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5 07:12: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写作《家》以及《激流三部曲》的目的。

(2)培养学生读书要有读序文的兴趣和习惯,知道这是了解书中内容和作者思想等的捷径。2.过程与方法

(1)讲述《家》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这部小说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学习序、跋的准备。(2)用概括得是否准确、精练来检查学生默读的效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体会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难点:《序》与《跋》风格稍有变化。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1.妥当:稳妥适当。

2.累赘:使人感觉多余或麻烦。

3.说教: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4.掩饰:使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等)。5.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二、导入

《家》的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7--1928年旅居巴黎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中,主要有《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 中长篇小说。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小说中的许多人物、故事以至细节都是作者极为熟悉或深有感触的。作品中的高老太爷就有作者祖父的影子;觉新是以作者的大哥为原型加以塑造的;觉民和觉慧的某些故事就有作者的三哥和自己生活的某些痕迹。由于巴金把自己熟悉和了解的、正在走向崩溃的封建家庭故事加以艺术概括,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歌颂了“五四”时期新青年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小说情节生动,结构宏大而缜密,语言明快流畅,笔调抒情热烈,人物心理刻画细腻,读起来真挚感人,动人心魄。

三、阅读课文《序》,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对生活本质的认识。第二部分(第5段):写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第三部分(第6--7段):表明了自己的写作动机。

四、学习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在当时来说还是先进的?

《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是积极的。他虽然在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后产生过“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感想,但他很快就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虽然“周围是无边的黑暗”,却仍然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而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应该说,巴金当时的这种思想认识是先进的,看到了生活的本质。

(二)、阅读第二部分,为什么说作者是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正因为有对生活本质的认识,他的生活态度也是积极的。“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可见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三)、阅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用什么去和黑暗搏斗呢?

他走上了一条当时许多进步青年所走的道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这就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动机。“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痛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展开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这就是作者“搏斗”的内容。应该说,作者的《激流三部曲》以及后来的大量创作,实践了他的思想。

(四)、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有什么作用? “激流”“生活中的激流”,既形象又含义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滓„„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的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中要表述的意思。这一思想贯穿全文,把生活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表述得准确而又生动形象。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 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五)、阅读课文《跋》

1.《跋》中哪些地方对自己写作动机的表述比《序》更加明确?

《跋》写于1953年3月,时隔二十二年,作者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跋》再一次表述了自己创作动“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出我的‘我控诉。’”“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在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五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比在《序》里表述得更明确、更犀利。2.时隔二十余年,作者指出了《家》的哪些不足之处? 《跋》第一次指出了《家》的不足之处。

“我本可以更明确地给年轻的读者指出一条路,我也有责任这样做。然而 我当时还年轻,幼稚,而且也太重视个人的爱憎了。”正因为如此,以至于《家》和其后的一些作品,只见到青年们在“搏斗”而“搏斗”的目的是什么却比较朦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的缺憾。这个认识,是巴金先生二十余年“冷静的思考”,思想有了提高的体现。

3.《跋》与《序》有什么异同点?

《跋》与《序》一样充满激情,但“冷静的思考”淅趋主流。文中有热情奔放的陈述,也有切中要害的分析,文章风格稍有变化。

六、小结 《〈家〉的序和跋》是作者自序、自跋。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家》是作者对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的吐露,是对一个垂死的制度的控诉。

第2篇:《家》教案

周国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

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作者的写作方式 :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二、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课内: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学生A: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

学生B: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学生C: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学生D: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那么(1)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2)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3)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学生E:如果人生是一座学习的乐园,那么(1)家是妈妈的唠叨,(2)家是爸爸的教诲,(3)家是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学生G: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学生H: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学生I: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

学生J: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

课外:搜集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六、布置作业

小作文《家》

七、板书设计

周国平

家是一只船思考家庭

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思考人生

八、教后记

《家》是语文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 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教学过程是师生探究文本的过程。“探究课文,领悟‘家’之蕴”、“体味‘家’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教学中具体呈现的每一个教学细节,教师深情讲述自己对家的真切感受,把自己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真诚地袒露给学生,这不仅让他们深受感染,其实带给他们更多的应是“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教学中能够激活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3篇:《家》教案

《家》教案

综述

一、主要情节与主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家》教案

《家》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教案1

活动目标:

1、 能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使用打击乐器的乐趣。

2、 感受乐曲跳跃欢快的情绪,能合拍地模仿青蛙蹦跳的动作。

3、 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应该保护它们。

活动准备:

1、歌曲CD 、 图谱、 呼啦圈、

2、打击乐器:刮胡 铃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

请听谜语: 一个小小游泳家, 说起话来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 大了有脚没尾巴.

出示图片:对了,小朋友真聪明,今天的小客人就是小青蛙。一只小青蛙,要呀要回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家》教案

《家》教案

《家》

巴 金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教学目标:

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教学重点 :

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教学难点:

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1.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家》教案

1、《家》 ——周国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教具准备:u盘、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方法:读启发、讨论法

六、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温馨启情 家是什么?

家是 “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

家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家是“何当共剪西窗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家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东 方 有广”4个汉字,会准确认读绿线条里的字,理解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语言表达的情趣,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了解祖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4.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逐渐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东方 有 广”4个汉字。

2.正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家是什么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是什么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