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的教学随笔范文
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的教学随笔范文
从古到今,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我们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这些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会使非常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会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会激励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会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在学习中去应用数学;同时也会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会促进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甚至也会发现一些新的数学内容。
下面就“和学生一起走近生活”这一话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一、对数学与生活的认识
原来,人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例如,在人们进行商品交换时,在人们进行物品的重新分配时,在人们进行土地测量时……尽管数学也只是起着计算与测量的作用,但人们还是想到了用数学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在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数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
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已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以下几点。
数学是一种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数学作为一种人们思维的特殊工具在社会中“隐式”地存在着,虽然它不像有形工具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远远超过那些有形工具,因此说它是一种“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工具,就可能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数据运算甚至推理与证明。例如,各种报刊、电视、广告上的数据可以使人们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果断的决策,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最优化等。这些“隐式”的工具,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
数学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而数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有它自成体系的一套语言(符号),而这种特殊的语言又是大家公认的,人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方法交流,达到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例如,生活中的“+”与“-”,商品中的说明书,还有各种数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等,这些都是生活化的数学语言。
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传播推进了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数学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等。
数学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要想研究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和规律,就要建构出一种抽象的模型,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其规律。在这种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数学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数学来把生活中的现实构造成一个个的数学模型,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研究,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数学中的每一道应用题都是生活原型的再现。
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人人都有思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进行思考,但由于思考的层次和方法不同就显露出了各种各样的水平。而人们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用到推理、抽象、概括、想像、创造等这些比较高层次的思维,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也就是人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而言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已经今非昔比,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
既然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偏小,使得他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偏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了解学生整天在想什么、干什么、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等等,以能找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一)关注校园中的学生生活
首先,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的数学素材。如校园中的“位置”问题,像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本教室在学校各个教室中的相对位置等;教室内外的几何形体,像校门或大厅里的柱子、图书室里面的柜子、体育室里面的各种球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像跳绳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等,其中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假如能把这些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有趣,同时学生们也会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二)留心社会中的学生生活
尽管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不甘心放过学生的双休日,但毕竟双休日比起只有周日来讲,还是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社会活动的时间,使他们可以单独或随家长一道走亲访友,可以一家三口或结伴外出旅游,可以到书店里走一走……即使在双休日的各科兴趣学习班上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在这些社会活动和交流当中,如果留心的话,也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走亲访友中的购买礼品问题,外出旅游中的行程规划问题,走路(或骑车)中的行程问题……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三)了解家庭中的学生生活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教师要多多通过家访、交谈、聊天等方式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并寻找其中的数学问题。如学生家里住房面积的大小、家里的玩具内容、家中的经济收入情况等等。以此为背景来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的联系是那么的密切,这样的数学问题对他们就比较有吸引力,他们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十分轻松和愉快。
三、与学生共同走近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感到枯燥而无味、难以理解,长此下去,学生就必然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近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结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下同)中第2页的主题图,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中可以发现哪些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找到的内容不断地进行鼓励,然后再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或解释来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数学内容。
又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9页“长短”一课,除了教材中的比铅笔、比手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种“资源”进行比较。
再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页“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二)注意利用教材中的有效资源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挖掘各种资源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
如一年级上册第18页“第几”的主题图(买票)、练习四(第30页)第7题(赛跑),就是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再现。
再如一年级下册第37页“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宝贵的可利用资源,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三)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处处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特别要留心收集那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资料,供教学中采用。如新闻或报刊中有关小学教育、科技发展、儿童活动方面的内容,商店广告中有关儿童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学习用品的内容,校园中有关儿童的一些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如本人在一家商场开业之时推出的广告中获得这样一条信息:“蛋黄派每盒78克,售价1.50元。”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确实是一条非常有用的贴近儿童生活的信息,而且是一条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信息。因为“蛋黄派”是大部分儿童都非常喜欢的一种食品,如果能把这种“蛋黄派”添加在一年级下册第52页“做一做”中,则对一年级(7岁左右)的小学生来说就会更增添一些亲切感。
第2篇:教学随笔和学生一起写作文
教学随笔和学生一起写作文
一直以来,笔者觉得写作文并不难。写文章,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有自己亲身碰到的写下来,只要有意义,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心里怎么想,纸上就怎么写。把有趣的写下来,把感人的写下来,就是好作文。
中国论文网 /9/view-12786137.htm
话虽这样说,可真正做起来,并不这么简单。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么些年了,有些时候对于部分学生的作文还真是头痛。不管老师怎么说,怎么引导,学生就是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老师说破了嘴,学生却是提起笔来一个字也写不出,实在逼急了,就像挤牙膏一
样,半天写十几个字。等到老师要作文了,就从作文书上找一篇,抄下来交给老师完任务。曾经有一次作文,全班有七八个同学抄的是同一篇作文。更可笑的是,明明是山东的学生,却写自己的家住在北京城。还有的小学生写作文开头一句就是“中考结束了,我回到了家……”
慢慢的我感觉到,这不只是学生的问题,更多还是老师做的不够。学生接触作文太少,根本不懂的作文是什么,老师该怎么做?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学习中去慢慢的引导。我开始有意地去找一些《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小学生作文》等来读。遇到好的方法就在课堂上试一试;遇到好的小作文就读给学生听一听,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再把听到的文章写一写,比较一下,提高自己;我还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树叶、小草、白云、夕阳,在雪中嬉戏,雨中看柳……慢慢的,孩子们开始接受作文了。也就在这时候,孩子们更多的接触
到一些优秀的作文书刊,像《小学生拼音报》《当代小学生》《少年天地》《快乐作文》……更多的孩子喜欢上了作文。我也在一篇篇的小文章中学到了许多。
我注意到我的作文教学的问题:作文课堂中,教师在黑板上把作文题目一写了事。即使你列要求,念范文,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离太远,不但从观念上是盲目性、随意性、应付性的表现,而且还使这种教学模式:内容空洞,形式单一,课堂气氛凝滞,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茫然不知所从,根本不知要写什么。只能根据老师的范文、举例生硬的编造几句,苦涩、干瘪,当然不会有好文章。
作文批改的方法过于拘紧、僵化、不灵活。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用一个成年人的认识水平和看待事物的标准,来分析评价学生的作文。这种做法不仅扼杀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试想:一个学生一学期写了十多篇,乃至更多篇文章,而
老师一篇都不中意。虽然,学生出力不小,但是收获不大,甚至还要受批评,你说学生喜欢写作文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开始总结一些作文的教学工作和注意事项。要写好作文,要注意几点。
首先,重视小学生对材料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重视小学生对材料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1)打破传统的束缚,变两周写一篇作文为一周一篇甚至要更多。总之,好的文章是学生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作文能力的提高是练出来的。根据实际,随时练习,而每次作文训练的材料,都来自周围的人和事,学生有东西可写。
(2)多上语文活动课,多布置观察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注意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中发现和积累材料。
(3)分类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
学生从中学习写作方法,也学会了观察。
然后,教师精心编写作文教案。作文课前,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详尽而细致地编写教案。教案中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方法、要求、步骤、教学时间及活动安排。教案中力求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取新知与作文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写文章要选择恰当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是习作的基础。要选自己熟悉的、熟知的,这样才能有东西可写。要选择真实的材料,文章的材料应当真实、可靠、可信,合情合理。我们平时习作,选择材料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比较了解的题材,最好是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有真实感的材料。只有这些真实可信的材料,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接着,优化作文课堂教学。首先,拟订好作文题目是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拟订作文题目时,应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所命名的作文题目:一要新,要紧跟时代;二要小,范围小,好下笔;三要具体,不能抽象、含糊不清;四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传统作文教学中“《暑假里的一件事》《学习某某》”等这些作文题目,因为范围过大,概念模糊、笼统不清,又缺乏新意,学生自然讨厌。而相反,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我的绝活》《我的同桌》”等这些作文题目,因其具体、面小、表意明确,时代感强烈,就常常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其次,作文题目拟好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题目多写。小学生作文(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作文),文章篇幅的长短是很重要。只有常写、多写,才能提高小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多写”的第一层含义,也是“多写”的字面意义。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写”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在一堂作文课中,写的作文篇幅较长,或篇数较多。简而
言之,也就是说,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写作的速度。
再次,改革作文批改方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批改方面,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有童心、爱心,用小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作文,要多鼓励孩子们,多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作文批改中,要能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在给学生下评语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谈心、交流”,不可以师者或长者的身份,空泛地说教;更不能板着面孔,生硬地写上“优”“良”“较好”之类,不着边际的评语;或写上“内容丰富”等这类格式化的陈腔滥调;对此,学生也不会认同。
提倡学生参与评改,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评改别人的作文,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严格要求学生评改作文的程序。学生批改作文要坚持从字、词、句、段入手,逐层深入,边看边说。第一遍,先看字体是否工整,书面是否干净,是否
有错别字;第二遍,看词语运用是否得当;第三遍,看句子是否通顺;第四遍,看段落是否合理;第五遍,看中心是否突出;第六遍,看是否有教育意义。这样批改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又锻炼了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我常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事后,把作文收上来,教师再逐篇审批。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练为主线,效为主旨;又没有脱离作文,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清二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明明白白,收效甚大。
和学生一起写作文,一年一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新与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平时要耐心观察,注意在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新颖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更贴近生活,写出更好的作文来。
总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生的作文都慢慢地提高了,感觉自己的作
文水平也有了进步。继续努力,相信明天的我们会做得更好。
第3篇:梦想和偶像一起开花生活随笔
梦想是人生的种子,须在成长里找到真实的力量。偶像是青春的舞伴,须在舞台上炫出绚丽的风度。
在爱的土壤里,我开始萌发,怯生生得使尽力气顶破板结的土壤,从黑暗世界来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偶像也像是三月里的翠鸟,浅浅婉转的鸣唱萦绕在耳旁。我爱他那浅浅的梨涡、分明的虎牙和平静不掺一丝杂质的声音,明眸皓齿的微笑和温润柔软的眼睛,爱他额头的汗珠,娴熟的舞姿,悠扬的歌声以及少年们稚嫩手掌挥动的奔放。我幻想这样一个清新的少年,我沉醉于这样一个完美的偶像,一定是上天的宠儿,是拉着我前行的臂膀。我自己却像一无所有的乞丐,白纸一样任由五彩画笔流淌,我勾勒出山的胸膛,描出河的流畅,涂出天空的云彩,画出花的芬芳.……渐渐的,青春的偶像在我的笔下成了我的自画像。
我缓慢的发芽,努力向着阳光的方向伸展幼枝。我离偶像的距离更近
第4篇:梦想和偶像一起开花生活随笔
梦想和偶像一起开花生活随笔
梦想是人生的种子,须在成长里找到真实的力量。偶像是青春的舞伴,须在舞台上炫出绚丽的风度。
在爱的土壤里,我开始萌发,怯生生得使尽力气顶破板结的土壤,从黑暗世界来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偶像也像是三月里的翠鸟,浅浅婉转的鸣唱萦绕在耳旁。我爱他那浅浅的梨涡、分明的虎牙和平静不掺一丝杂质的声音,明眸皓齿的微笑和温润柔软的眼睛,爱他额头的汗珠,娴熟的舞姿,悠扬的歌声以及少年们稚嫩手掌挥动的奔放。我幻想这样一个清新的少年,我沉醉于这样一个完美的偶像,一定是上天的宠儿,是拉着我前行的臂膀。我自己却像一无所有的乞丐,白纸一样任由五彩画笔流淌,我勾勒出山的胸膛,描出河的流畅,涂出天空的云彩,画出花的芬芳.……渐渐的,青春的偶像在我的笔下成了我的自画像。
我缓慢的发芽,努力向着阳光的方向伸
第5篇:梦想和偶像一起开花生活随笔
梦想和偶像一起开花生活随笔(集锦20篇)由网友 “大头菜”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梦想和偶像一起开花生活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梦想和偶像一起开花生活随笔
梦想和偶像一起开花生活随笔
梦想是人生的种子,须在成长里找到真实的力量。偶像是青春的舞伴,须在舞台上炫出绚丽的风度。
在爱的土壤里,我开始萌发,怯生生得使尽力气顶破板结的土壤,从黑暗世界来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偶像也像是三月里的翠鸟,浅浅婉转的鸣唱萦绕在耳旁。我爱他那浅浅的梨涡、分明的虎牙和平静不掺一丝杂质的声音,明眸皓齿的微笑和温润柔软的眼睛,爱他额头的汗珠,娴熟的'舞姿,悠扬的歌声以及少年们稚嫩手掌挥动的奔放。我幻想这样一个清新的少年,我沉醉于这样一个完美的偶像,一定是上天的宠儿,是拉着我前行的臂膀。我自己却像一无
第6篇:走进童心-生活随笔
走进童心-生活随笔
我没有环游过世界,也没去过天堂,更不曾体验到外星球的神奇,走进童心。但是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比世界更清新圣洁,比天堂更无忧无虑、缤纷多彩,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和童趣,一个让我永远年轻的快乐王国——幼儿园。这有许多小精灵,他们正在用纯真的童心、天真可爱的思想帮我编织一个又一个的梦想,让我充分的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得当年父母帮我选择幼师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对幼儿园的理解还停留在自己上幼儿园时的记忆;幼师四年,虽然知道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对于“教师”这两个字的真正意义并不能完全理解。三年前,当我踏上幼儿园这片熟悉而又陌生,充满新奇与神秘的土地时,刚满二十岁的我对于自己教师的身份还是久久不能适应。我不敢说自己是带着对幼教事业的一片热爱踏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