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19 07:13: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案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重点

深入文本,圈画、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课题解读:由秋天的故事引发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然后默读,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浏览,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

2.默读思考。

(1)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

(2)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我可活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产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4)通过读课文,你怎么理解:“母亲爱花,更爱双腿瘫痪的儿子”?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朗读完课文,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我”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如何理解“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我”才知道。

3.品读课文,体会“挡、躲、扑、抓、忍”等字词的用意。

这几个动词,突出地表现了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儿活”。

4.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对于看花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而母亲却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母亲为“我”终于肯出去走走而高兴,为“我”肯面对生活而高兴,为未来的希望而高兴,体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5.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使“我”想起自身的残缺,影响心绪。

6.文中的四个省略号各自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表示重复语言的省略。(前边有了讲述,这里不再赘述。)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点哭腔为好。

第二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出话说一半突然停止的感觉。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表示话未说完。这既是母亲临终前的牵挂,更是母亲对邻居们的重托,从而更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要让学生读出母亲心事重重、临终托孤时请求的语气。

第四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表示语意未尽。既是“我”和妹妹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更表示出“我”和妹妹懂得了母亲话语的深意,已经领会了人生的真谛。要读出作者坚定的态度来。

7.“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高洁”是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是伟大母爱的写照。

8.“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懂得了什么?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9.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表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珍贵品质的真实写照。

菊花的热烈深沉,是伟大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上节课的收获?

1.文章写了哪四件事,表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母亲央求“我”看花。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描写了母亲情感的变化,表现了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4)母亲的临终嘱托。

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2.找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1)常说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总是”一词,表现母亲时时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事,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

(2)双关的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我”才知道。

(3)多说的话。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

(4)最后的话。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的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话,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些菊花?

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第二部分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却永远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写“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去世前没有说完的话。

文章用大量笔墨写母亲对“我”的关爱。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还有那小心委婉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抚慰着“我”受伤的心灵,尤其母亲那含泪带血的话语:“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更是凄楚动人。

接着,作者又详细描述了母亲准备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情景。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被描写得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个一心为孩子,坚毅刚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讲述了一位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我”的绝望和母亲的坚强……多重对比,不仅使母亲的形象更加坚强、伟大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及怀念之情。

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母亲的内心活动,而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使读者体会到母亲的心情。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最后一段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

那多姿多彩的菊花就象征着人生百态--或淡雅、或深沉、或热烈激情,或圣洁崇高,但不管哪一种都应该活出一种姿态,活出自己的滋味,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价值!绽放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

秋菊绽放怀念→母亲“我”摔东西时,躲精心照料,花都死了病重还要推“我”去看菊花不提“跑”“踩”等字眼儿爱“我”

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说。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几种说话的方式:自由说、补充说、选择说。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都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地说的过程中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李杰

第2篇:七年级上册地图教学案

第一章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总 课时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2、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学会在地图上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

3、学会在地图上定方向、量距离、识图例、填注记的基本技能。学习重点:地图的要素

学习难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学习任务一:地图的三要素为、、。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没有指向标

通常采用“,”的规定确定方向。

学习任务二:

1、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为。它有三种表示方法:、、。我们表示的范围越大,采用的比例尺越,反之,采用的比例尺越。

2、试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图例符号:国界 洲界

运河 长城 河湖

地图上的 说明,如山脉、河流等,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 等叫做。

二、反思拓展

1、对图幅相同的①中国、② 山东省、③ 济宁市三幅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 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②、③详细 B、②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①、③详细 C、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 D、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③②①

2、下列关于比例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比例尺越小,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B、比例尺越大,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C、图幅越大,说明比例尺越大

D、比例尺越大,地图上表示的范围越大

三、系统总结

四、达标测评

1、有“郁金香王国”之美称的国家是()

2、阿拉伯男子的打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这主要是受()

A、民族习俗影响 B、气候因素影响 C、地理位置影响 D、地形因素影响

3、当你在一个城市旅游时,你应该选择下列哪一种地图作为导游图?()

A、中国地图 B、世界地图 C、1:100000000地图 D、1:1000地图

4、长江全长6300千米,画在比例尺为1:30000000的中国地图上大约长:

A、21厘米 B、210厘米 C、31厘米 D、310厘米

5、当我们面朝初升的太阳(北半球),伸开双臂,我们的右手则指向()

A、东北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五、课上限时作业

1、关于图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例就是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B、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 C、地图上表示居民点的符号是一样的 D、图例包括符号的说明文字和数字

2、绘制一张学校平面图,采用下列哪一种比例尺最合适()

A、1:1000 B、1/3000000 C、0 40千米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

3、下列关于确定地平面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指南针定向,指南针总指向太阳

B、晴朗的夜空,不管位于地球何处,均可用北极星来定向

C、用太阳和手表也可定方向,一般来说,中高纬度地区,将手表平放,让时针对准太阳,时针和表盘上12点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大致是南方 D、北半球,树枝繁茂的一侧一般指示北方

4、阅读下面几段话,判断这几位同学分别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

A同学:我现在来到了西安动物园门口,我想进去游玩。

B同学:寒假里,我打算到郑州姨妈家探亲,想了解乘车路线。C同学: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D同学:北京真大,我想知道故宫在哪里。

A同学可以选用__________图;B同学可以选用_________图; C同学可以选用__________图: D同学可以选用__________图;

第3篇:《秋天的怀念》教学案3文档资料

《秋天的怀念》教学案3

5《秋天的怀念》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学习通过动作、神情、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难点:感受“好好活儿”的真谛,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一、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了解词义 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神色 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狼》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重点

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文录音磁带、狼的视频片段、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多媒体展示狼的视频片段(狼对天嚎叫)。

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请学生概括狼的特点,如凶残、狡诈等。

说说你所知道的狼的成语(限时一分钟的成语比拼赛),例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诗二首》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

理解作品意象,体会作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作者凭借想象,表达美好愿望的写法。

朗读法、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阅读《牛郎织女》故事。自读诗歌,预习质疑,写下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学生自荐概述故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摆脱这种束缚,自由幸福的生活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胡适《鸟》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

胡适《鸟》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通用18篇)由网友 “仿生人小鱼儿”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胡适《鸟》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欢迎阅读!

篇1:胡适《鸟》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梁实秋散文小品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爱鸟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重点

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写鸟的特点,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难点

把握文章线索,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给美丽的自然增添了亮丽的风景,你喜欢听鸟鸣吗?你爱鸟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师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