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三首》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10 07:12: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商隐诗三首》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李商隐诗歌的特点,赏析婉转沉挚的情思,典雅精丽的辞藻。

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顾《锦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了解,以带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一、了解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二、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②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大意:

1、词语解释:

(1)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2)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3)听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转蓬,蓬草无根,随风飘转,喻身不由己的处境。

2、概括大意: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三、深入研讨:

1、检查背诵

2、齐读,整体感知

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3、自由读,分析字词

4、艺术手法

(1)多义性,无需坐实其主旨,见仁见智

(2)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

(一)首联

1、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2、首联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二)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比喻。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情感: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三)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四)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比喻。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四、总结: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第十四辑)认为钱说最为可信。

第二课时

贾生

一、背景简介: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赏析《贾生》

1、检查背诵

2、齐读,整体感知

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3、自由读,分析字词

4、艺术手法

(1)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

(2)了解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

二、鉴赏内容: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宜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

--“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在赞扬他求贤若渴。

2、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3、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三、写作特点:

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这叫什么写作手法?

――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一、朗读,熟悉诗歌大意

二、赏析内容和写作手法

1、第一、二句写柳在哪个季节的情态?最能表现其情态的是哪些词语?

――拂、舞、断肠等词语,写出了春日之柳繁华得意。受人瞩目、风光无限的美态。

2、第三、四句用了哪些意象?写出柳在那个季节的什么情态?

――用了斜阳、蝉声来表现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和凄凉、

1、齐读,整体感知

咏柳寄慨之作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艺术手法

(1)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

(2)了解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

(1)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2)虚词运用精妙

三、总结写作手法:

1、对比;

2、暗示手法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全篇无一“柳”字,却句句写柳,句句含情,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李诗的特点:

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

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

咏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

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

第2篇:《李商隐诗三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背诵《无题二首(其一)》

2进一步理解古诗中的虚实问题

3比较同一意象物“柳”,诗人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进而了诗作的本质的是什么。

第一课时(2007年5月30日星期三)

内容鉴赏《无题二首(其一)》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不同角度与虚实”的话题上来。

简要地复习《早雁》,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一步从“虚实”的角度进行鉴赏。

二鉴赏《无题二首(其一)》

(一)声读,特别提示颈联的节奏。

(二)意读,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然后规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联翻译原诗,让学生把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学生自读翻译时,教师巡视,同时提示翻译的“信、达、雅”,最后师生共同评讲写在黑板上的译文。

可以展示教师的译文如下:

昨夜星光闪烁,晚风习习,我们在画楼西畔的桂堂的东边相聚,今天我虽没有彩凤双飞的翅膀,但我们心里却有犀牛之角的灵异,能够感应对方的一切,做到心心相应。相聚的情景来历历在目:隔着座位松钩猜令,在美好的时刻畅饮那赏罚的美酒周身温暖,分组射覆赌酒,觥筹交错中,只觉得灯火更加明亮,而相聚的气氛也愈加浓烈。可叹的却是,听到报晓的鼓声,我就不得不要去应对官差,那骑马奔走的形状就像那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旋的蓬草。

(三)情读,展示练习一答,让学生明确虚实分析的角度:

思考探究一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无题二首(其一)》就是如此。请结合他的《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诗,仔细体会。

答:诗歌中“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而所谓的“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眼见身临为实,联想想象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由此不难理解,虚实其实是相当的概念。就《锦瑟》而言,除了第一联可以说是眼前这景外,其它都可以说是想象的;而《无题》前面两联可是说是实景,后两联是虚景。但是,换过角度,情况又未必如此。“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可以说是联想的,而第二联反而可是说是实景,可以理解成清早梦醒之后,怅然若失,思索做梦的因缘,这便联想去过去听爱人奏瑟的情景。同样《无题》中的颈联为实,女主人公清早起床梳妆时,触景生情,便联想想象了其它几联诗句的情景。如此地不确定,丰富了诗歌的美感。

并讨论如下:

1四联诗按照你分析的角度,指出哪联是实,哪联是虚:

(明确:这里至少可以两个角度来界定--

①是否描写还是议论按此,首联、颈联是实在画面;颔联、尾联是虚的议论抒情

②是眼前的还是联想想象的据此处颔联外是实,其余为虚。因为只有颔联是写“今天”的情景--立足在“画楼”触景生情,联想着“昨夜”的情景。)

2练习一告诉我们,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这所谓“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就是说,具体到一联诗,既可以说是此时此地,又可以说在彼时彼地,既是虚写,又可以说是实写。比如第一联,既可以说回想昨夜的情景为虚写,但又可以说实写今夜重游故地:夜,还是昨天那样的夜,星星,也还是昨晚的星星,像情人闪烁的眼睛,风,也还是昨晚那样习习的风,像情人轻轻的抚摸……根据这样的分析,你能否换一种角度,界定诗句的虚实?

(明确:最后两联,可以把它视为虚景,留在此地可以设想是女主人公,承接这颔联“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通”,把这两联视为女主人公对男主人的想象:你夜里与朋友相聚是何等开心,可是一到天明,应对官差又是多么的狼狈。这也未尝不可。)

3不管诗作的情景如何的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一定。那么这首究竟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从最后一联具体分析。透露情感的是哪个词?“听”一词为什么不能换成“闻”?“转蓬”这个喻体物要突出主体的神秘特点?

(明确:透露情感的词是“嗟”。“听”除了接受到讯息刺激外,还有一个“反应”就是“顺从”这个讯息。“转蓬”指在空中飘转不定的蓬草,它要突出强调主体无可奈何要听命官场差遣,毫无自主性的境地。联系全诗就不难看出诗人,前面写尽与朋友相聚的自由的快乐,正是为写这快乐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的失落惆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2007年5月31日星期四)

内容鉴赏《贾生》《柳》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同一事物因为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的话题上来。

讲述贾谊受到汉文帝特殊的访问,君臣探讨问题亲密程度令后代文人墨客传为佳话,可是在晚唐的李商隐的眼里有会是怎样性质的事呢?

二声读

1读两遍《贾生》

2过渡性讲述,看得出李商隐对这件事看法很“另类”,可正是这样“另类”,他的这首诗才成为我们今天鉴赏的篇目。同样对于同一个意象物,“柳”,我们过去读过贺之章的《咏柳》,下面我们来试着背读一遍。展示--

咏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春天的柳树高高耸立、枝叶碧绿,就像是碧玉装饰打扮起来一样。无数柳条像丝带一样低垂着。不知柳树那细长好看的叶子是谁巧手剪裁的,原来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一样,柳叶是它剪裁出来的啊!

[解释]这首诗通过描述柳树来赞美春风。作者用神奇的想象、新鲜的比喻,把绿柳比作碧玉,把柳条比作丝绦,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树嫩绿轻柔的风采和春风化育万物的功能。读了这首诗,使人清新爽目,对春风、柳树有无比亲切的感觉。

3再朗读《柳》两遍。

三意读,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然后规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联翻译原诗,让学生把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学生自读翻译时,教师巡视,同时提示翻译的“信、达、雅”,最后师生共同评讲写在黑板上的译文。

展示附两首诗的译文--

《贾生》:汉文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放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样无与伦比。可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位与臣子近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民生大事,而是那些虚妄的鬼神之事。

《柳》:(柳)曾经追逐着春风,在乐游春苑的筵宴上拂袖起舞,令人整天陶醉在你那歌舞升平的好时光中。可是你将怎样愿意挨到肃杀的清秋时节,让本已染尽斜阳血色的身躯又沉浸在秋蝉凄凉的悲吟之中呢?

四情读,讨论如下问题:

1诗作把文帝对待贾谊的态度写得怎样?

(明确:诗作把文帝对贾谊态度写得很诚恳,主要通过“前席”这个细节来表现。)

2诗作这样写是否真的要褒扬文帝求贤若渴的精神?为什么?

(明确:不是诗人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写他迫不及待的把贾谊请来,一谈谈到半夜,甚至谈到尽兴时连君臣之礼也顾不了,可是这样交谈亲密热烈的气氛与后面点明的谈话的内容形成一个强烈的讽刺,深刻地嘲讽了文帝所谓的求贤若渴的实质。)

3诗最后一联“可怜”句有讽刺,那么除了讽刺汉文帝外,还有讽刺吗?

(明确:还有讽刺,首先它借古讽今,对晚唐统治者求神拜佛只求自己长生不老,而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恶行径也是一种暗讽;还有对贾谊本身也是一种讽刺,不是说要入朝为官只是想要实现兼济黎民百姓的吗,为什么还会与如此昏君谈得如此投机,也许贾谊当时还情有可原;但是后来的文人墨客们把贾谊与文帝如此投契作为一种佳话流传着,恰恰流露出他们平生要实现兼济苍生的理想保护是假,想得到皇帝恩宠进而获取高位的目的才是真,因此应该说诗作对这些文人墨客的讽刺才是最深刻的。)

4《柳》和《贾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都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5比较《柳》与贺之章《咏柳》写法上的不同,展示课后练习二:

思考探究二李商隐《柳》是写秋日之柳,贺之章《咏柳》则是写春日之柳。试比较二诗写景抒情的特色。

答:首先两首诗,通过柳要抒发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李诗含有身世浮沉之感,而贺诗却充满对自然的神奇的赞美之情,这便决定了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有鲜明的特色。李诗采用了暗示象征的手法,表面写柳实际是写人,是借景抒情;另一点,它还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先写乐景后衬哀情。贺诗写景采用新鲜灵动的比喻,又兼用设问比拟,融情于景,在一幅美丽动人的玉树碧叶的柳色柳姿装点的春景图洋溢着诗人对大自然无限崇拜热爱的感情。

五课堂完成练习三,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解释下列诗句中“可怜”一词含义,并说说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可怜”一词有何不同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是“惹人喜爱的”意思。

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月半不还家。

“可怜”是“令人生恨的”意思。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是“值得人怜悯”的意思,与今义同。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是“令人羡慕的”的意思。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是“令人遗憾的”意思,有嘲讽意味。

第3篇:李商隐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一、作者介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骆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迁居郑州(今属河南)。受知于权臣令狐楚,令狐楚爱其才,署为巡官。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二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令狐楚死后,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王女为妻。当时牛李二党相争激烈,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牛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斥打击。曾入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为掌书记;后入徐州卢弘止幕,为判官;又入东川柳仲郢幕。其间也曾在朝任官,但终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病卒。

李商隐工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艺术上,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压迫》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了解丁西林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二、体会本剧的情节结构,弄清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三、品味本剧幽默的喜剧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一、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及戏剧语言,了解丁西林独幕剧风格;

二、分角色朗读课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以《一只马蜂》

《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后在抗战时期又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家的时候》《妙峰山》等喜剧作品。他的戏剧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

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掘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心术》(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比较(2课时)

四、教学步骤:

1、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2、写作背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寻找诗之眼--以《月夜》为例打开诗眼鉴赏之门

教学目标:

1、《月夜》的意境、主旨鉴赏

2、以《月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歌的诗眼。

教学重点:辨析、鉴赏诗歌的诗眼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诗眼

一、 引入: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下品);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品)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上品)

二、 教学过程:

(一) 感受诗眼:

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曾于健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致万人空巷。

1、 诗眼的内涵:

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题:“愤”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张玉华 任教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4月16日第四节

课题 将进酒 作者 李白 授课班级 高二(6)班

标 知识

能力 1,通过分析领悟,背诵该诗

2,品悟诗人以狂歌痛饮的方式表达的自信与自豪和深沉愤慨。

3,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法解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

方法 老师引导下,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探究,教师适时给以点拨,通过诵读的方法理解背诵该诗

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 1,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

2,同情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楚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领悟诗人蕴涵在诗歌中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诵读该诗歌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引导法

教材

分析 李白这首诗用了旧题,却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借着酒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蝶恋花(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大量使用偶句的所谓赋体笔法的特点。

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伫倚危楼”、“对酒当歌”的抒情涵义。

教学重难点:

1.春愁的表达方式。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蝶恋花》。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柳永,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李商隐诗三首》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商隐诗三首》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