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桂花(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24 07:13: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鹧鸪天桂花(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2理解作者情志。3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分析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情志及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学习选修一的目的谈起。

二. 解题,走近作者

1. 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李清照词作特点

三. 读词,整体感知

1. 齐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 朗读并思考:词中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四. 品词,鉴赏形象

1. 课文是怎样描写桂花的特点?

2. 词句是怎样通过议论表现桂花的特点的?

五. 合作探究: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1.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托物抒情。作者借“桂花”表达了怎样的情志?

2. 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六.拓展延伸

阅读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想想它与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霜天晓角桂花谢懋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七.小结

八.反馈练习

1、这首词的词牌是()。

2、词的上片盛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从首二句对桂花的正面描绘来看,这是由于桂花具有()的特点,下片中的“骚人”是指(),其《离骚》中多以香花作喻,却独不见收桂花。

3、试结合词中桂花的形象,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附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第2篇:《压迫》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了解丁西林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二、体会本剧的情节结构,弄清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三、品味本剧幽默的喜剧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一、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及戏剧语言,了解丁西林独幕剧风格;

二、分角色朗读课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以《一只马蜂》

《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后在抗战时期又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家的时候》《妙峰山》等喜剧作品。他的戏剧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

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掘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带给了国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

是在独幕剧创作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

二、写作背景:

这部戏是作者受一个朋友刘叔和的亲身经历启发而产生的。他在《纪念刘叔和》一文中说“这篇短剧是贡献给你的。这剧里主人的一种可爱的特性,是否受了你的暗示,我不敢说,但是这剧的情节,是由你发生的。去年的冬天--大约你还记得吧--你想离开我们自己找房另住,有一天晚上,我们坐在火炉的旁边烤火,讲起这件事来,我们和你开顽笑,说你如果不结婚,你一定找不到房子。因为北京租房,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铺保,一是有家眷。那时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趣味,对你说,我要替你写一篇短剧。这事已隔了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之内,多少次我想把这篇剧本写出,都没有成功。现在这篇剧本总算勉强脱稿,但是你已经死了!以前我写的那几篇试验的作品,都曾经先由你看过,然后发表。这一篇特别为你写的东西,反而得不着你的批评,这是很令人感伤的一件事。这篇短剧不过是一种幻想。没有“问题”,也没有“教训”。然而因为你的死,它倒有了特别的意义。你是怎样死的,你知道么?你的病,是瘟热病。你的死,是苍蝇咬死的。苍蝇不会咬人,但是你住在医院的时候,你的朋友每次去看你,都要在你的床上,你的身上,你的牛奶杯上替你打死好多的苍蝇。你处在那种无人看护的情境,说你是苍蝇咬死的,总不算太理智吧。因此我想到,你真的找房的时候,如果能和这剧里的主人一样,遇到那样的一个富有同情的人,和你“联合起来”,去抵抗--不但“有产阶级的压迫”--社会上一切的压迫与欺侮,我相信,你是一定不会死的。你是一个很有humor的人,一定不会怪我写一篇喜剧来纪念一个已死的朋友。我的生性是不悲观的,然而你可以相信,我写完了这篇剧本,思念到你,我感觉到的只是无限的凄凉与悲哀。”

情节分析:

剧情很简单,讲的是大城市的房主普遍不招单身房客,而一个单身男房客在交了房钱之后,房东太太却以无家眷为由要赶走他。此时又来了一个单身女房客要租房,于是二人便假称夫妻,上演了一幕夫妻吵架,丈夫出走,夫妇团圆的闹剧,才将房屋租下。丁西林总是将日常的一个很简单的生活片段加以放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压迫》便是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被化解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其实这是丁西林是写给过世的朋友刘叔和,因为当时北京租房,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铺保,一是有家眷。可叔和未能满足任何一个条件,结果生病,医院又对其欺负压迫不善待,最终得瘟热病而终。这是个残酷又不争的事实,丁西林却以喜剧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亡友,处处透露着倘若当时叔和可以碰到一个肯与他“联合起来”的朋友,那他就不会死了的遗憾。《压迫》的整个剧目中时时以幽默的语言和情节来揭露这个不合理的规定,透露着无限的悲哀和凄凉。不仅让人觉得如果那个男客没有碰到那个女客,是否其结局也会是有一个刘叔和呢?

《压迫》中的主要矛盾应该是那对不愿妥协的母女吧,女儿不接待太太、孩子,只接待没有家眷的男客,而母亲回来打听就回了,只肯接待有家眷的男客,所以导致这样一个在当时算不错的房子--干净显亮还带一个花园的都一年多还没租出去,是他们挑起整剧最初的矛盾。开幕时,“一个著粗呢洋服、长筒皮靴的男人坐在茶几旁边的一张椅上抽烟斗”可以发现男客是个有身份有点地位的,可即使是这样一个男客,女主人也不愿意让他住下,但这样一个没有家眷的男客已经吸引了女儿的目光,所以女儿自作主张已经同意让男客住下,可立刻遭到母亲的反对,钱虽然付了,但母亲一定要等她回来后退给他,此时矛盾激化,本来不让没家眷的男客住已经是不合理的规定了,现在既然女儿答应了,并且已经付了钱又反悔,让男客更加气愤。他想叫老妈子弄点吃的东西却遭到拒绝,“吃东西得等太太回来,房子的事情也得等太太回来”这句幽默的话,无不透露着太太的执拗和飞扬跋扈。此刻再有礼貌的“书生”也受不了这等满不讲理,所以开始耍赖,回来和不回来他非得住下不可。这时矛盾已经转化为房东太太和男客了。并且这里离男客工作的地方也近,在那种年代这样一个好机会他怎么可能放过。

“一个人没有结婚,并没有犯罪,为甚么连房子都租不得?”当男客质问时,也是丁西林对当时这个社会问题的质问。此刻房东太太回来了,取出钞票还给男客,如果他收下了,那事情也没有发展下去了,但男客偏偏不肯收,并且示意一定要住下,随即“书生”和“兵”展开了一翻争论,越发激烈,在争执不下的时候老妈子先出来调解矛盾,“喔,太太,今天时候也不早,天又下雨,现在要这位先生另外找房子,也不大方便,可不可以让这位先生暂时在这儿住一宵,明天再想旁的法子”。但却遭到男客拒绝,他意志坚定这房子定金已付,所以非住不可,并且不收无家眷的男客是房东太太和其女儿之间没有调解的矛盾,在租房时没有告知,所以不关他的事,房东太太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不讲理的要他非走不可。此刻矛盾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无法调和的状态,丁西林以他惯用的方式,将剧情推到一个尴尬的地步,所以必须引进新的人物来进行调节。此刻,房东太太要老妈子去请警察,并且要求立刻就来,随后把门重重一关,剧情到了僵化处,只等警察来了。

此刻男客没有了办法。袋里摸出烟包和烟斗,包里的烟又完了,从皮包里取出一个烟罐,开了一罐新烟,先把烟包装满了,然后装了烟斗。他的心开始不安,与先前镇定自若的抽烟完全不同,他在等待着警察的到来。而此时来了个女客,男客发现对方也是要租房,便心生厌恶,他怕房东太太叫来了警察后直接把房子租给女客,那他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所以即使女客淋着大雨,摸黑一连找了好几家都没找到住的地方,他也狠心告诉她最后一间刚租出去。这时矛盾又建立在了他们之间。而女客温柔和礼貌,又使他发不起火来,女客开始说她的事,说到饭还没吃时,男客对她的态度又转换了,已经开始同情她,到后来女客感叹不用换湿透的袜子是因为待会还要走到水里去,男客开始缓和下来,决定讲房子让给她,他意识到警察来了后他肯定是租不成了,不如顺水人情让给她好。随后带着她看了房子,丁西林此处对这三间房子的描写细致,透露着男客很想租下来的愿望,当女客感激后,他问了句,“你结婚了没?”让人发笑。随后解释了整个事情的原因,其实女客也面对着一件事,就是她是女的,小姐是不会同意租给她的,而现在房东太太也不会把它租给男客,这就引发他们究竟该怎么办才能两个人都租下来的问题上了。可男客现在想到的方式是等巡警来了打他一顿,而后让房给女客,这样他们都可以有房子住,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处,揭示着当时这个社会问题有多可笑和不合理,人们对此的无奈和悲哀。

最后他们想出了假扮夫妻来一起租下房子的办法,当巡警来了后,开始问了一大堆问题,其间险些露出马脚,差点败露,但最后还是成功租下来,房东太太也失败了,不能多讲什么。丁西林对此处的一波三折处理的很恰当,让人感觉有点小小的起伏跌宕,让观众为他们最后租下了房子而感到庆幸。此刻逆境转换成了顺境,终于反抗成功了压迫,让人舒了口气。作者采用喜剧色彩的结尾方式,当男客问及女客究竟姓什么时,女客还在为刚才惊险的一幕而没有缓过神来,“我……啊……我”留给观众无限的思考余地,也许她只是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也许她会就此跟着男客姓了。一个完美大结局的的喜剧。

在丁西林的剧中,他剧中人物的小小胜利是他对这个社会群众的希望。借剧中女房客的话说,就是“无产阶级的人,受了有产阶级的压迫,应当联合起来抵抗他们”。联合起来不但可以推翻有产阶级的压迫,社会上一切的压迫与欺侮大抵都是可以推翻的。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内心的深仇大恨,也不可能有外在的剧烈冲撞,只有心理活动与价值观念的磕磕碰碰从含蓄的语言与细微的动作中浮现的剧目中,让人虽然没有强烈的冲突感觉,却有一个小小的起伏和思考。

思想探索:

《压迫》接触到了一个虽然很小却又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房东老太太不愿将房子租给单身汉,女儿却把它租给了一个单身汉工程师。老太太要退房,客人要租房,“两个古怪碰在一块儿”,展开了一场可笑的争论。女客的上场增加了喜剧性。由于男客、女客性格方面的差异酿成了误会,最后又一致联合起来对付房东老太太,获得了胜利的收场。剧本表现了作者对因为没有家眷而受到房东精神上“压迫”的人的同情,也是对当时充满着歧视的社会心理的一种不满和鞭挞。

“以小见大”是丁西林独幕喜剧在取材和构思上的主要特色。《压迫》又是一篇此种类型的独幕喜剧。其内容是“压迫与反压迫”,即使如此严肃的问题,却仍然在丁西林的处理下变的妙趣横生,旨在讽刺不合理的现实,语言机智幽默,结构巧妙而严谨,剧情生动而感人,令人发笑,又耐人琢磨,共同反抗“有产者”对“无产者”的“压迫”。

课后练习:

1.丁西林《压迫》中房东太太不愿租房给男客的原因是()

a.房钱太少b.性格不合c.人口太多d.没有家眷

2.下面是丁西林独幕剧《压迫》中的一段对话:

甲(写完了)谢谢您。(藏好了簿子,又转到乙)您是来这边租房的,是不是?

乙不是!我是来这边住宿的,这房子我老早就租好了。

甲(难住了。没有了办法,又转到丙)您是来这边?……

丙我?我是来这边找人的。

丁(不能再耐了)你到这边找什么人?

丙(很客气的向她点了一点头)我到这边来找我的男人。

丁找你男人?谁是你的男人。

丙我想你么该知道吧?--你既把房子都租了给他。

丁怎么!这位先生是你的男人么?

丙我不知道。你问他好了,看他承认不承认?

戊(也不能再耐了)太太,你看怎么样!我老早就对您说过这位先生一定是有太太的,您不信。

这段对话中乙和丙的关系是()

a.房客与房客的关b.邻居关系c.夫妻关系d.房东与房客的关系

3.丁西林《压迫》中没有出场的人物是()

a.巡警b.老妈 c.房东女儿d.女客

4.丁西林独幕喜剧《压迫》的戏剧冲突在下列人物之间展开()

1.房东与男客之间2.东与女佣之间3.夫妻之间

4.男客与女客之间5.房东与巡警之间

a.123b.124c.134d.234

5.下面的三个选段出自丁西林的独幕喜剧《压迫》。阅读这三段,完成1~4题。

(一)

(房东太太由后门走进,老妈子跟在她的后面。)

〔房东〕 对不住,劳你等了。

〔男客〕 我对你不住,打搅了你。我教你们的老妈子不要去惊动你,她没有听我的话。

〔房东〕 那没有什么。(从一个皮夹子里拿出一张票子)啊,这是你先生留下的定钱,请你收起来。

〔男客〕 啊,对不住,我今天是到这边来住宿的,不是来讨定钱的。

〔房东〕 怎么?昨天我不是对你说明了么,说这房子不能租给你?

〔男客〕 啊,是的,你说的很明白。

〔房东〕 那么今天你还教人把行李送到这儿来是什么意思?

〔男客〕 (高兴得很)因为教我不要来可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我并没有答应你不来,我答应了没有?

〔房东〕 (渐渐地感到不快)你这话我真不大明白,你的意思,好像是说这房子的租不租要由你答应,是不是?

〔男客〕 喔,不是,这房子的租不租,自然是要由你答应。不过,既把房子租给了我,这房子退不退,就得由我答应。你知道,现在房子不是租不租的问题,是退不退的问题。

〔房东〕 (渐渐生起气来)我这房子是几时租给你的?

〔房客〕 你既受了我的定钱,这房子就算租了给我。

〔房东〕 真是碰到鬼!我几时受你的定钱?那是我的女儿,她不懂事。

〔男客〕 不懂事?她又不是一个小孩子。

〔房东〕 喔,现在这些废话都不必讲,我这房子并不是不租,我可要租一个有家眷的人,如果你先生有家眷来同住,我这房子租你,我没有话说。

(二)

〔女客〕 现在怎么样?

〔男客〕 现在?现在我不走!

〔女客〕 她呢?

〔男客〕 她?她去叫巡警。

〔女客〕 叫巡警?叫巡警来干什么?

〔男客〕 叫巡警来撵我!

〔女客〕 真的么!

〔男客〕 为什么要骗你?你如果不相信,等一会儿巡警就要来,你自己看好了。

〔女客〕 这倒是怪有趣的事。不过巡警如果真的要撵你,你怎么样?

〔男客〕 你没有来之前,我不知道怎样,现在我有了主意。

〔女客〕 你预备怎样?

〔男客〕 我把巡警痛打一顿,让他把我带到巡警局去,教房东把房子租给你。这样一来,我们两个人就都有了住宿的地方。

(三)

(巡警走出。老妈子兴高采烈拿了茶壶走出。房东太太承认了失败,看了她的客人一眼,也只好板了面孔走出。)

〔男客〕 (关上门,想起了一个老早就应该问而没有问的问题,忽然转过头来)啊,你姓什么?

〔女客〕 我--啊--我--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对不住,劳你等了( )

(2)渐渐感到不快( )

(3)我把巡警痛打一顿( )

(4)也只好板了面孔走出( )

2.从第(一)选段中写出表现房东太太以东家自居,恃势凌人的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选段中画横线的台词①,表现出男客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二)选段中画横线的台词②,说说男客有了什么主意?这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第(三)选段中男客、女客对话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析丁西林的《压迫》在情节结构上的特点

小郭

第3篇:《心术》(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比较(2课时)

四、教学步骤:

1、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2、写作背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寻找诗之眼--以《月夜》为例打开诗眼鉴赏之门

教学目标:

1、《月夜》的意境、主旨鉴赏

2、以《月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歌的诗眼。

教学重点:辨析、鉴赏诗歌的诗眼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诗眼

一、 引入: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下品);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品)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上品)

二、 教学过程:

(一) 感受诗眼:

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曾于健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致万人空巷。

1、 诗眼的内涵:

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题:“愤”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张玉华 任教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4月16日第四节

课题 将进酒 作者 李白 授课班级 高二(6)班

标 知识

能力 1,通过分析领悟,背诵该诗

2,品悟诗人以狂歌痛饮的方式表达的自信与自豪和深沉愤慨。

3,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法解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

方法 老师引导下,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探究,教师适时给以点拨,通过诵读的方法理解背诵该诗

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 1,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

2,同情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楚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领悟诗人蕴涵在诗歌中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诵读该诗歌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引导法

教材

分析 李白这首诗用了旧题,却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借着酒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蝶恋花(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大量使用偶句的所谓赋体笔法的特点。

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伫倚危楼”、“对酒当歌”的抒情涵义。

教学重难点:

1.春愁的表达方式。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蝶恋花》。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柳永,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鹧鸪天桂花(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鹧鸪天桂花(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