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赏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5:06: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墙上的斑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墙上的斑点赏析”。

《墙上的斑点》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对本篇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揣摩,体会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2、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本篇小说叙述角度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点】 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41年3月28日,一位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那条波光中的河流,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有白天鹅一样的美丽容颜,有幸福美满的婚姻,有一部部优秀的小说„„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伍尔夫的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两部。(PPT展示)

三、检查预习

.簇拥(cù)赝品(yàn)别墅(shù)铁箍(gū)

.积蓄(xù)笼罩(zhào)芜菁(jīng)呆滞(zhì)地毯(tăn)古冢(zhŏng)都铎(duó)箭镞(zú).鳍翅(qí)鸟窠(kē)怂恿(sŏngyŏng)

四、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提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 “我”

(二)“我”是谁?

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三)《桥边的老人》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墙上的斑点》也是第一人称,你认为是有限视角还是全知视角?

讨论:应该界定为全知视角。因为这篇小说带着极强的主观性,坚决地拒绝他人参与,没有他人视角和其他思想存在的可能。

(四)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可能出现的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五)这是一篇反传统的小说,它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以她对墙上的斑点猜测为主要内容,这正表现了伍尔芙的小说理论:

(PPT展示)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五、再读小说,体验内容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这篇小说,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两个问题。(并且做出标记)思考1:小说对“墙上的斑点”有几次推测。每次产生了什么联想?

思考2:“墙上的斑点”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思考1,请同学们回答,每回答一次可点击一次。(可以在同学们回答之后展示)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明确思考2:“墙上的斑点”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A,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结),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B,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作品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作者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第二课时

一、研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一)、简介意识流小说

什么是意识流?意识,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包括回忆、幻想、思想、各种感觉、印象,“意识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家借用这个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意识流”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意识流小说家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认为现实生活是表面的,而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界说的内在精神”则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强调“内心真实”,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折射现实生活。这一方面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产物。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归于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个动荡不安、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剧增,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着重表现西方人的复杂心态与悲观情绪,从而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

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除了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代表作,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翻阅。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

詹姆斯?乔依斯(James Joyce)《尤利西斯》(1922)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喧嚣与骚动》(1929)

(二)、思考:通过分析课文,我想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下,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区别?(请同学们讨论发言)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

明确: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这里“我”的意识成了小说绝对的权威、绝对中心,我认为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分别有这样的特点,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传统小说:

1、追求表现外部世界,刻意描绘人的物质生活环境、外貌衣着、言行举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在结构布局上有戏剧化的特点,根据素材和创作需要选择悲剧或喜剧的模式;

3、具有完整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大都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展示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

4、遵循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原则。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二、拓展阅读,分析外国小说的“繁简”

(一)对斑点六次猜测的叙述是简洁的还是繁复的? 《桥边的老人》的叙述是层层“减法”,显得简洁;而《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显得枝蔓丛生,伍尔芙惯用叙述的“加法”。

(二)请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伍尔芙用了哪些“加法”使得叙述繁复? 可能出现的讨论点:

1、回忆。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用了详细的回忆,叙述繁复。

2、联想。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这里,由斑点想到可能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又想到钉子所挂的画,由画又想及房主的品位以及他们的生活。到了第三段又“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想到“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又联想到“生活的偶然性”“遗失”“来世”„„这种联想贯穿全文,到第七段到达极致,作者借此提出了自己的小说理论:“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她还联想到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对男权社会的尊卑秩序提出了批判和挑战:“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联想贯穿着小说的全篇,将“我”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使小说的内容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繁复至极。

3、感受。“窗外树枝轻柔地敲打着玻璃„„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得有阻碍。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离开表面,离开表面上的生硬的个别事实。让我稳住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

这种瞬间的感受、思考的过程一般人们会把它省去,作者却将它们全部写下来,毫不省略。类似的叙述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小说的叙述夹杂着思绪的内容和思维的过程,显得非常繁杂。

4、梦幻。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里的想象是梦幻式的,在种梦幻中作者不经意地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美、健康和自由,没有知识的垄断者,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这种思想的表达似真似幻,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增强了小说叙述的繁复。

5、情绪。我喜欢去想那些像被风吹得鼓起来的旗帜一样逆流而上的鱼群;我还喜欢去想那些在河床上一点点地垒起一座座圆顶土堆的水甲虫。我喜欢想像那棵树本身的情景:首先是它自身木质的细密干燥的感觉,然后想像它感受到雷雨的摧残;接下去就感到树液缓慢地、舒畅地一滴滴流出来。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对着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

这篇由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充满着个人的情绪。作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毫不隐讳的表达出来。到小说的最后作者又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联系全篇可以看到,作者并不是在这一篇小说中集中表达一个题旨,而是分散地表达了自己的多个观点:自己的小说理,女性主义观点,美、健康和自由的理想,对战争的厌恶。多主题的散乱的表达,使得这篇小说的思想枝蔓丛生。

6、内心独白。

小说通篇以“我”的内心独白贯穿,把“我”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这种变动不已的、未知的、不受拘束的精神世界正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生活、真正现实。这种内心独白的表达给予了使叙述者极大的叙述自由,自然使小说带有杂乱无章、繁复的特点。(可以顺便提及:小说的叙述结构也不是一团乱麻。墙上的斑点是圆心,由此生发的联想忽近忽远,始终围绕中心点在运行。结构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前面的谜题与结尾的解谜,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圆满而完整。)【课堂小结】

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使得叙述好似用了层层“加法”,显得繁复丛杂。

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

希望通过阅读这篇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可以为大家打开阅读意识流小说、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之门。

【课后作业】

写一段描绘人物心灵深处意识甚至是潜意识流动的文字,尽量用到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等方法,使叙述繁复。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教案编写者:张艳华 教学目的:1.了解意识流文学的有关内容;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有关情况。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手法。 教......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设计理念】帮助学生领会意识流小说的叙述主体第一人称——“我”及其全知视角对于内容和主旨呈现的作用,进而认识意识流小说叙述繁复的特点,在深入阅读意识流......

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意识......

《墙上的斑点》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墙上的斑点》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墙上的斑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墙上的斑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