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受教育也是义务初中语文阅读题目和答案
受教育也是义务初中语文阅读题目和答案
受教育也是义务
马少华
刚刚颁布的《教育法》让我们明确了:受教育也是义务──就像公民必须履行纳税,应征入伍的义务一样,它不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自己与国家之间的事。
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广州,家长以任何原因中断孩子上学,都要被罚款300—
5000元,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今年年初广东通过的在广州市强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方立法。本报1月份报道此事时,大家听着还很新鲜,《教育法》颁布了,才感到广东的这个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赋予公民以权利,而且要求公民承担义务。但《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却是同一种行为──接受教育,即使他自愿放弃受教育的权利,仍无“权”拒绝履行受教育这个义务。这里面当然包括中小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依法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责任。因为,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但目前,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受不受教育得自己说了算。怎知,自以为可以“说了算”的事情,实际上关系着民族的命运。想一想一个文盲给社会造成的负担与一个有知识的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强烈反差,人们就会明白:受教育与否,的确不完全是自己意志和权利范围之内的事。因此,宣传《教育法》,推动《教育法》的实施,就意味着这样一种启蒙:人们必须在教育这个问题上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自己与民族前途的关系。只有端正了认识 ,才能依法承担义务。
1.本文的论点是
[ ]
A.广东的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B.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C.受教育也是义务。
D.只有端正了认识,才能摆正各种关系。
2.划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3.判断对错: .
第二段中词语“这样一种观念”指代的不是受教育也是义务。 ( )
参考答案:
1.C
2.类比论证法
3.错
第2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0~13题。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中和开放的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申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0·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11、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A·海水中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的多少和大小对减弱“温室效应”至关重要。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C、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D.浪尖卷起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13、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海浪中大小气泡的成因、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B.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
C.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海浪中的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0.C 11. B 12. C 13.A
第3篇:受教育 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学习——成才的阶梯”,由此明确了学习对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这一节课,我们将从法律的角度,来谈一谈学习责任感的问题。先问大家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到学校接受教育呢?(因为受教育是我们的基本权利)。那么,我们可以不上学校接受教育吗?(不可以。因为受教育又是我们的基本义务)。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课。
学习新课
一、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明确权利与义务的涵义、关系
涵义:权利指利益、好处;义务指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是一种付出、牺牲。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又互为条件,相互转化。权力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否则就构成违法。
2、受教
第4篇: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测试题目和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测试题目和答案
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值孙恩②贼出吴郡,袁府君③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①铛(chēng):一种平底锅。焦饭:锅巴。②孙恩:字灵秀。③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④未展:来不及。⑤沪渎:水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4分)
①值孙恩贼出吴郡 ②母好食铛底焦饭
③恒装一囊 ④逃走山泽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其中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归以遗母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以丛草为林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①每煮
第5篇: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版)
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摘要: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这一条款,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此条款提出法理的质疑,旨在引发对于宪法制定的思考。
关键词:受教育权;权利;义务;宪法
“人们为理解社会而受教育,他们为创造或再创造社会而受教育。” 著名教育家埃弗雷?赖默的这句名言足以显现出教育的重要性。如今各个国家更是将受教育的权利列入法律之中予以保护,有数据显示,在142个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中,51.4%的宪法规定了受教育权利和实施义务教育,22.5%的宪法规定了参加文化生活,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23.9%的宪法规定了教育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权利。
当然,我国也不例外。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6篇:初中语文阅读题目和答案:桑怿传(节选)
初中语文阅读题目和答案:桑怿传(节选)
(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8.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舟载民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物喜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可以一战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主要写了桑怿的两件事。
B.在桑怿做郏城尉的时候,他除掉了好多个强盗。
C.桑怿虽没有文读过多少书,但所作所为事情都合乎情理。
D.在此文中,桑怿表现出了有勇有谋、体恤民情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