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鲁迅《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鲁迅《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4、5。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 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 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 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 指名读
② 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③ 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④ 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⑤ 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 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 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②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
2、理解: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①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②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③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3、出示: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①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②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③ 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也时时早,事事早。)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访问三味书屋、东风第一枝)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完成作业 :
1、选择阅读推荐的课外书。
第2篇:《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张桥中心小学 俞新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参观游记。首先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布局和当年书塾里学习的情景。然后介绍了腊梅花,引出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勤奋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主要内容,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三味书屋、腊梅花、“早”字的来历。)
2、学习准确介绍方位的表达方法,推敲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体会顿号的用法,并练习介绍自己的房间,提高方位词使用的能力。
3、理解作者要写梅花的深意,体会题目《早》的含义
4、积累和春天、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了解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资料。鼓励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要写梅花的深意,体会题目《早》的含义。
2、了解的鲁迅应该是生活中的鲁迅,是那个顽皮、勤奋的鲁迅,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鲁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畅谈收获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三、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加深体验(一)、品“清香”(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读后评价。(4)赛读。
(二)、游“书屋”
(1)随着这”清香“让我们先去了解一下三味书屋吧,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到介绍三味书屋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三味”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读一读。你感觉这三味书屋怎么样?
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3)、这样一座书香浓郁的书屋,我们快走近去看一看吧。指名读读介绍三味书屋的句子,这段句子,作者介绍了三味书屋的什么?(陈设)。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4)、请大家对照课本上的图片,自由的读读这段介绍,看看作者介绍的怎么样? 你觉得作者介绍的怎么样?如果没有这张照片,你能不能根据作者的介绍把三味书屋室内的陈设画下来?
(5)、这说明作者的表达怎么样?作者使用了准确的方位词。用圆圈画下来。(6)、谁来当个小导游读读这段介绍,突出这些方位词,好吗?(7)、全班集体读。
(三)、赏”梅花“ 作者还没进三味书屋的门就闻到一阵清香,参观到现在,他才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腊梅花。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 酿雪的天气)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 《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游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5)鲁迅是因为父亲生病才迟到的,如果像老师解释是能得到老师原谅的。然而鲁迅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早”。同学们,鲁迅刻这个“早”时心情怎样?他在提醒自己什么?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简介鲁迅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 所以。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作业: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搜集珍惜时间的格言。
2、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一篇摘抄。
3、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的房间。《向你介绍我的房间》 温馨提示:
1、用上准确的方位词。
2、室内陈设介绍要具体。
3、如果别人读了你的介绍能画出你房间的室内陈设,你就挑战成功了!板书设计:
4、早
蜡梅花 鲁迅
借花喻人
第3篇:鲁迅《早》教学设计
鲁迅《早》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早》教学设计1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
第4篇:《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版)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4、5。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 指名读
② 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③ 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④ 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⑤ 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
第5篇: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课时:
3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入,展示学习目标
1、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的意义引入;
2、 展示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2)、交流互动,学习文法;
二、合作探究,体会文情
1、 谈谈你熟悉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
第6篇:《风筝》鲁迅第二课时
《风筝》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初步了解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
2、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二、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能够读出全文笼罩着的悲哀的色彩。
2、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相应背景资料。
三、回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我们都知道玩具与游戏能够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等,所以当文中的“我”明白这个道理时,内心感到无限的懊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文,了解风筝事件的始末。看看黑板上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一遍)(板书:风筝)
四、走入全文,问题探究
1、师:齐读第1自然段后,结合导学案探究点三:“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第7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2、《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来,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2、能简单介绍一下木兰吗?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女英雄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感知从军前的女英雄形象。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近花木兰,看看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英雄?
(1)读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花木兰生活的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情?花木兰又为什么要从军?(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A、那时候,北方边境敌人一次又一次地入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战事不断)
B、发生战争,老百姓生命随时都受到威胁,情况是多么危急呀!所以朝廷——紧急征兵。
C、出示: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朝廷是多么需要打仗的人啊!谁能读好这句话?
(2)而这份紧急征兵的文书上就写着木兰的父亲的名字,看
第8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课是小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情趣昂然的童话故事。主要讲在新年前夕,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三只小动物处理方法不同,引发人们的思考。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凸现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也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现代人的理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个性得到张扬,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将一个开放的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讲述这个故事,体会三只动物不同的品格。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续编结尾。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