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17 07:14: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经常还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差不多先生和我很像?”我生气了。妈妈让我想一想过年包饺子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过年的时候,家里包饺子吃。我跟着妈妈学包。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课文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还没读多长时间,她就开始玩了。我就问她:“你会背了吗?”她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她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她却不接受我的劝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她。她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她利用下课的时间重背。下课后,她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跟“差不多先生”一样的同学,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我们以后一定不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现在我真想和差不多先生说“差不多先生呀,在坟地里睡着和在家里睡着差不多吧!”

第2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我跟着妈妈学包。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我就问他:“你会背了吗?”他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下课后,他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远离“差不多”吧!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马虎虎的。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用写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转念想: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不管了,来看看吧!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里面满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话”。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样的,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兽医当成医生,他对兽医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医生都会救命。”他的妻子最后无药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不认真。想起这个道理,再想一想从前的我:在语文周练上,把“体”写成“休”,事后,还去和老师争辩;我把“24×5”和“25×4”当成一回事,还为此扣了一分……现在的我,再也不马虎了。

差不多先生的读后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问题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能接受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读后感《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在我的身边就曾发生过一件让我痛心良久的事,一个骨科手术。

患者是一名很漂亮、可爱的八岁小女孩,因骨折内固定术后行内固定拆除术,这是一个小手术,所以那位骨科医师很乐意的为小女孩主刀,术前一切准备就术,医生拿起手术刀初步定位,突然助手说“术前的X光定位片没带进手术室”,那个主刀医师幽默而自信的说“带了”,那助手凝惑的问道“在哪”?那主刀神秘的告诉他“在我的脑海里”,那助手好笑又无奈的看着他摇了一下头,手术很快就顺利的做完了,术后助手说“去复查个X光吧”!主刀医师神气的大手一挥“不应,出院前复查一个就得了”。就这样差不多了,没有复查X光片。

小女孩的漂亮与可爱吸引着我,每次走过她病房前时总忍不住去逗逗她,看到我去了她就会唱歌或是朗诵诗歌,每次值班时就能听到她病房里的笑声不断,时间过得很快,伤口一天天愈合了,主刀高兴的替她拆了线,让她去复查个X光片就可以出院了,家属很感激他,但X光片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接受的,还有一颗镙丝钉没拆出来,这时候的主刀医师就不再自信与神气了,慌张的说道,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哎!这只能好好反问自己了。不幸的小女孩还要第三次手术,我看到小女孩的笑感到内疚、痛心。这件事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体损失。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成了一起医疗纠纷。

我总是牢记“临床无小事”,认真、严谨、规范地对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与“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后也是因为以“差不多精神”对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惨地死去。我想,如果我们也以“差不多精神”来对待我们的临床工作,我们的职业生命也一样会死于“差不多”之手!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根除“差不多”这一恶习。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们 从事的是面对生命的工作,从学习解剖学的起步到日常的学科带头人的训练,无不渗透着严谨的风格,像胡先生笔下这种“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从事任何医疗工作的。

第二,整饬学风,避免“差不多”术语。当今医学是建立在数据与精细基础上的,任何不精准的“术语”都会为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排除私念,杜绝“差不多”之恶习与操作。外科学的任何操作都需要准确,要牢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实事求是。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的……做事到位要从小抓起

第3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千世界是活动的书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就在昨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真令人捧腹大笑!

但我冷静下来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目不暇接”写成“目不睱接”,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还认为差不多,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一)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小心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不过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概述五件事例,理清文章脉络,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2.深入研读文本,通过语句品读,体会讽刺手法对文意表达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差不多先生的死因,深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的目的。难点 通过研读文章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讽刺在本文中的表达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胡适简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差不多先生传》,对于本文的作者,同学们是否了解?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白话文,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胡适先生是第一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

我感觉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如果万事差不多,“神州5号”就不会升上太空。“差不多先生”虽然早已寿终正寝,但他却子孙满堂,今天仍有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差不多先生”。如:北京某医院的一个医生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他给一位患了“甲状腺癌”的刘女士写诊断书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1

今日,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趣味,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差不多先生》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差不多先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