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安史之乱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8 07:13: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想象作文:安史之乱

想象作文:安史之乱

我轻轻走到他的面前,好似恍惚之间一切都变得虚无起来。我浅笑着看着他,他也看着我,平时沉静如水,波澜不惊的黑色眸子在我的注视下竟变得慌乱不堪。我知道他在担心什么,可已经无所谓了,起码对我来说。舞曲轻轻响起,我真的不记得为他舞了多少次,可只有这次他眼中尽是复杂。风吹动了我的衣袦,我想起了好多,寿王妃时的初遇,玉女真道人时的再识,再到现在,我轻轻不着痕迹的留下了泪水。这是他改过的曲子,他曾说过看不足,看不厌。可现在为什么只用那种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我?他眼中的迷茫不舍,无奈,恐慌是多么让人心痛。曲终,舞毕。头上的金钗仍意犹未尽的响着,响着。我面对着他,笑了。既然选择了那么让他心痛与恐慌,那么让我来代替你吧!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静止在了我的眼前。

我认真的看着他欲言又止的面容,昔日的骄傲,高扬的头,竟如一个失败者一样可怜兮兮的垂了下来。面容中的疲劳是无可掩饰的。那青丝中竟也掺入了丝丝白发,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竟无法再相重叠。我收回了目光,转身离去。

我眼光毫无停顿的`看着我的宫殿,这里被他装饰得极尽华贵,可这根本留不住我的目光。突然定格住了,是壁上的那把雕花剑。我并不急着去取,要先准备一下。我将头上的饰品都悉数卸下,黑色的发丝如水银般泻下。看了一眼窗外,他没来,我并不急着去取,小小的把玩着细盒和金钗,听着他们相撞击的声音,滑了下来,泪。他终于来了,我抽出了那把雕花剑,阳光打在上面带着一丝支离的寒意。为玩味一笑,没想到我这等红颜竟可与山河一样令君王难弃。结局,她还满意吗?

“吱呀!“门开了,当李隆基走进门时,鲜红的血从杨玉环颈中涌出,如一朵朵娇艳的玫瑰印在洁白的羽衣上。李隆基眼帘垂下,带起了片片晶莹……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远远的似乎有人在低吟。

第2篇: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基本信息

 名称

安史之乱

 地点

中国北方

 主要指挥官

郭子仪、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

 时间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 参战方

唐朝、大燕

 结果 唐朝获胜

 参战方兵力

唐朝60万

基本信息:

名称:安史之乱 地点:中国北方

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参战方:唐朝、大燕

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参战方兵力:唐朝60万(安史之乱中期)伤亡情况:大燕30万(安史之乱中期)

唐方主要指挥官: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 燕方主要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 开始时间: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年)结束时间:763年2月17日(广德元年)

基本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壮大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东、西突厥、高句丽等,使初唐时期建立一个很辽阔的边境。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当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事战略相对来说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中期,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8.39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玄宗怠政

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成就杨贵妃的祸水之名,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为人阴险,有“口蜜腹剑”之称,任内凭著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六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以致言路壅蔽、谄媚当道、忠贞去国、贪饕升天、社鼠残害、民不堪命。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河北胡化

唐太宗至唐高宗、武则天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北部一带,河北北部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唐室为了便于统治,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安禄山起兵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8.4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当时全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太守、县令或逃或降。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安禄山反讯,犹豫后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准备防守;命皇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与玄宗退位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进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遇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邑。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降,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唐玄宗听信监军宦官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朝廷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唐室本可利用险要地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但唐玄宗与杨国忠急于平乱,迫哥舒翰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北23里)。途中士兵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兵请求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已经被士兵乱刀砍死,玄宗本欲赦免杨贵妃,但士兵继续喧哗,高力士苦劝之下,于是玄宗赐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恒州(今日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史思明夺权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邑败逃退据邺(今河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其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唐廷对史思明存有猜疑,欲策划消灭之,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邺城之战)。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战乱结束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于林中自缢,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廷基于迅速结束战争的考量,任命安史余部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昭义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事件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节度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方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如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范阳,皆领节度使之职,即河朔三镇。当时方镇表面上臣服于唐室,但事实上却割据一方,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当中以河朔三镇为甚[7]。此一割据状态可谓一直维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国。唐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带兵进入京师长安,控制唐室。其后当朱温废唐哀宗,建立后梁,自立为帝,全国各地随即各自独立。

安史之乱之影响也包括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秦汉、隋唐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李庾《东都赋》描写安史叛军“杀人如刈,焚庐若薙”;洛阳“世治则都,世乱则墟;时清则优偃,政弊则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西安或者洛邑。

财经上,华北经济因此而残破,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的战乱主要蹂躏黄河中下游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产大受破坏;相反,安禄山军队虽也曾想攻打江南,扩张势力范围,但唐室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借兵,回纥自持凭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的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中,安指安禄山.史指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二人先后发动叛乱.搅得中原大地民生凋敝.安史之乱起于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于763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前后近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过程: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宝年间,已经失去了开元年间的进取心,朝政腐败,任用奸臣,如李林辅,杨国忠等人.结果导致军阀拥兵自重.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乘中原地区兵力空虚,发动了叛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随着长安的失守,玄宗逃亡蜀中,急忙让位于太子,于是呼唐肃宗即位,继续指挥唐军平定叛乱的战争, 由于安禄山的叛乱不得人心,且自身好享乐,没两年,他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毕竟不如其父,即位之后,屡战不胜.败退邺城.不料被其部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继承了叛军的军队,继续发动叛乱.可是他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错误,不喜长子,喜幼子.结果他和安一样,被儿子所杀,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任大燕皇帝,由于史朝义杀父不被其他叛军拥戴,结果叛军内部纷争,屡被唐军所败.,直到763年,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基本经过.

第3篇:安史之乱作文800字

安史之乱作文800字

我轻轻走到他的面前,好似恍惚之间一切都变得虚无起来。我浅笑着看着他,他也看着我,平时沉静如水,波澜不惊的黑色眸子在我的注视下竟变得慌乱不堪。我知道他在担心什么,可已经无所谓了,起码对我来说。舞曲轻轻响起,我真的不记得为他舞了多少次,可只有这次他眼中尽是复杂。风吹动了我的衣袦,我想起了好多,寿王妃时的初遇,玉女真道人时的再识,再到现在,我轻轻不着痕迹的留下了泪水。这是他改过的曲子,他曾说过看不足,看不厌。可现在为什么只用那种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我?他眼中的迷茫不舍,无奈,恐慌是多么让人心痛。曲终,舞毕。头上的金钗仍意犹未尽的'响着,响着。我面对着他,笑了。既然选择了那么让他心痛与恐慌,那么让我来代替你吧!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静止在了我的眼前。

我认真的看着他欲言又止的面容,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安史之乱》改写作文

《安史之乱》改写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史之乱》改写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为了平定它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后来就延伸到了抓壮丁的地步

那时杜甫被任命为华州司空参军,正从洛阳赶往华州。一天,他路过石壕村,天色已晚,便在一户人家住下。一个宁静的夜晚就这样开始了

突然,一阵粗暴猛烈的砸门声将正在睡梦中的'杜甫惊醒,恍惚中好像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慌忙逾墙而去,人虽老,但身手却也敏捷,但这是为什么呢?

门里的人听着!再不给俺们出来,俺可就砸门了!

来啦,来啦。官爷,我来了。这是位妇人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安史之乱始末

安史之乱始末

安史之乱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历时七年又两个月。

1、安禄山起兵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朝内部空虚腐败,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仅用了35天时间,至十二月十三日便攻占了东都洛阳,控制了河北大部分、河南部分郡县。

十一月十四日,唐玄宗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2、兵临长安

十一月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安史之乱背景

安史之乱背景简介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藩镇崛起

主词条:节度使、藩镇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

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安史之乱简析

安史之乱探秘

对于安史之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安是指安禄山父子,史是指史思明父子,而安禄山就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情绪、史思明及其子史朝义则使得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下面我主要就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朝自开朝以来,除了武则天代李治行使皇帝之权外皆为太平盛世,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即使是武则天在稳定超纲后也开创了“贞观遗风”,而李隆基在位前三十年亦有“开元之治”的美名,在此期间唐朝国力大增,并在开元中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盛世。

也许是人老了都会有点享乐的思想吧,在玄宗后期,玄宗做出了一些列昏庸的决策。比如重用高力士,违反了太宗定下的宦官官不过三品的规定;还有就是先后放权李林甫、杨国忠,使得其独揽朝政,超纲混乱,杜绝言路,排斥忠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爆发原因,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经济矛盾、阶级矛盾这两点。经济矛盾。在开元时期,虽然国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也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百姓没有土地变成流民。而唐玄宗只图享受,不顾百姓的安危,促使内部经济矛盾不断加深。

阶级矛盾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在后期,将朝政由奸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控。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经常争权夺利,而且,西北节度使哥舒翰和安禄山之间关系也十分紧张。在唐玄宗后期,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改写“安史之乱”1200字

改写“安史之乱”1200字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为了平定它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后来就延伸到了抓壮丁的地步

那时杜甫被任命为华州司空参军,正从洛阳赶往华州。一天,他路过石壕村,天色已晚,便在一户人家住下。一个宁静的夜晚就这样开始了

突然,一阵粗暴猛烈的砸门声将正在睡梦中的杜甫惊醒,恍惚中好像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慌忙逾墙而去,人虽老,但身手却也敏捷,但这是为什么呢?

门里的人听着!再不给俺们出来,俺可就砸门了!

来啦,来啦。官爷,我来了。这是位妇人嘶哑的.声音,门闩已经快拉开了,可砸门声依旧不断,门几乎要将这位弱不经风的老人振倒。

啊,官爷,请问您找我们有何贵干?

去你*的!老子上门你说有什么事儿,少罗嗦,识相就把你家男人交出来,否则,休怪你爷爷无情!夜虽深了,但也可以清楚看到这个恶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想象作文:安史之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想象作文:安史之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