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个苹果记叙文
一个苹果记叙文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特别是应用极广的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等,来表达一定的中心的一种文体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苹果记叙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苹果记叙文1
“咔嚓,咔嚓……”姥姥坐在沙发上,慢条斯理的啃着一个红苹果,一边津津有味的啃着苹果,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新闻。
忽然,姥姥愣住了,睁大了双眼盯着电视,一个温柔的声音传入姥姥的耳朵:“苹果千万不要带皮吃!残留在苹果表皮上的农药等有毒物质,如果洗不干净,会有致癌的危险,所以不要带皮吃。”吓得姥姥赶紧把刚吃进嘴的苹果吐了出来,把苹果放到桌子上。
回到屋里后,姥姥躺在床上休息,随手拿起了一张报纸,只见上面写道:苹果一定要带皮吃!可以抗氧化美白淡斑,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对老人大有好处。看到这些,姥姥一下子放心了,拿起她最爱吃的苹果继续吃起来。
姥姥又打开了收音机,里面正在播报着“千万不要吃苹果皮……”
姥姥赶紧又把苹果放到了桌子上。
姥姥被一大堆报纸,收音机和电视里的声音包围,各种最具有“权威”与“科学”的啃苹果的理念冲入姥姥的脑海之中,搅得姥姥坐卧不安。“苹果皮到底能不能吃”成了难题,让姥姥茫然了,那个苹果在桌子上漫无目的的转圈圈,姥姥也纠结着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一个苹果记叙文2
叮上课了,同学们纷纷走进教室,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可惟一不同的是,讲台上多了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正当同学们悄悄议论的时候,语文老师走了进来,看到讲台上有个苹果,思考片刻,一本正经地对我们说:今天正好是作文课,同学们就以这个苹果为题,发挥一下个人想像力,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吧!啊?开什么玩笑?一个苹果,有什么好写的!同桌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新概念作文吧?老师会意地点了点头。同学们使劲瞪着苹果,绞尽脑汁,使本来很沉寂的作文课堂,变的沸腾起来。
几何课上,善于逻辑推理的'几何老师向我们传授破案要领:你们看,这个苹果上有个小小的口红印,说明是个女子留下的。然后又煞有介事的按了按果皮说:这个苹果的皮已经变软,说明放置的时间较长了。同学们听了,都使劲地点了点头,对几何老师的推理敬佩不已。物理老师则是对这个苹果极为赞赏。早在17世纪,正是一个苹果,引导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从此,物理学才进入了崭新的一页物理老师一番话后,使一些同学对这个苹果充满了敬佩,但也使个别的人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因为正是它的同类致使物理书中的内容变得那么深奥一时间,这个苹果竟被传的沸沸扬扬,别的班的有些同学竟也都来看这个苹果,苹果成了全年级的焦点。生物老师显然也听说了各种老师的见解,自己当然也当仁不让,不甘示弱,向我们侃侃而谈:被咬去的这一部分是果皮,属苹果的保护组织,而里面的呢?则是果肉了。
看!这周围被咬部分已经发黄,说明其已经死亡。由于长时间在空气中暴露,苹果已经被细菌侵蚀,过不了多久便会腐烂,发出异味。所以,我建议把它‘处理’掉。到了下午,讲台上的苹果已经不见了,我想:大概是做值日的同学响应生物老师的号召把它给处理了。但它却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乐趣,真可谓算个功臣。
第2篇:一个苹果
《一个苹果》读后感
苹果是一种很普通的水果,大家每天都可以吃到或看到,对于同学们来说,吃苹果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你知道吗?在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场上,八位志愿军战士同吃一个苹果最后却剩下了大半个,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吧。
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一个火线运输员捡到了一个苹果,舍不得吃,把它让给了其他的战友,可战友们传来传去,谁都舍不得吃,最后还剩下大半个苹果。
读完这个故事,我真切地体会到人民军队战友间的深厚友谊,从火线运输员说出的谎话中,我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个谎言就是为了把苹果让给战友,可见运输员一心为他人的品质多么高尚啊!由下文“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显然,一路上他是爬过来的。”我们可以得知,在战区的苹果是多么来之不易,他却毫不犹豫地给了别人,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捡到了一个苹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战友,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深厚友情多么令人感动啊!
在文章中,小兰说了一句话”“连长,你几天没喝水了,你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这简单的一句话,不仅饱含着小蓝的体贴和舍己为人,更衬托出连长此时的干渴。而小蓝也需要补充水分和营养啊!但他发现只有一个苹果后,没有一人独享,而是让给了战友这又是何等高尚的品德!
看到这些志愿军战士,我不由得到了汶川大地震的那些战士们,国难当头之际,他们舍弃自己的利益,为了灾区人民家园的重建,相互关爱,团结一心,一次又一次避开余震可能带来的危险,尽最大努力救出了压在废墟下的灾区人民,他们不就是八位志愿军战士身影的再现吗?
让我们铭记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共和国的骄傲,人民心中的英雄。
爱的力量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今天,我满怀深情地读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父母对他小时侯写的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一事。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因为她知道巴迪还是个孩子,他需要鼓励。而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因为他认为只有严厉才能教育孩子写好作品。由于这两种爱一直陪伴着巴迪,让他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生活中,我也同样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三年级期中考试的成绩的时候,我语文考了95分。我连问了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只有一个同学超过了我一分。我很遗憾,为什么我没有超过她呢?可我还是很激动,毕竟我考得已经算是很好了。数学考了96分,是在做最后一道应用题时粗心,算式列对了,却把得数算错了,一下丢了4分。不过我相信父母会原谅我的。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把分数给妈妈看,妈妈看了后,满脸喜悦,高兴地说:“考得很好,棒极了!不过就是数学有点粗心,下次注意,细心一点就是了!”然后给我一个深深的拥抱。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太好了!我知道爸爸7点回家,当6:50的时候,我心里热血沸腾,心想:爸爸语文比妈妈学得好,他一定会表扬我的。爸爸回来以后,我紧张地将试卷递给了他。“语文考得还不错,可数学为什么才考96分?像这种简单的题应该拿满分的,否则在我眼里就算没及格!你看看你,已经因为粗心丢过多少分了,还不长记性!去,把这道题改完后,再做50道计算题!”爸爸火冒三丈,皱着眉头凶狠地说。我的泪水“啪啪”地滴了下来,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这么严厉,干么跟我过不去,我不就是算错了一个得数吗,至于这样吗?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平时,我对爸爸比较惧怕,他的话,我视为“圣旨”。
不错,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觉得不管是慈母还是严父,都是一样的爱我们,只不过有的爱,让你觉得像蜜一样甜,而有的爱,让你觉得像咖啡一样苦,只有你细细品味后,才会发现。1
”
读后感怎么写
什么是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第3篇:一个苹果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扶风小学
梁宁娟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通过对人物动作、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体现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描写苹果传递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的感人情节,充分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设计理念:
设计朴实、扎实的课堂,教真实,真正的语文课;引领学生成为阅读的主导者,感受阅读的魅力;用师者的激情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悟阅读带来的快乐;从学习文本中获取写作方法,更加热爱阅读;透视人物品格,提升道德修养。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够
第4篇:一个苹果
一、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记叙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夜晚,朝鲜战场的火线防炮洞里,八名志愿军战士在极端于渴的情况下,互相推让一个苹果的感人事迹,歌颂了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文章的脉络清晰,全文以“一个苹果”为线索展开情节。开头交代了一个苹果的来历,再写战士门传让苹果的情景,接着写战士们分吃苹果的情景,最后写防炮洞里每个人被感动的情景。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的阶级情谊,懂得处处为别人着想,发扬共产“主义互助互爱的精神。
2、能清楚明白地写出段落大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教学准备:
了解课文故事抗美援朝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读题置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1)这是一个怎样的苹果
第5篇:一个苹果
一个苹果
一个苹果1
今天上课,老师问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并给我们全班举了两个例子:你是愿意当一个红红的大苹果,还是原油当一个垃圾堆里的烂苹果。我认为我是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这要从三个方面说起。
我爱看书,每次不管到哪里都会带几本书看,有时是漫画,有时是故事书,有时是关于科学的书,有时是童话书。比如我星期二的时候,我在书柜里拿了几本书放在床头,自己坐在床沿上看书,一直从下午四点四十六分看到了七十二十分。这个时候我已经看完了好几本,准备看完这一本书就重新看。这时,妈妈回来了,他走到门前敲了敲门,说:“贝贝,快来帮我开一下门。”我不忍心放下手里的书,便说:“你自己开门,我有事要“完成”。”妈妈很生气,因为她以为我在玩电脑,就愤怒的推开了门,可她一看见我不是在玩电脑而是在看书的时候,脸色就由阴转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