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21 07:13: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墙上的斑点》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小鹭的博客

推荐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按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读读就是了。可是学生读了三遍,都说还是没有一点感觉--实在是读不懂,叫我给讲讲。

说实在的,我也不懂她的斑点。但既然学生这么要求,总不能随便敷衍吧。于是我硬着头皮又细细读了几遍,然后在今天的课堂上与学生一块瞎掰。

我首先请了几位同学述说阅读后的第一感觉。他们普遍认为这小说没有情节,没有故事,也没有塑造什么人物形象,简直是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他们甚至肯定地认为就这么写他们也会。我觉得学生基本上还是抓住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说实在的,我的感受与学生也差不多。但是,如果真的只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谁都可以写意识流小说了,而且无法分辨这其中的优劣。所以直觉告诉我有必要带领学生要从看似“混乱”的思绪中找找规律,思考思考斑点在文中起的作用,看看作者到底联想到了些什么,琢磨琢磨这些联想有没有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

于是,我首先叫学生注意第二自然段的首句: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

这句比喻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然后,我叫学生去寻找“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总共有哪几次?学生通过阅读,较快找到了这么几次,我叫他们依次划出如下内容,并相机板书(部分):

回忆看到斑点的时间: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

像钉子的痕迹:油画--房主--铁道旁的别墅

不像钉子: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

玫瑰花瓣:莎士比亚--人类本能--伦敦星期日--尊卑序列表

凸现的圆形:古冢--退役上校--牧师和老伴--学者

大海中的木板:树--树的生存

一只蜗牛

板书完毕,我以“斑点”为圆心,将上述内容的外框一画,出现了一朵花。学生很快意识到这小说的结构很特别:“斑点”是思绪的发源地,它就好像一朵花的花心,各种各样的思绪向外辐射延伸就好像是花瓣,延伸到一定程度又会收回,所以它在文中是一条线索,纷乱的思绪主要靠斑点像什么或者不像什么得以贯穿。

第二步,我主要引导学生思考琢磨文中“我”所联想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又主要引导学生探讨了第三、四段“不像钉子: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这一内容。因为这里更多的有哲学的思考,学生最费解。

我首先这样引导学生:你怎么理解“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能举个例子谈谈你的理解吗?然后我引导他们注意琢磨“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等话语的内涵。其中我也引述了些什么诸如“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之类的话语以及一些事例,再加上原文谈的什么偶然性“鸟笼子……手风琴--全都丢失了”等内容,又与《红楼梦》的《好了歌》相联系,大多学生似乎有所悟。

小说后面部分联想的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进一步探讨。我布置学生去做《作业本》中的练习,通过练习,相信学生会理解更为深刻。

第2篇:*墙上的斑点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鉴赏重点

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第3篇:墙上的斑点 教案教学设计

k12作者:good333wu-good333wu

一.检查自读效果

问: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明确:共六次。

a.“红”的联想(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崖壁的侧坡)。

b.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c.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象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d.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墙上的斑点 教案教学设计

文/李振林

[导学新概念]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资料显示屏]

-ヒ馐读餍∷挡皇且桓鐾骋坏奈难Я髋桑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理解“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请大家快速读完小说,并思考:它和我们以前读过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小结。

学生发言:

生甲:人物形象个性不鲜明,不像我们知道的阿Q、林黛玉等

生乙:故事不生动,没有趣味性

生丙:认不得写些什么

生丁:读不懂,没有头绪

……

老师补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墙上的斑点(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鹏程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4.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诊断性学习;第二课时研究性比较、拓展)

教学方法:研究解读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演示系统,用于播放课件●-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由《变形记》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导出课题。

屏显课题、作者。(●-1-2)

屏显资料(●-1-3),教师深情的诵读: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墙上的斑点(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鹏程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4.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诊断性学习;第二课时研究性比较、拓展)

教学方法:研究解读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系统,用于播放课件●-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由《变形记》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导出课题。

屏显课题、作者。(●-1-2)

屏显资料(●-1-3),教师深情的诵读: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墙上的斑点》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墙上的斑点》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