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让学生读中体会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特点,以死相拼,逼使秦王击缶,并叫人记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品质。
⑶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赵国占了上风,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廉颇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保护赵王,到那时危险的是秦王,所以,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相之间的什么问题?教师板书不和,从哪里看出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矛盾中,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这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用投影出示句子:
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颇吗?说说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顾全大局
⑵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是什么句式?果因句可以用哪个关联词语?在原句上加之所以,再读句子,然后用之所以就因为口头造句。
a。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
b。说说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课文哪个地方证明了相如的话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的作用。)这句话说明蔺相如怎样?(蔺相如充分肯定廉颇作用。板书:英勇善战)
⑶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认识到为了国家利益,必须和好)。
4、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什么廉颇开始是很不服气,现在觉得自己不应该?所以就亲自到蔺相如门上去?负荆请罪,负是什么意思?请呢?整个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负荆请罪?想想廉颇负荆请罪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后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5、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从中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知错就改,也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
6、演一演:负荆请罪的小品。
7、小结: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第2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联系上下文,结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廉颇很不服气,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二、完璧归赵
1、读“第一次说”
蔺相如第一次说的话读出来。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
师:这段话涉及到一件宝贝——和氏璧,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件宝贝的特点?
生:无价之宝、价值连城„„
师: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大家想想,广州市才一座城市啊,现在七国混战,攻城夺地的,十五座城池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不错啊。[师要扮演赵王]现在,我就是赵王了,我觉得那就换吧!在座的诸位大臣认1 为这个主意好不好?
生:不好.师:为什么不好啊,拿一块玉换十五座城池,不亏啊。生:(说明骗玉的道理)师:哦,这位大臣言之有理,镇国之宝被骗走了,我赵王的面子何存,赵国的国威何在,赵国的子民将被天下人取笑啊。爱卿所言极是,这璧不能换。那孤王即刻拟旨,告诉秦王咱们不换,这样做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生:(说明秦王借此攻打,而赵国打不过的理由,借此引出第一段)
师:爱卿真是考虑周全啊,看当下的国际形势,我们和秦王打仗,无异于以卵击石,弄不好会亡国的呀。真是愁煞我也。
师:诸位爱卿,现在我们赵国形势危急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务之急,谁敢担此重任? 这可是掉脑袋的差事啊。
生:蔺相如
师:好,你现在就是蔺相如,你对赵国的君臣许诺„„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进行点评,引导)引读梳理句式: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我就„„;如果„„我一定„„。谁来再试一试?
生读
师:(进行点评,此环节根据具体情节而定次数,英勇无畏的气势,气壮山河的胆量。)
师:现在我们士气高涨,你们都是蔺相如,我们一起来许诺——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我看到了你们无畏的勇气,决心和自信,相信你们能够成功。
2、第二次说
师:蔺相如把和氏璧呈给了秦王,他对秦王说的第一句话是——
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不是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吗?蔺相如怎么说有小毛病呢?这不是矛盾吗?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蔺相如说谎,一种是和氏璧名不符实,你们认为是那种原因?
生:蔺相如撒谎。师:原来如此啊,蔺相如原来是个撒谎的人,做人要诚实,撒谎可不好,你们怎么理解这件事情啊?
生(秦王绝口不提换城)
师:原来是有背景的呀。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秦王难道不喜欢和氏璧吗?有何依据?
生:(秦王双手捧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师:秦王是怎样称赞和氏璧的? 生:真是个宝贝啊!„„
师:哦,见过无数奇珍异宝的秦王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可见和氏璧果然非同凡响。这时,你们猜一猜秦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不能交换城池„„
师:你现在就是秦王,这是和氏璧,你来表演一下。生表演秦王(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继续)
师:(扮成蔺相如)呀,不好,这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情,大事不妙啊,我得把和氏璧拿回来。
(教师进入角色,进行即兴表演)
【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要和氏璧,秦王不给。蔺相如想抢和氏璧,秦王的人直接把他当刺客给杀了。】
师:此时此刻,万分危急啊,既然直接要不行,我又是人家砧板上的肉,只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蔺相如上前一步说„„ 【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用计复得和氏璧】 师:现在看看,就这么一句话,秦王就乖乖地把璧给了他,可见蔺相如说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啊!哈哈,和氏璧回到蔺相如的手里了。只见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
生:(捧壁,后退„„)
师:手拿和氏璧,说话有底气。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
生: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此时此刻,蔺相如大义凛然,豪气冲天。拿着书可读出不这种气势来。给你们半分钟,试着做一个不畏秦王强暴的蔺相如。
师:(过渡)谁是那个不畏强暴的蔺相如?谁是那个随机应变的蔺相如?谁是那个智勇双全的蔺相如?
生:指名读(师进行点评,继续找其他学生读。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生厉色荏„„)
师:面对强权,我们临危不惧,读!生齐读
师:好,谁来做秦王,谁来做蔺相如?把这一段演一演。(学生进行表演,从秦王称赞和氏璧开始)师:好一个贪得无厌,奸诈狡猾的秦王啊,千算万算你没有想到会遇到蔺相如这样的对手吧。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生续)
师:最后蔺相如最终不负众望,完璧归赵——(生续)。完是什么意思?
生:完好无损„„
师:很好,玉,完好无损,还有什么完好无损的带回赵国?
生:蔺相如
(追问道赵国的尊严)
师:为蔺相如鼓掌,为赵国鼓掌,一个弱小的国家,没有兵戎相见,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生灵涂炭,没有尸横遍野,没有血流成河。不仅完璧归赵,还很好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师扮演赵王)众爱卿说说依据蔺相如的功劳和才能,该封什么官?
生:(谈一下蔺相如的作用)
师:是啊,蔺相如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担任于群臣无策之际,出色的完成了完璧归赵的重任,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必须升官。
三、渑池之会
师: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我们该怎样学习6 啊?
生:紧抓蔺相如的话。
师:你们读一读,看谁能做蔺相如。(半分钟后)师:“谁是蔺相如?”
师:这一次可是生死攸关啊,你来读。生读:“请您为赵王击缶” 师:秦王不肯击
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跟您拼了!”
师:不就是休闲娱乐,有必要拼了命地让秦王击缶啊?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背景啊。
生介绍11-12自然段。
师:大家想想,前面完璧归赵的事件秦王吃了亏,那秦王可咽不下这口气啊,这次约见赵王渑池之会,一定心怀叵测,注定是一场鸿门宴啊。他是怎样做的?
生:人家让赵王鼓瑟,还记录下来了。
师:挺好的啊,一国之君还懂乐器,全才呀,蔺相如为什么气得要以死相拼呢?
生:(答君臣方面,弹琴人地位低微,侮辱赵王)师:国有大小,但是国君地位平等,当赵王一鼓瑟,那赵王就成了秦王的奴仆了。师:奸诈狡猾,所以,一击缶,人格没了,国格没了。该怎么办呢?
师:这秦王,阴险,狡诈。国家威严又受到损害,蔺相如挺身而出,谁来?
生:“蔺相如„„拼了”
(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是否体现那种大无畏,那种勇猛,气势。)
师:此时,蔺相如怒发冲冠,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准备以性命相拼。手里没有宝剑,但是有缶啊,乐器变成兵器了。他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赵王不击,他拿着缶上前一步,又说:请您击缶。再不击,瓦罐就打上去了。秦王只好击缶了。
师:同学们,蔺相如厉害吧,对于渑池上的表现,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同样惊心动魄。你如果是赵国子民,想对蔺相如说什么?(勇敢,机智,灵活)
师:必须升官,升什么官了? 生:上卿
师:诸位大臣,你们服不服?(根据生回答,进行下一个故事的教学。)
四、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你们来看一下,这里发生变化了。本来8 老廉颇位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威震朝野,号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现在,蔺相如后来居上了。老廉颇不服气啊,来自由读老廉颇的话。
生:“我廉颇„„下不了台。”
师:你对老廉颇的话有什么感觉?你赞同他的话吗? 生:(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怎样做?(生讲蔺相如做法)
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生读文
师:哎,可真是窝囊啊,连下人都看不顺眼了。他们闹情绪,嘟囔着咱们家蔺大人可是上卿啊,见了廉颇将军怎么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心里课真憋屈!哪一个做蔺相如来讲讲其中的道理?
生: “秦王„„赵国呀!”
师:同学们,蔺相如有没有说廉颇的坏话? 生:没有
师:他只是说:秦王不敢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武有(),文有()——(生续)
师:这就是蔺相如,他的心胸里装着的不是个人,是9(国家)。
师:蔺相如此言真可谓碧血丹心,倾出肺腑。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假如,你是赵国大臣,想做个和事老,你会怎样把蔺相如的想法转达给老廉颇呢。
生:(为了国家,顾大局的心胸)(生读蔺相如的话,教师随机点评,读两三遍)
师:假如你是老廉颇,得知真相后,你有何感想啊? 师:好,大丈夫顶天立地,知错就改。于是,老廉颇决定去负(荆请罪)——(生续)师:大家设想一下他们见面时的情形,蔺相如说了什么,老廉颇又会说什么?给你们半分钟准备,大家试着演一演。
(生说,教师随机点评,体现廉颇的礼貌和真诚)师:恩,老廉颇真是一个[生:(敢说敢做,知错就改,顶天立地的汉子,豪爽的人,爱国的人。敌人闻风丧胆,久经沙场,舍生忘死。国家的长城,擎天柱。)]人
师:蔺相如没有像廉颇那样真正去驰骋沙场,攻城拔寨,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都是爱国的人。从此以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们——
师,同学们,将相和的故事讲完了,但是将相和所体10 现的精神品质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板书二人特点。)
师:同学们,古今中外,凡天下安定的国家,必定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比如:(魏征,房谋杜断,秦琼,程咬金)(五虎上将,诸葛亮)(反例:岳飞,秦桧;)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生灵涂炭,没有尸横遍野,没有血流成河。
蔺相如没有像廉颇那样真正去驰骋沙场,攻城拔寨,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有勇有谋、顾全大局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担任于群臣无策之际 没有刀光剑影,同样惊心动魄啊 唇枪舌剑
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以性命相拼 机智灵活 果断
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字字掷地有声!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小不忍则乱大谋
气壮胆粗
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经天纬地之才
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威震朝野,居功自傲,顶天立地男子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闻风丧胆,久经沙场,舍生忘死。擎天柱。国家的长城
秦王:贪得无厌,狡猾强暴,竹篮打水一场空,盛气凌人
说话要有自信、挺胸抬头,斗志昂扬,大气凛然,临危不惧,怒发冲冠,气势磅礴,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据理力争,剑拔弩张,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激昂。
第3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析题质疑,激活阅读期待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针对三个故事的联系质疑。)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抓手,串起全文教学。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
(一)研
第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盐田区林园小学 林文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导入:谈话导出“不和”
(一)教师事先写好板书。
(二)导入:
(指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齐读课题(生读“将相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生齐说“廉颇”),“相”指的是(生齐说“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团结)。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个人的名字。)
2.历朝历代,文臣武将都犹如君王的左帮右臂,缺一不可。只有将与相和睦相处、相辅相成,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可是,将相就真的能完全亲密无间吗?比如,廉颇,蔺相如,有没有不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