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豆腐颂(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林海音。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豆腐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普通而素白的豆腐您会想到了什么呢?(播放歌曲《长亭》及相关画面。)
作者介绍台湾文坛之保姆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
二、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时生下了她,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兼任《文星》杂志编辑,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见于台湾报刊。
学生阅读课后参考材料《台湾文坛的保姆》。
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当日本亡国奴,性格受其父母影响。她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向往一种平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所以她的文风也是很怀旧而平和的。
2、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
3、作新闻记者、编辑,眼光敏锐,锻炼了她的文艺素质。
三、与豆腐有关的名人
1.名人与豆腐苏东坡有诗曰:“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
2.金圣叹是清朝才子,他临死前在狱中传出的遗嘱是:“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3.瞿秋白自始至终保持了人格的潇洒,他最后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四、初读文章整体把握
1、文章写了哪些关于豆腐的内容?
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
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3、4节)
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5、6节)
豆腐的历史变迁:汉-宋-清(7、8节)
“豆腐”名称的沿革(9节)
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10节)
“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11至16节)
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及有关“豆腐全席”的见闻和感受(17至19节)
2、与同学交流你读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历史悠久,制作简易外形白净,容易配菜
物美价廉,受人欢迎口感润滑,营养价值高
五、再读文章品味深意
1,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
《豆腐颂》可算是饮食小品散文,写的是豆腐,但却依托豆腐言志,即认同和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特征--平易而脱俗,平和而宽厚,朴素而隽永。
2,作者出生台湾,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但从文章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吗?这看出作者有一种什么心态?
3,文中引用了几位作家的话,它们的作用何在?你对这些话又有什么独到的感悟吗?
4、真情互动文章说:“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的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请您叙述亲身经历体验的故事来谈谈您对这段话的理解。
豆腐是柔软、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
六、举一反三合作探究(中国结饺子印章瓷器)
如: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因其以形意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
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
龙图腾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
所谓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英语统称之为totemism。
七、小结
以小见大,托物言情灼灼赤子心,浓浓中国情
八、作业
1.课外练笔: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下你心中认为能代表“中国”的事物。
2建议大家动动手希望学生周末回家自己做几道菜,其中一道就是学做麻婆豆腐,给自己和父母吃吃。
第2篇:《豆腐颂》教学设计
《豆腐颂》教学设计
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 李海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3、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颂”。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9板块《饮食文化》中的第一篇文章《豆腐颂》,初步了解了林海音笔下的中国豆腐。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赞颂豆腐的?(生答,师板书:搭配、营养、历史、文化、烹调)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感受豆腐的文化内涵。
二、自主学习,探究“颂”。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文中哪段话写了林海音对豆腐的总体印象?那句话集中表达了林海音对豆腐的赞美?
文中哪段话写了林海音对豆腐的总体印象?
课件出示1: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
生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句,从视觉、触觉、味觉三方面具体写了豆腐的美的特点。
师板书:美。
指导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体会作者对豆腐的喜爱赞美之情。课件出示2: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生体会:这句话说明了豆腐在中国很普遍。
师引导: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嘛?情境创设:师叫卖“豆腐、大豆腐!” 小结过渡语:街头小巷的豆腐的叫卖声,每家每户餐桌上时常出现与豆腐有关的菜肴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中哪句话集中表达了林海音对豆腐的赞美?(生汇报)
课件出示3: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生汇报)师板书:平民 不平凡
为什么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共同来探究。2.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4:为什么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呢?默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读一读、画一画,体会作者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下面请同学们以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小组,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围绕自学提示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
搭配
课件出示5:“豆腐可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相配合,能使樱桃更红,木耳更黑,菠菜更绿。”
1.体会:这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写了豆腐能和各种菜相搭配。从三个“更”字体会到豆腐易于搭配而且能使配菜的色彩更加鲜明。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指导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课件出示6:时间允许,做一味麻辣烫三者兼备的好麻婆豆腐,或煎得两面焦黄的家常豆腐,或毛豆烧豆腐,绿的碧绿,白的洁白,光颜色就令人醉倒了。1.学生抓住“焦黄、碧绿、洁白”、“醉倒了”体会作者对豆腐的赞美之情。2.指名读。
3.豆腐做的菜肴颜色让人如此陶醉,仿佛闻到了它的香味,大家是不是很想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7:图片 1.瞧,这就是课文中列举的与豆腐有关的菜肴,你能用书上积累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介绍吗?
看到这些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你想做什么?什么感觉? 课件出示8:假如就一碗蒸得松松软软的白米饭,只此一味,不令人百尝不厌吗? 1.理解: 结合看图的感受理解“百尝不厌”。
2.拓展填空:百尝不厌 百()不厌 百()不厌„„
再出示:百尝不厌 百听不厌 百看不厌 百穿不厌 百玩不厌 百吃不厌 3.齐读
4.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话吗?
课件出示9“它像孙大圣,七十二变,却傲然保持本体。”
1.体会:作者的形象比喻,把豆腐比作七十二变的孙悟空,虽然善变,但本体不变,一方面突出了豆腐可以做成许多菜肴的“善变”的特点,一方面保持着傲然的本体的特点。
2.同学们,除了文中列举的这些菜肴外,生活中你还吃过、看过哪些用豆腐制作的菜肴哇?
3.齐读:通过大家的汇报我想此时我们也会说:“它像孙大圣,七十二变,却傲然保持本体。”
所以作者会慨叹:
课件出示10: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课件出示11:第二自然段
1.细观察第二自然段,你发现这段在表达内容与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体会:先概括出豆腐的特点然后用实例具体说明。这是总分构段方式。2.小结段落写法特点:同学们这种运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不但使表达自然、真实,而且源于生活的实例更具有说服力。
3.仿写片段:你能仿照这段的写法写一写你最喜欢的食物吗?(胡萝卜、鸡蛋、肉等)
师过度:同学们通过对豆腐与各种食材易于搭配的特点,探究出了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你还从哪些方面探究出了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
营养
课件出示12:江苏有句谚语“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钱又滋养”。1.体会:中心句,先用谚语概括了豆腐的营养价值,接着从豆腐含有植物性脂肪、及少量的碳水化合物、钙质三方面具体写出了他的食用价值。
师:这段话也运用先概括出豆腐的特点,然后用实例具体说明。而且引用谚语概括豆腐的特点,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指导读:齐读
3.生活中关于饮食的谚语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几个吗? 课件示13:齐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豆”;
“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
历史
1.生体会
2.师:豆腐由汉的发明,宋的普及,清的发展,历经了2100年的历史,突出了豆腐的悠久历史。自然生发出对豆腐的赞美之情。
课件出示14: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烹调:
1.生体会:不平凡:理解“名传遐迩”“想方设法”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凡是、总是、仅”等词语体会百姓的技艺高超及豆腐的不平凡。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普通百姓体会到豆腐是平民的。
2.一道普通的食材却叫四川人发挥到了极致,麻婆豆腐成为四川有名的一道菜,已是家喻户晓。
怎能不让人称赞呢?齐读:
课件示15: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文化
课件出示16:“豆腐在中国社会中,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1.生体会是平民的。这是对豆腐象征意义的揭示。2.齐读。(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已然用他的朴素,演绎出中国独有的豆腐文化。)3.这段中你还从哪些语句看出豆腐与我国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豆腐西施——美貌的贫家女。豆腐官——廉洁的官。
4.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有关豆腐的谚语、歇后语或者名人与豆腐的语句。5.课件示17:子敏的《豆腐修养》。A、指名读,B、说说你对豆腐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三、升华认识,揭示“颂”。
豆腐具有丰富文化的内涵,它不仅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同时还蕴含着平易、朴素、宽厚的品格,像这样写的是豆腐,但却托豆腐言志,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以小见大,即以豆腐见中国文化。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这种表达方式委婉含蓄,深沉感人。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作者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件示18:齐读:“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四、拓展延伸,激发“颂”。
看到豆腐想到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哪些食物,也能代表中国的文化。使我们想到中国。
课件19:(饺子、月饼、粽子等等。)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课上时间是有限,要想认识和了解更多的知识,有待于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了。同学们,此时你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计划吧。这节课后,你想做些什么?
五、延学单:(学生自己设计)课件20 1.课后搜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2.读一读麻婆豆腐的传说。
3.仿照本文写一篇《××颂》。4.动手做一做有关豆腐的菜肴。板书设计:
总 美
搭配
营养
豆腐颂 分 历史 赞美 文化
烹调
总平民 不平凡
第3篇:豆腐颂教学设计
《豆腐颂》教学设计
前进中心校 安会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3、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体会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颂”。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9板块《饮食文化》中的第一篇文章《豆腐颂》,初步了解了林海音笔下的中国豆腐。而且对文章的层次进行了梳理,还详细学习了第一部分和结尾部分。谁还记得这篇文章分几大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名回答)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从
第4篇:《豆腐颂》教案
《豆腐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风特点。
2、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豆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其文化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时安排:
两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豆腐,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可作家林海音却对它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感悟林海音那独特的“豆腐情结”。
二、走近作家
(展示作家图片)
林海音(1918-XX),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出生在日本,不久返台,因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后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就在北京长大。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开始文艺创作,作品有散文集《两地》、《作客
第5篇:豆腐颂的教学设计
豆腐颂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3、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颂”。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9板块《饮食文化》中的第一篇文章《豆腐颂》,初步了解了林海音笔下的中国豆腐。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赞颂豆腐的?(生答,师板书:搭配、营养、历史、文化、烹调)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感受豆腐的文化内涵。
二、自主学习,探究“颂”。
1. 指名分段读课
第6篇:豆腐颂教学设计(精选8篇)
第1篇:豆腐颂教学设计
《豆腐颂》教学设计
前进中心校 安会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3、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体会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颂”。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9板块《饮食文化》中的第一篇文章《豆腐颂》,初步了解了林海音笔下的中国豆腐。而且对文章的层次进行了梳理,还详细学习了第一部分和结尾部分。谁还记得这篇文章分几大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名
第7篇:豆腐颂教学设计及反思
《豆腐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3.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颂”。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9板块《饮食文化》中的第一篇文章《豆腐颂》,初步了解了林海音笔下的中国豆腐。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赞颂豆腐的?(生答,师板书:搭配、营养、历史、文化、烹调)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感受豆腐的文化内涵。
二、自主学习,探究“颂”。
1.指名分段读
第8篇:豆腐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更深层次地了解豆腐。3.产生对豆腐的喜爱之情,并以我的“中国豆腐”为荣。学情分析
豆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学生对这种食物早已习以为常,但对豆腐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对豆腐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课堂上通过学生,让学生了解豆腐的不平凡,对豆腐独有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进而产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从几方面来赞颂豆腐。
教学难点:感受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投影图片,同学们,熟悉大屏幕上的食物吗?是什么,一起说,(豆腐)板书:齐读 学会“腐”字,强调读“轻声”半包围结构,再读一遍。豆腐对于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菜了,有没有同学今天或者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