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弹性预设 精彩生成 教案教学设计
师: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把铁牛都捞了上来。你对他捞铁牛的办法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有疑问:两只大木船上的沙土那么多,把它们铲到河中不会把铁牛淤得更深吗?
生:不会。因为怀丙已经提前让水手潜水摸好了铁牛的位置。
生:大木船不必停在铁牛的正上方,可以斜着拉的。
生:老师,刚才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八只大铁牛,要16只大木船的沙土,把它们都铲到河中,那不是把河道给淤了吗?
生:是啊,要运送这么多的沙土到船上,再把它们铲到河里,这要费多少人力呀?
师:这些确实是问题,老师也没想过,现在咱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好吗?
(生自己探究,教室很静,好长时间没人应答)
师:现在我们关键是要想办法怎样少用泥沙也能把铁牛捞上来。好吧,把你们刚才想到的在小组中说一说,互相启发,或许你们就会有好的办法了。
(学生讨论)
生:我们组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可以再准备同样的两只大木船,捞第一只铁牛的时候把泥沙铲到另外两只大木船里,捞第二只的时候再铲到这边来。这样只搬运一次泥沙到船上,只往河里铲一次泥沙就可以了。
生:我还可以补充。最后可能不往河里铲泥沙,再把泥沙拉出去,这样就不会淤河道了。
师:你们真了不起!在这一点上我不如你们,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是我的老师。老师为你们自豪!
生:老师,我们是不是很聪明呀?
师:当然了!你们能想出的办法比怀丙还要好,老师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比怀丙还要有作为的!
(学生情绪高涨)
点评:
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案例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以一个“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促进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彼此之间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
第2篇:美丽的预设 精彩的生成
美丽的预设 精彩的生成
阜宁县郭墅中心小学 嵇建明
“生成离不开预设,做足预设,才会生成精彩。本次活动主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期“对话”,锁定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和非预设性生成等问题展开多元讨论,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直奔主题】嵇建明: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王仁红: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张斌: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完成的。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关系解析】嵇建明: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季海良: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在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沈于永: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精雕细琢】嵇建明:实现预设生成的动态平衡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教师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重视学习的效率的同时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那么教师如何把握两者的平衡度呢? 詹训超: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 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课堂上能不能生成,生成什么样,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最大挑战是它的不可预知性。”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当学生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的时候,我们教师必须对“预设”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通过即时有效的“非预设性”提问,把课堂中动态的各类“资源”进行引导、解构、点拨和重建,把灵动的教学智慧融入我们的课堂,实现对文本的领悟、优化和拓展,学生才能回报我们超越“预设”的“精彩”!
沈于永: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信息与知识来源日渐丰富,他们对文本提出的道德和理论要求会与现有道德发展水平和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进而“发难”质疑教师。我们不要逃避学生的回答与问题,应该及时把握思想冲突的变化由来和过程,通过“非预设性”提问将学生的思想冲突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理性的看待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进而转化成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服务的生产性资源,改变被动尴尬的处境。
【实质甄别】嵇建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这项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预设就成了基本要求。预设与备课有什么区别?教师在课前应该预设些什么呢? 王仁红: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预设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预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学生状态、教师心理状态的预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教案为中心。沈于永:我赞同王仁红老师的观点。过去,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师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而实施新课程,预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二次开发、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因而,教师在预设时,只需预设各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詹训超:我说一下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预设问题。教师要判断所学内容这个“部分”对教材这个“整体”的价值。然后是研究教材。教材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不是。难点不是重点的要“点到为止”,难点是重点的要“刨根问底”。重点、难点确定之后,才可以据以设计问题,决定答案,这都是预设的内容。【节点把握】嵇建明:课堂教学有一些生成的节点。把握这些节点,生成可能更精彩。如何把握这些生成点呢? 季海良:教师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深入思考并切实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课堂教学的生成,往往是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中生成,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在情境显现和生活实践中生成,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合作探究和拓展活动中生成,在学习反思创造思维中生成。
刘春霞:具体说,我认为生成主要在三点。第一,质疑点。学生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第二,失误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思维误区或认识上的偏差。第三,燃烧点。师生在某一情境中实现了情感的共鸣、沟通、升华。
沈于永:我补充一点,当学生的表情出现细微变化时,很可能他内心正涌动着不同或新奇的想法。教师应当巧妙地挖掘出来,哪怕学生说出来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求异”、“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小心呵护。正是学生这种可贵的“求异”,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高端探索】嵇建明:很多时候学生不满足学习目标而自主探究,达到了非预设性生成的效果,是否可以说这是预设性生成的最高境界? 詹训超: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师还是在扮演着“如来佛”的角色,学生们还是“孙猴子”,怎么跳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充其量是教师在“导”。学生在“演”。非预设性生成,则是真正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不仅是在问题的解答上有生成,而且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王仁红:非预设性生成能够为我所用,达成目标,能够进一步产生更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最高境界。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非预设性生成,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要捕捉非预设性生成必须要注意倾听,随机应变,顺应学情;借机施教,深化生成。
【百川归海】嵇建明: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审视各种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设计,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从而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的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第3篇:预设基于成长生成演绎精彩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深海”为你整理了“预设基于成长生成演绎精彩”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预设基于成长生成演绎精彩
作者/沈苏华
以往的传统教学过于关注预设,总希望将教学预案设计得天衣无缝,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在一成不变的模式下机械性地进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预设留有余地,通过预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启迪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预设激发求知欲望,生成引发认知冲突
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有趣、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预设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的同时明白“为什么”,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生成课堂精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第4篇:预设生成 演绎精彩 浅谈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设计
预设生成 演绎精彩
——浅谈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设计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他发现墨鱼的价格最高,便决定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却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又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整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在读完寓言哑然失笑的同时,我不禁陷入了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不正如捕鱼的过程?如果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如果我们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
第5篇: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读后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好吗?怎样 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近段时间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读了《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一书,感触颇深,收益匪浅。书中概括的写了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 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对学生“统死”,基本上是按照固定的路线实施“硬操作”,结果和许多“美 丽的图景”失之交臂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旧的 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但冷静分析这些现象,有较多的课堂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非常之好,有问,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实质
第6篇: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
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
在一年级《减法初步认识》的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组互动的情景练习。创设的情景是:卡通蓝猫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苹果,请各组长分给组里每位小朋友。其中教师在礼物中设置分配障碍:个别组分的苹果个数不够,还差若干个。
互动的练习要求:每组四人商量后,把相差几个苹果的个数用算式表示,如果正确,老师就把相差的个数补给这个组。
练习反馈的形式:每组学生汇报本组计算的方法,全班学生判断。
练习设计的意图:拓展性练习运用分配活动的形式引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使学生掌握这类难度较大的知识,并且直观地帮助学生构建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模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片断:
1、师:蓝猫说你们真棒!它想送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下面请每个组的组长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