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逍遥游学案
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
一、走近作者 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1、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二、《逍遥游》题解 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逍遥游》学案
《鼓盆而歌》
2、据说有一次庄子路过一个山冈,看见有一个妇人在一座新坟前面坐着,手中拿着一把扇子正在朝坟墓扇风。庄子很好奇,就问这个妇人:“你怎么在这里为一座坟墓扇风呢?”这个妇人回答说:“只因我丈夫死了,他死之前叮嘱我,要改嫁可以,但必须等他的坟墓的土干了,才能改嫁。我答应他临死的要求,现在我想改嫁,可是坟墓未干。因此我为坟墓扇风,让它快点干。”庄子听后,说:“我来帮你把它吹干。”说后朝坟墓吹了一口气,坟墓的土果然就干了。这个妇人很感激庄子,就把手里的扇子送给了庄子,然后很高兴地走了。3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神龟》
4、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涸辙之鲋》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濠梁观鱼》
6、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庄周梦蝶》
7、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三、阅读课文
1、归纳第一段段意 鹏鸟奋飞: 水雾尘埃: 大舟无力: 杯水胶地: 蜩鸠嘲鹏: 远行所待:
2、归纳第二段段意
3、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提及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4、阅读第四段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如何做到“逍遥游”?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摈弃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第2篇:逍遥游学案
《逍遥游》复习学案
编制:沈素红审核:高三语文组 时间:2011年1月
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一、基础知识巩固
1、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句默写
(1)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若夫,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故曰:。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意思。
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此小大之辩也()④御六气之辩()
⑤旬有五日后反()⑥其翼若垂天之云()
4、古今异义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
②众人匹之: ..
③腹犹果然: ..
④穷发之北 .
5、一词多义
(1)志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
③《齐谐》者,志怪者也()④博闻强志()
(2)名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名之者谁()③圣人无名()④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虚词“其”用法:
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④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其广数千里()
⑥彼其于世()
⑦奚以知其然也()
7、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二、拓展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译为“的”).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代词,译为“它”).
D.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译为“此”).
2.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名为鲲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以百岁为春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三、阅读下列短文,翻译划线句子
孟子谓齐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①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
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①士师:古代的司法官。②已之:已,停止。“已之”是使动用法句式,使他停职,也就是把他撤职。
翻译:
四.延伸阅读: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比较视点一:写美景,写乐事
同:乐在山水,乐在盛会。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
滕王阁上的聚会,既有长辈如阎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胜友如云,高
朋满座。宴会之盛,好比当年睢园竹林之聚,文采风流,可比曹植谢灵运。良辰
美景之中,有贤主,有嘉宾,有文人,有武士,难怪作者深深感叹:“四美具,二难并。”人生难逢的快慰之事都让作者享受到了。因此,他不断的感叹:“童子
何知,躬逢胜饯”,“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幸承恩于伟饯”,“奏流水以何惭”。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作者用简约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情
景: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群贤毕至,又为这青
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他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在曲水
中漂起酒杯,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
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异:两种境界,各臻其善。
《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
王勃笔下,景物的境界是阔大的。登高望远,“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
瞩”。作者不但写眼前景,而且通过想像,将整个洪都大地都收拢于自己的视野
之内: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作者笔下的色彩是浓艳的,山是“层
峦耸翠”,阁是“流丹溢彩”,抬望眼,落霞绚烂,碧水澄澈,铺锦列绣,文采斐
然。
《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
王羲之描写兰亭周围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他写到山岭树木,写
到流水天气。每种景物只用一字修饰,山是“崇”,岭是“峻”,林“茂”而竹“修”,流“清”而湍“激”,真是做到了“字不得减”。虽是简笔,却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兰亭旁,该是群山环抱,曲水弯绕,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仿佛世外桃
源。
比较视点二:悲时运,感人生
同:乐极而悲甚。
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虽“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文章也由热情洋溢转为扼腕浩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并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
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旺盛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正因为生活美好,才引起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异:同途而殊归。
王勃在文中把悲势蓄得很足,但是,他毕竟从悲中走将出来了。他认为贾谊被贬,非无圣主;梁鸿被逐,非乏明时。那么可以推想,王勃对自己的不得重用,是有一种“端坐耻圣明”的感慨,是想奋发有为的。于是,又乐观旷达地唱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让我们从原先的压抑当中感受到了振奋。
王羲之悲的是人生苦短,在文章中,他始终没有走出悲的境地。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引起“岂不痛哉”开始,到“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而发出的“悲夫”结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之中。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知人论世,让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虽然对于《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否认王勃写作此文时还是年轻气盛。因此,他在文中抒发的悲情,未必真的是他自己的悲愁,他真的到了“老当益壮”之年吗?非也。所以,在写过悲情以后很自然地转入写豪语。另外,王勃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势昌盛,在那个泱泱大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王勃还是很有信心有所作为的,这可能是王勃最终走出情感低谷的时代根源。
而王羲之写作本文时,已经历了宦海的沉浮,看透了皇帝和大臣们不顾亡国之危而苟且偷生的本质。因感到报国无门,便愤然回到家乡会稽任职,不久,又辞官退隐。可以说,他是参透了世事的。因此,他的这种悲叹也可能是对世事的失望。再者,作者身处东晋那个乱世,苟活于乱世的人,多有种世纪末的悲哀。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王羲之摆脱不了的悲,既是个人的身世之感,更是对社会动荡的感叹。
第3篇:《逍遥游》学案
《逍遥游》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