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以虫治虫的原文及译文
以虫治虫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第2篇:以虫治虫原文及翻译
以虫治虫原文及翻译
《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本以下是以虫治虫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
《以虫治虫》
元丰1中,庆州2界生3子方虫4,方5为6秋田之7害8。忽有一虫9生,如土中狗蝎10,其11喙12有钳,千万蔽13地;遇子方虫,则14以15钳16搏17之18,悉19为20两段。旬日21子方皆22尽,岁23以24大穰25。其26虫旧27曾28有之29,土人30谓31之32“傍不肯”。
作品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长得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了大地;这种虫遇上子方虫,就用钳子和它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庄稼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作品注释
1.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2.庆州:宋代州名,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诸县
3.生:动词,产生,出现
4.子方虫:也作“虸蚄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5.方:正要
6.为:成为
7.之:的`
8.害:危害(作动词用)
9.一虫:一种昆虫 [3]
10。狗蝎(gǒu xiē):学名蠼螋(qú sǒu),属于革翅目的昆虫,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11.其:代词,它们的
12.喙(huì):本是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13.蔽(bì):遮蔽。
14.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
15.以:用。
16.钳(qián):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17.搏:搏斗
18.之:代词,代指子方虫
19.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
20.为: 成为
21.旬日:十天
22.皆:都
23.尽:没了
24.岁:年成,收成
25.以:因为【“以”只有“因为”的意思,没有“因此”的意思,其实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为“岁以(之)大穰”,“以之”译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因此”。】
26.大穰(ráng):庄稼大丰收
27.其:那
28.旧:过去
29.曾:曾经
30.之:语气词,不译
31.土人:本地人
32.谓:叫 ,称作
33.之:代指“傍不肯”(子方虫的天敌)
34.傍(páng)不肯:虫名。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旁边。
注:子方即为子方虫
第3篇: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公开课教案+说课+教学反思
肖世才
《以虫治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感知全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二、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准备好学习用具。
2.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设施。
三、课时:一课时
四、设计思路
1、教师引导语:请大家看大屏幕,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