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赏析题考查形式及解答要领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25 07:13:5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考阅读赏析题考查形式及解答要领

中考阅读赏析题考查形式及解答要领

一、赏析语言

这种题的考查特点是:让生动形象的词语在句子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句子变得变幻莫测,异彩纷呈。我们看下面的中考题(只选取脱离原文也能够相对独立的试题):

1.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浙江省温州市中考题)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这是考查句子中动词的表达作用,一个“揽”字,把整个句子激活了,拟人化了,因而使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深情。参考答案:“揽”含有一种父母将孩子拥入怀中之感,表现出“我”对庄稼的爱怜以及将要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2.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处加着重号的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浙江省衢州市中考题)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海底捞月”本身是一个寓言故事,把它活化在这个句子当中,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参考答案:“海底捞月”生动地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

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浙江省台州市中考题)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加着重号的两个词语,是典型的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把这两个句子的意境激活了。第(1)小题用“一丝不苟”来修饰“钻”,写出了风的强劲不停。第(2)小题中的雪则“开小差”,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耐人寻味。参考答案:(1)“一丝不苟”本意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2)“开小差”本意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

4.④从此我和世香再也不吵吵闹闹了。外婆的四合院安静如初了。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人遗弃在犄角旮旯的糖纸。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我们会追逐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在胡同里一跑半天的;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买了糖——我们的钱也仅够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吃糖,也不顾糖把嗓子齁得生疼;我们还守候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买糖之后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那时我们会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1)点评第④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

此题的特点是考查词语的连续表达作用,解答时必须考虑到词语运用的整体连贯性的特点,而不是断断续续,那样会冲淡赏析的韵味。参考示例①:“追逐”、“一跑半天”表现寻求糖纸的兴奋不已,“不顾”、“飞速捡起”写出攒够糖纸的急不可待。这些词语表现了“我”和世香追逐希望、守望幸福的心情。示例②:加着重号的词语写出了“我”和世香走街串巷积攒糖纸的情形,表现了“我”和世香急切期盼实现希望的心情。

通过例句分析可以看出,解答赏析语言题的要领是:

1.要明确词语的双重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词语的双重含义是指词语的本意和词语在句子中的临时意义。词语的本意一般来说容易理解,但在回答时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要弄清楚词语在句子中是如何活化转变为临时意义的`,这就不是那么好理解了。遵循的原则是:既要考虑词语的本意以及比喻义、引申义,又要密切结合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殊语境和所处的位置(是修饰语还是主干语),来赏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切不可作抽象的架空分析,泛泛而谈。

2.要有一定的语感鉴别能力。语感,通俗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感受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经过不自觉地潜移默化而逐渐形成的。语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阅读面越大,理解得越深刻、透彻,语感能力就越强;反之,语感能力就越弱。中考对语言的赏析考查,也是对我们语感能力的一次检验。

3.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语言,做到术语准确,表述流利,格式完备。首先,判断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一般来说,句子生动形象,有气势,耐咀嚼,往往是个别词语灵活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如例1和例3。其次,判断词语的词性。因为词语的词性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再次,判断词语在句子中处于何种位置。这主要是指赏析句子中的词语是处于主干位置还是修饰位置,要明确是支配作用还是修饰作用。最后强调一点,对用到的一些赏析类名词术语的使用要准确,切不可张冠李戴,赏析的词语要用引号引起来,这是大多数同学所容易忽略的。

二、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就是对句子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和感悟。从总体上说,赏析句子比赏析语言要容易一些,因为我们可以从句子的感情、结构、意境、语言、感悟(或叫启迪)等不同的角度入手,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开放性较强。请看下面的例句(只选取脱离原文也能够相对独立的试题):

1.下面这个句子非常优美,富有韵味,请你作点赏析。(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

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这个句子充满诗意,所以可以从意境的角度来赏析,也可以从语言(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参考示例:初夏时节,云雀的叫声满天荡漾,田野上小麦抽穗扬花,呈现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2.(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广东省汕头市中考题)

此题两句的特点是,语言虎虎有生气,有力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赏析句子最好。A句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不一般。B句很明显是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因此最好从修辞(即语言)的角度来赏析句子。参考示例: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在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精神抖擞、气势非凡。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3.(A)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结合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加批注。(山东省淄博市中考题)

此题实际上是分析人物形象,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形式而已。批注,是一种传统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方法,因把赏析的内容写在原文的一边,所以叫批注(如果夹在原文中叫夹注)。答案示例:(A)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精明干练。(奇人奇貌,必有奇能)(B)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连串动作,医术了得)

4.“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第二段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迪。(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表面上看不是赏析句子,实际上是赏析的一种方法——感悟(启迪)赏析法。这种题不好回答,必须找出富含哲理的语句,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参考示例:(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迪: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2)“有风即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迪: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解答这种题的关键是:

1.要选择好赏析的切入点,善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文章表现手法。句子生动形象,非常出彩,凭借的就是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的“乔装打扮”。我们可以从语言(这一点和上面相同)的角度切入,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句子所蕴含的哲理、意境和句子结构等不同角度切入,撮其精髓,赞其神韵,或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用精炼深刻的语言张扬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必洋洋洒洒,面面俱到。

2.要在平时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多加训练。赏析文章的句子,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只要合情合理,有自己的见解,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平时不多加训练,积累经验,到考试时只能是临时抱佛脚。

3.多阅读借鉴一些对经典篇章进行赏析的文章,搭好赏析平台。赏析句子已经进入到审美领域了,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我们刚开始接触这种题型时,往往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不会选择角度去回答,就是因为平时接触得太少的缘故。因此,我们要经常阅读一些报刊,仔细研读其中的赏析文章,特别留意对重点句子的赏析,注意进行消化和吸收,让其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此外,还有赏析语段,如今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题:“学习‘小说家谈小说’中茅盾对《百合花》的分析方法,赏析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内容是赏析《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实际上已经接近阅读理解了,故不再作具体举例分析。

第2篇:中考诗歌鉴赏题考查内容

一 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

诗歌鉴赏,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把握。

二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答:(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4.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7.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8.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4.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 加强语气

7.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 以乐景衬哀情)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200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

答: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②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步骤二)③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第3篇:中考古诗词曲赏析要领2

中考古诗词曲赏析要领(教案)(转载)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分三步赏析古诗词曲,即:看题目—品意象—精表达;能够从形象、语言和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曲进行赏析。【教学重点】

通过看题目能定内容,看作者定风格,品意象定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精确表达赏析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有同学告诉我:老师,读古诗词曲我挺喜欢的,因为读起来觉得挺美的;可是作阅读理解,尤其是学课外的,就觉得摸不到门。老师相信在座的大多数同学会有同样的感受。同学们,甭着急,如果我们找到古诗词曲的共性、特点,那么赏析古诗词曲就会比较容易了。今天,老师就教你们几招。要想学绝招,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概念。【一·关键概念】 意象或意境

“意”----主观感情 “象”“境”-----客观风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

大家好,很高兴能到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众所周知,在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在中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开卷考试的实行,这类试题更是增加了开放度和难度。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即将中考的同学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考阅读赏析题考查形式及解答要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阅读赏析题考查形式及解答要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