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班级管理中几种效应 (七年级)
班级管理中的几种效应
一个由来自不同学生组合而成的班集体,犹如一盘散沙,作为班主任,面对这样的班集体,可谓是万千滋味聚集心头。我觉得一开始就狠抓学习是不明智的,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个班集体凝聚到一起,然后学生才会顺理成章地把努力学习当成是对班集体的一份贡献。在这一年中,我通过优秀学生的模范效应,班主任的头羊效应等带动一切可以带动的力量,通过主题班会渗透班级精神,使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并且还很高效。
团员效应
第二学期开始时,我们班已经有10名团员了,每名团员都是全班同学选举出来的优秀学生,再者又成立了团支部。为了不让这么好的资源闲置,我重新划分了学习小组,每个组长都是团员,他们管理起组员来,比我严格,也细致得多,他们无时无刻不盯着自己的组员。语文老师听写时,他们就会叮嘱自己的组员仔细检查检查再交;历史老师留下背诵作业时,在老师检查之前,他们早检查过一遍了。因此,我们的优异成绩里凝聚着每一位团员的责任心。
不光在学习上如此,其他方面也不逊色。记得那是一节自习课,李同学因不服管教和班长争吵了起来,杨同学觉得李同学不该如此,就动手“教训”了他。事后,杨同学被小组长罚写检查,杨同学和其他同学不理解,觉得自己没错。组长说:“扰乱课堂纪律固然有错,但不应采取这种方法来制止。”你难道不会因为有这样负责任、处理事情如此大气的学生而骄傲吗?
当然,这一切需要一根指挥棒,那根指挥棒就是班主任啊。
宾馆效应
你走进五星级宾馆是什么感觉?肯定和走进小饭馆不一样吧?进入小饭馆常常会见到客人大呼小叫,会随地倒茶水等不文明行为,可是任何一个人走进大宾馆都会下意识地收敛自己的行为。在第二学期之初,我就带领学生精心布置了教室,丰富了班级文化;另外,我还给学生渗透我们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学生是优秀的学生。这样学生进入这个班,就像置身于大宾馆一样,就会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怕因为自己的行为玷污了这个圣洁的殿堂。
班会效应
这学期,我开过许多次班会,其中有一次让我和学生们记忆犹新,也正是通过那次班会,我们班才真正团结起来。那次班会的主题是“痛苦、快乐和伤心我们一起度过”。
班会前我的孩子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布置了前黑板,准备好了1分钟演讲的内容,有的学生还把动作都设计好了,还特意办了一期板报,主题也是“痛苦、快乐和伤心我们一起度过”。首先,我说了开场白:“同学们,这些日子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有痛苦的也有快乐的,它们一直感动着我。比如那些流动红旗、办公桌上的小纸条、讲台桌上的那瓶水等等,今天让我们尽数自己的快乐和忧伤吧,下面同学们开始1分钟演讲。”然后,班委们,课代表们以及其他学生都上去演讲了,他们的演讲技能有优有劣,但讲述的身边的事却让许多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快下课了,有的学生还没有上台演讲,他们强烈要求下次班会继续演讲,他们要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最后,我教他们唱只有几句的歌“不管他们怎么说,我只要你爱我,痛苦、快乐和伤心我们一起度过”,大家一致通过把这首歌当成我们的班歌。
这次班会把我们团结起来了,学生们被自己感动了。因此,我觉得一次精心设计的班会可以起到比平时简单说教更佳的效果。
学生是小溪,涓涓不息,而我就是挖渠的人,引着他们流向大海;学生是风筝,自由自在,而我是牵线的人,让他们自由而安全地飞翔;学生是青藤,枝繁叶茂,而我就是裹在藤里的支架,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
情感效应
我经常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到学生中间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去热爱、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学生们也愿意亲近我,愿意和我交流、说心里话,从而在我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把我当做可以依赖的人。这样,学生也乐意和我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学习、生活,心就会往一块儿想,劲就会往一处使,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我和我的学生努力了,要不是因为付出过辛勤,我们怎会因为艺术节的失败而辛酸;要不是因为付出过汗水,我们怎会因为少得一面红旗而落泪;要不是因为全力以赴,我们怎会在期末之后笑得如此灿烂;要不是因为他们占据了我的大半颗心,我怎会因为他们一次不听话,在漫长的假期里还久久不能释怀。
模范效应
开学第一天,我就把临时班委成员留下来,要求他们用行动告诉其他学生应该怎么做,我们班的精神是什么。有了这些同学的鼎力支持,我的班主任工作开展的相当顺利。每当轮到班委成员擦黑板时,黑板就比平时要干净;每当大扫除时即使不该他们劳动,他们也会留下来帮忙;每当有人抄作业时,我都能及早知道,那是有人“告密”的结果……。所以我这样表扬我的孩子们:“从咱们班走出去的每个人都将是劳模。”终于,有一个同学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是个没用的人。”我鼓励她走进这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为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是啊,谁能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而不被感染呢?
头羊效应
这个“头羊”当然就是班主任我了。在这个学年中,我有意识地表现出自己对班集体的热爱,因为我觉得只有学生感觉到老师爱这个班,他们才会去爱这个班。
每次我看到地上有纸片或奶袋等垃圾时我都会弯腰捡起来,你可知道结果是什么吗?我的孩子们比我做得要好上百倍--每天放学后会有值日生把窗户关好,那是怕风把灰尘吹进我们的教室;窗帘夹从来没掉过,那是总有人挂好的结果;窗帘总是干净的,那是总有人主动洗干净的结果,而我这个班主任总是事后才知道。
每当我听说有人上课扰乱课堂纪律时,我都会及时、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让他知道那种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是在为班级抹黑。也许是用心换来的爱,长此以往,课堂纪律有了长足的进步。当我出差时,他们表现的居然比平时还要好,据说是他们怕表现不好令我伤心。
期末时,任课老师很辛苦地为学生总结复习,我及时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任课老师辅导你们到很晚,那是因为老师是爱你们的,你们的一声谢谢,就会让老师疲惫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于是,班长带头为老师们精心制作了小礼物,怀着感激的心献给各位老师。看着老师们的微笑,我偷偷乐了好久--那是我导演的一幕。
难道没有我的礼物吗?当然有。我是满载幸福而归,一封封心型的信塞满我的抽屉,一句句温馨的祝福装满我的心田,那每一封信、每一句话都能让你流下幸福的眼泪。
爱语文
第2篇: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1.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几十名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事实上,这几十名学生当初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他们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我是有前途的,我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更加自信,也更加用功。这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倾注心血,唤醒他内在的信心和动力,每个人都会有显著的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班级整体而言,教师的经常鼓励、期待会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针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善于发现、褒扬每个学生的长处,能促使学生更求上进,更愿意公开展现个人才华,更能大胆标新立异表现个性,同时自觉克服自己的缺陷。尤其对差生,教师热情洋溢地肯定其某方面的优点,能鼓起其积极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也尝受到被人承认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情体验
2.利用鲶鱼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竞争氛围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船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鲶鱼效应。它给教师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提高生存能力。也就是说,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此外,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可让他们充当干部的角色,使他们既以干部角色要求自己,又以模范行为带动他人。
3.利用过门坎效应,确立和实现班级目标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但是他一旦对于较小的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倾向于接受这种请求,为避免给他人留下前后不一的印象,他对随后提出的较大要求也会倾向于接受。简单地说:一个人若一旦接受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小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方面更大的要求。这就是过门坎效应。班级管理中应用门坎效应, 主要用于新接手班级,初接手一个班,班主任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摸清学生情况,然后针对实际分层分级按阶段设“门”,使班级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形成系统的优化整体。这样,班级工作的各项指标就会呈螺旋式上升。相反,如果目标遥不可及,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学生就会体验挫折和失败感,最后倾向于放弃。过门坎效应还用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上。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班主任可建立差生档案,分别制定不同的“门”(即要求学生阶段时间内应达到的指标)。让学生从最易做起,逐步逐项克服自己的缺点,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品质的渐次完善,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4.近因效应
由于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的心理现象叫做近因效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在学生交往中也是常见的,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同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终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断鼓励学生进步,让学生能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外人面前,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5.光环效应
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又称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对学生偏爱一些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偏爱或溺爱都会导致感情用事,对错不分,有的还会一俊遮百丑,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6.刻板效应
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又往往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等。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群体心理中比较多见,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知逍考试成绩后,一些班主任说的是“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由于平时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很容易造成偏见、成见,既伤了学生的自尊,也影响了班主任形象。
7.蝴蝶效应
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即一个坏的微笑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的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8.晕轮效应
你对人或事留下的最初印象,将会影响到你对此人或此事其他方面的判断。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最早提出了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指的是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他还倾向于由此推论这个人别的方面的特征。桑戴克指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常常只从局部出发,就如同日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步向扩散成愈来愈大的圆圈,并据此得出整体的印象。由此,桑戴克为这种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即“晕轮效应”。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字:以偏概全。
9.南风效应
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
10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 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11.登门槛效应
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登门坎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应用和借鉴。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12.青蛙效应
安于现状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无论你现在的境况多么令人满意,现在的工作多么令人满意,现在的工作多么让人羡慕。有时灾难的降临是渐进的,我们不能一味地享受和依赖已有的好环境,而应培养一种具有远见性的洞察力。
案例:“温水煮青蛙”来源于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著名“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而其来的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同样是水煮青蛙实验。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水中中悠然自得。直至发现无法忍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热水中热死。“青蛙效应”实验与班集体的管理有密切的相似之处。教师好比实验者,实验的池子好比班集体,青蛙好比受教育的学生,水池中的水就好比班集体中的常规制度。加强素质教育过程管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第3篇: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有些家长,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若孩子不能完成,就一味指责或批评;若孩子出现失误,就拿其他孩子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时间久了,他们的孩子不再听从父母的教导,甚至故意顶撞父母。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一无是处,而孩子本身,也生活在没有希望、没有自信的环境中,丧失了追求和理想,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鼓励,没有让孩子独立,没有给孩子平等。其实,班主任也是几十个学生的班级“家长”,面对几十个性格不一的孩子,尤其是一些行为习惯有问题、学习进步不大的学生,切记不能像这类家长那样粗暴对待,而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包容他们,关心他们,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效应去艺术化地转化和帮助他们,促使其全面发展。
一要有“门槛效应”。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