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导语
苏东坡非醉心于音律者,然偶然作歌,能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不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改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情趣,这是苏东坡最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苏东坡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奔放超脱豪放的气质,但他也有不少细腻婉约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情致细腻的惜花词章---《水龙吟》。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展示屏幕)
二、整体感知
1、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这儿我们一起关注有关的文学常识,特别是“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苏氏四门生”。
2、诵读:(1)同学们结合注释朗读词,体会一下。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三、文本研讨(合作探究)
1、词的上片写了杨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
(1)学生讨论。
(2)教师明确:
似花还似飞花--无人情(从教坠)
无情“有思”。作者大胆驰骋想象,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传神的写出了柳絮飘飞的迷人姿态,又写出了杨花对柳树的缱绻之情,又隐约写出了闺中女子因思念郁结而娇眼欲开还闭的神态。后三句,从虚虚实实中遁入梦境,把闺妇的心思委婉说出,又象生动的写出了柳絮随风飘荡,乍去又回、欲坠仍起的自然形象。
2、词的下片写了杨花怎样的命运?其中寄寓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讨论。
(2)教师明确:
此花飞尽化作“一池萍碎”。
由柳这一意象,词人自然想到了离愁,从而把杨花比作春日思妇,展示了杨花的美丽轻柔与多情,透露出了诗人对杨花的喜爱、怜惜之情。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讨论。
(2)教师明确: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这里词人以落红陪衬杨花,无论万红凋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不恨”承上片“飞花”“无人惜”实即“有人惜”一样,说“不恨”者,实即“有恨”,所谓曲笔传情,“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种将春色数量化的奇妙想象,传达出作者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四、教师小结
在词中,杨花与思妇一样有着凄凉的身世,也是词人绝对孤独的真情告白,其中深寓生命之孤独、漂泊、失落,不能自主、无可奈何之悲伤。
板书设计:
杨花----思妇----我
自开自落--离愁----孤独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蝶恋花(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寻找诗之眼--以《月夜》为例打开诗眼鉴赏之门教学目标:1、《月夜》的意境、主旨鉴赏2、以《月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歌的诗眼。教学重点:辨析、鉴赏诗歌的诗眼教学难点......
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二、教学要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比较(2课时)四、教......
《娜塔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2、运用文本细读,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