解释治水必躬亲的原因;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治水必躬亲的中心论点
2、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摆出了一个怎样的事实来证明论点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海瑞治水
3、文章以海瑞治水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文章以海瑞治水来证明论点:先从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正廉洁。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不成水,正反形成对比。
4、介绍海瑞:
▲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又字:国平,号;刚峰,广东琼州琼山人,他居官则能严于律己,各守朝廷的法令及封建道德规范,不畏权势,敢为民请命,积极革弊兴利,他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受到百姓的尊重与包公齐名,人称“海青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5、论证过程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课文中举海瑞治水为例来证明治水必躬亲。你能举出其它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人定胜天大禹治水(传说)孙叔敖、西门豹(春秋战国)李冰父子(秦)郭守敬(元)李仪(近代)
6、课后练习2
五、小结
▲默读课文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只好水。
六、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
板书设计
治水必躬亲
钱泳
第一段治水要放置的现象
提出论点(不可……不可……)
治水躬亲的原因
(盖…非…非…)治水必躬亲
(中心论点)
第二段躬亲、清廉(正面)
海瑞治水假设好逸恶劳对比
(事实论据)计利忘义
远嫌避怨(反面)
第2篇:《治水必躬亲》教案设计
《治水必躬亲》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性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
难点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突破
导读解析一、二段的关系,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整句和散句的表达作用,最后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安排课前预习,收集海瑞或他人治水的资料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学生准备
课前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中的字词,收集海瑞资料,了解其人其事。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导入新课,文题解析。
2.整体感知,文意点拨。
3.启发引导,研读课文。
4.质疑问难,难点商讨。
学生活动
1.了解大禹、海瑞,明确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句翻译。
3.踊跃回答,分析课文结构。
4.联系实际,挖掘课文主旨。
第3篇: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
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
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文言文,当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文章的诵读和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其次,文章短小精悍,脉络清晰,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运用鲜明,因此,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
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x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
第4篇:治水必躬亲教案
治水必躬亲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文言文,当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文章的诵读和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其次,文章短小精悍,脉络清晰,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运用鲜明,因此,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我们同学知道吗?他
第5篇:治水必躬亲 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好
学习目标
1、重点字词的解释
2、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论证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学习重点
掌握字词,会翻译
学习难点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钱泳(1759—1844),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原名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三、知识链接—1海瑞、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自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谥号忠介。作有《海瑞集》。
四、知识链接—
2、议论文知识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是一篇文章
第6篇:治水必躬亲
《治水必躬亲》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脸带微笑询问一同学)你喜欢什么?
生:(略带紧张地)乒乓。
师:噢(指着另一位同学),你呢?
生:我喜欢电脑、篮球。
师:同学们想知道我喜欢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我喜欢电脑、喜欢足球,更喜欢篮球,我是NBA的忠实观众。
(学生意犹未尽。稍停)
师:刚才我们之间的问答,实际上就是我们之间的对话。对话,可以促进我们的交流和沟通,对话,让我了解了你们的爱好,也让你们知道了我的兴趣。对话,还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由此可见对话的作用很大。
师: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方式。我们可以和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还可以与现代媒体对话。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话这种学习方式,学习古人钱泳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治水必躬亲》。大家可以通过自己喜
第7篇:治水必躬亲
《治水必躬亲》
一.基础识记
1.作者:_______,工诗,善书画,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潴有浅深_______相度_______躬历山川 _______ 咨询_______ 胼胝_______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泥于掌故:_______ ②非咨询不穷其致:_______ ③势有曲直:_______ ④是以必得躬历山川:_______ ⑤不可执一:_______ ⑥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_______ ⑦布袍缓带:_______⑧未尝横索一钱_______ ⑨计利而忘义_______⑩亲劳胼胝_______ ⑾潴有浅深_______⑿不得其情_______ ⒀冒雨冲风_______ ⒁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