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虫治虫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以虫治虫文言文翻译”。
《以虫治虫》公开课教案+说课+教学反思
肖世才
《以虫治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感知全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二、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准备好学习用具。
2.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设施。
三、课时:一课时
四、设计思路
1、教师引导语:请大家看大屏幕,有这么一则新闻报道:‘国际在线消息:内蒙古兴安盟部分地区发生严重草地螟虫害。截止到6月28号下午,15个乡镇的32.5万亩耕地,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草地螟幼虫侵害,灾害带来的损失还在进一步的详查当中。
从5月25号以来,兴安盟蛾量迅速增长,兴安盟共发生草地螟成虫在块达到239万亩,平均百步惊蛾高于20-40头,最高达到2000头以上。
目前,兴安盟制定了防治方案,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统防统治工作。’
虫害发生时,昔日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仿佛变成了茫茫大漠一般,青草失去了它们蓬勃的生命力,灰白色的枯草向人类伸展着他们瘦弱的身躯,大地满目创痍,蓝天也失去了他透明的容颜。不见了牛儿、马儿在青葱的芳草从中悠闲自在的身影。按照我们人类现在的技术水平,一般我们会采取哪种方式去进行治理呢?
学生回答
教师导语:对,我们在当今条件在下就是用农药来控制治理这些螟虫害的,(图片)一位农民在喷洒杀虫药。
2、古时候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发现了另外一种不同与我们现代人使用的这种方式。
说到中国古代科技,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提到沈括,就不能不提到一本书——《梦溪笔谈》,此书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伟大著作。这本书记录了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篇文章——《以虫治虫》。
3、请大家打开书,172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我来检测一下你们的字音是否读得准确了
读准字音:狗蝎喙大穰钳 旬日傍不肯
读清停顿
尽量读得通顺流畅,富有感情
4、四人一个小组,把你不理解的字、词、句说出来,疏通文意,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老师会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疏通的文意是什么,如何理解的。(请第一组的代表来翻译第一句、接下来的一组翻译)其它的同学仔细听清楚,他们说的正确么?你有什么补充的,等这个同学说完后再补充。
5、下面请大家关注以下这些重点字词
(1)、方为秋田之害。(2)、其喙有钳(3)、千万蔽地。(4)、则以钳搏之(5)、悉为两段
(6)、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7)、土人谓之“傍不肯”。
6、字词诊所(它出了毛病,看哪位同学是一位好医生,能又快又准找出它的毛病,并且为它治治病。)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刚刚(正在)成为秋田的危害。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其中一些(它的)嘴上长有钳,千万小心地伏在地上(成千上万,遮蔽了大地);它遇到子方虫,就用钳与它搏斗,子方虫全被咬成了两段。
经过一整天(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尽,这一年(年成)因此获得了大丰收。这种虫子破破烂烂(以前)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7、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种虫子(傍不肯)治理另外一种虫子(子方虫),一物降一物,害虫的天敌使庄稼大丰收的事情.
8、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对你有何启示?
庄稼会大大的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就需要我们去保护益虫,而益虫要在一定环境下才能生长,因此我们更要保护然资源,才能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9、学习了这篇课文,如果你现在是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发生严重草地螟虫害的某个乡的乡长,你还会采用哪种方法?
教学综合概括:除了在大面积的农田里,可用飞机喷洒农药,小面积的用人工喷洒,而较小范围内的可放螟虫螟虫的添丁青蛙、蜻蜓等去吃,或者出动人力用网捕捉。防治时要集中,全面。
10、也许有同学也会有疑问,很多农药它们虽然杀死了害虫,但农药有毒,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有毒副作用,所以老师期望在座的同学能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技术,将来能发明一种对环境和对人类损伤率最小的药物来杀灭害虫。就像现在的环保油漆,它克服了以前气味浓,污染空气和环境、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缺点。
那么内蒙古就会永远拥有蓝天、碧水、绿原的美丽景象。就象一句古诗这样描写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让科技和环保同步,让科技使人类、使大草原、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以虫治虫》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以虫治虫》这篇文言文精简、短小,较容易理解,并且知识点较少,所以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在知识能力方面是疏通文意,掌握几个重点的实词,这符合中考和课改注重基础的要求;其次,本文虽说是古文,但是极具现实意义。《以虫治虫》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本单元是让学生关注科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习科学;再者,也可以深入挖掘本文以虫治虫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感知全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 “悉”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三、说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 方”、“悉”等
感知全文
难点: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四、说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以上所要达到的目标,我设计的教案如下:
1.由一则关于今年内蒙古地区发生严重虫害的新闻报道引入以前古人是怎么对待虫害的,即密切联系了实际,又让学生从关注现实的兴趣当中去迫切的想了解过去的古人的做法,这能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简单了解作者、作品后,今年进入知识学习的重点,围绕着这个重点进行了三个步骤的教学,先是小组活动,把不理解的字、词、句说出来,疏通文意,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再是关注重点字词,由教师点出重要的实词让学生回答,接着是字词诊所,让学生充当医生,找出翻译错误的词语,这样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比较及时有效的进教学反馈。最后总体感知本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3、最后几个环节一步紧接着一步进行深化拓展是本节课程的一大亮点:
第一个问题是承接上面“用一种虫子(傍不肯)治理另外一种虫子(子方虫)”的答案的,我叫学生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对你有何启示? 很自然的学生就回答出庄稼会减产或者颗粒无收,我们去保护益虫,而益虫要在一定环境下才能生长,因此我们更要保护然资源,才能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由此第一个主题就会从学生的嘴里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与本课导入相呼应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是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发生严重草地螟虫害的某个乡的乡长,你还会采用哪种方法?
这样让学生能够运用当场所学的知识(生物防止)结合现在实际的科学发展水平(用飞机、人工喷洒农药)来综合考虑问题,教学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不仅仅有一种教学的美感,并且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通过这节课深化了认识。
到此为止,似乎可以结束本节课程了,但是我又提出了一个当今还存在的科学与环保没有完全相结合的现实状况:“也许有同学也会有疑问,很多农药它们虽然杀死了害虫,但农药是否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处呢?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肯定会回答,农药也有毒,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有毒副作用,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明一种无毒无害的药物,即能消灭害虫,又对环境和人类没有危害的药物。
教师就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两大主题的结合处:所以老师期望在座的同学能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技术,将来能发明一种对环境和对人类损伤率最小的药物来杀灭害虫。就像现在的环保油漆,它克服了以前气味浓,污染空气和环境、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缺点。让科技和环保同步,让科技使人类、使大草原、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这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不同的形式来学习文言文知识点;深化拓展是亮点,教学结构前后呼应,把两大主题:科学与环保通过深化拓展的环节较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以虫治虫》教学反思
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的初衷和目标,教学有亮点,但是仍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而最主要的是知识能力的落实环节有待调整以及教学反馈没有做到位。
在理解文章时,我开展了四人一个小组的活动,让学生把不理解的字、词、句说出来,疏通文意,然后全班一起来讨论解决字词问题。在走进小组进行辅导时我就发现,学生在自己读完这篇文章后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懂得它是写用一种虫子来吃另外一种虫子的事情。那么这时候就不应该对文章字词做过多的纠缠,再花费那么多时间让学生一个字一个字的进行讨论,课堂效率在没有多大用处的讨论中被降低了。
这时候应该首先就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原来教学设计里后面的环节提前,问: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接着就进一步提问引导,是用什么虫子(傍不肯益虫)来治什么虫子(子方虫害虫)?什么原因导致这件事情的发生,于是学生就回自然而然的翻译出第一句话-——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所害。
傍不肯长得这样?它是如何来消灭子方虫的?学生就可以回答第二句——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悉为两段)
结果怎样?答案——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这样的形式,避免了学生仅仅只是翻译字词的而感到枯燥,而且让学生知道行文的内在规律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来写的。
然后教师着重点出几个重要的实词,让学生重点记忆,进行快速抢答,目的是反馈学生是否学到并且记住了。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行文的顺序来背诵全文,着也是根据本文短小,容易理解来决定的教学环节。可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背诵,这样即能提高学生积极性,也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多的知识。最后再进行字词诊所环节,这样知识能力的落实和反馈就更加丰满起来。文言文的学习才会踏踏实实的进行。
最后的深入拓展效果比预想的好,教学结构前后呼应,把两大主题:科学与环保通过深化拓展的的几个环节结合得非常紧密,学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不仅仅有一种教学的美感,并且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通过这节课深化了认识,学生发言和讨论得非常积极,并在讨论中产生了思想的火花,自己说出了要发明环保药物来发展农业,甚至说出了要培育出一种没有害虫的产量又高的农作物。
《以虫治虫》教案知识目标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
以虫治虫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以虫......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以虫治虫》阅读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以虫治虫》阅读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YJBYS文学网......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以虫治虫阅读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