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气候说课稿
《中国气候》说课稿
坪地民族中学
王立富
21号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冬夏气温状况、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气候复杂多样且季风显著三部分,南北方气温差异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是重点内容,季风形成和影响是难点。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把握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在认识我国有利的气候资源条件时,也认识我国常见的几种气象灾害。
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指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温度位置和海陆热力差造成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一:出示一、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得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例题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
。师生活动:
(1)找出1月份气温分布图上0℃等温线经过处。
(2)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温差相差多少度?为什么?
(3)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哪里?为什么?(4)黑龙江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根据这种气温分布规律是如何划分温度带的?(6)气温分布对农作物熟制的影响是什么?
2.问题二:我国降水地区分布图和降水季节变化图,分析得出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2: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 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师生活动:
(1)分别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2)找出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3)我国降水集中在那几个月?
(4)我国是如何来确定干湿地区的?是如何分布的?
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南部、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地区:东北平源、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以森林、草原、旱地为主
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大部。
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洲农业高山牧业。3.问题三: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2)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是什么?(3)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有哪几种?
4.问题四:出示冬夏季风分布图,读图得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及影响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4: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_____洋的_____季风,也有来自______洋的_____季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1)我国冬季为什么吹偏北风?夏季为什么吹偏南风?(2)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3)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什么是季风区,什么是非季风区?哪个区域降水多?
四、教学总结
五、教学反思
第2篇:中国气候说课稿
中国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章的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目标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学习气候的地区差异,以学生活动为主,既复习旧知又引入新内容。巩固学生对气温曲线图和对降水柱状图的识读,并将二者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气候特点。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应充分应用课本提供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影响因素等。先学后教,注重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这部分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教学。首先,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纬度位置,二者一个在分析气温和降水部分市都涉及到,应该是学生已有知识,较易理解;对同一纬度来说,最不同的是海陆位置,关于这一点,在前两节也分析得较充分,所以一教师提示,学生活动为主,共同归纳总结出表格。但是,对全球的降水来说有重大影响。在陆地局部和海洋局部地区,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关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已经学过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
但对地形雨的成因分布不了解,所以设计动画演示山地迎风坡降雨,背风坡干燥的过程,而随着高度降温是高山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总之,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对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有很大帮助。
对于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想起,气候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很明显,本节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并且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获取新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1、气候的地区差异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地势。
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0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2.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第3篇:中国气候说课稿模板
中国气候说课稿模板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着,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
第4篇: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冬夏气温状况,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气候复杂多样且季风气候显著三个部分。南北气温差异和降水量的时间变化是重点内容,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难点,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把握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原因是海陆位置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三.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很抽象,加之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学习这一问题时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原则,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降低了难度,达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
第5篇: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章的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
第6篇:中国气候的说课稿
中国气候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