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幼儿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研究论文
幼儿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核心是让幼儿能够根据音乐节奏来感受音乐的律动,体会音乐的意境。节奏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趣味性强的游戏来满足幼儿的好玩心理,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音乐节奏;训练
音乐的生命来自于节奏,节奏感是幼儿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元素,而不是旋律,缺少了节奏的音乐旋律就会变得乱七八糟。根据他的结论,幼儿音乐教育首先应该从节奏训练开始,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的节奏训练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我在自己的小班音乐教学中根据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激起幼儿对节奏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节奏
幼儿年龄小,理解力比较差,对于节奏这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但是正因为年龄小,好奇心强,所以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很强。任何学习活动中,兴趣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幼儿掌握节奏,增强节奏感就必须激起幼儿对节奏的兴趣。[1]教师可以结合人们生活中的节奏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比如屋檐下的雨水滴答声、动物的叫声、各种乐器的声音等。我在教学中告诉幼儿,节奏指的就是类似于这样的有规律的声音,我还会让幼儿课后总结,去寻找生活中的节奏,绝大部分幼儿都会很感兴趣,积极地去寻找,他们很容易就从生活中找到像火车铁轨的声音、钟表的滴答声等很多形式的节奏。幼儿在寻找发现生活中的节奏过程中,好奇心、成就感得到了满足。他们常常会骄傲地跟我说这个节奏是他们发现的。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对于生活中各种节奏的探索兴趣。最后,我通过击掌或者敲打的形式将这些生活中的节奏表现出来,幼儿通过反复倾听,理解和感受越来越深刻,节奏感也就慢慢地形成了。虽然此时幼儿并不能理解节奏本身的意义,但是他们能感性地认识到生活中的节奏,并喜欢上了节奏,这就为接下来更深入的节奏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各种听觉训练,养成听节奏的习惯
每个幼儿对于音乐的听觉敏感度是不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幼儿对节奏的认知水平,让幼儿根据听到的音乐来作出指定动作,比如行走、站立、奔跑等动作来提升幼儿对于节奏的听觉敏感度和节奏意识。在教学中我让幼儿听着锣鼓声走,规则是每击一次掌向前走一步,当击掌声停止时停止脚步。刚开始我会带着幼儿一起走,等幼儿熟悉了游戏规则后在旁边用掌声指挥幼儿的行动。慢慢地加快击掌的速度,当幼儿的行走步伐来不及随着掌声变化时自然就会跑起来,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节奏的开始、持续、结束过程的感受。这时我再用节奏鲜明的音乐比如模拟下雨的曲子代替掌声,让幼儿根据对节奏的理解自由做出动作,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提高幼儿对于节奏的感知,增强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提高幼儿学习节奏的兴趣。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故事和乐趣,养成倾听音乐节奏的意识和习惯。
三、提高幼儿发现音乐节奏强弱的能力
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声音节奏强弱的例子,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例子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强弱。比如电视里播放动画片,教师问:你们仔细听一下,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答:电视的声音。教师在问:你们觉得声音大不大?能听得清楚吗?幼儿答:当我们慢慢靠近电视机,声音就会慢慢变大,听得就越清楚。教师接着问:除了电视机,你们还在哪里听到过越来越大的声音呢?这时幼儿热烈讨论,有幼儿答:有一天,我走在路上,我身后的洒水车从我身边开过的时候,我听见的音乐声越来越大,当洒水车离我远去的时候,声音就慢慢变小了。通过这样问答,听到幼儿明白声音均匀地变大称为渐强,声音均匀地变小称为渐弱。当幼儿能够准确识别节奏强弱变化后,我用击掌的方法让幼儿来表现声音的各种强弱变化。虽然对于声音的强弱变化绝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击掌表现出来,但是他们还不能深入理解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时我用图片表示各种生活中的声音变化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图片来表现声音强弱变化。最后使用音乐符号,让幼儿根据音乐符号来表现节奏的'强弱变化。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进一步丰富节奏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用画图和更多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幼儿判断音乐节奏强弱和表现音乐节奏强弱变化的能力。
四、通过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教师可以结合儿歌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训练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就十分丰富,也是幼儿最先学会的表达方式,因此使用语言编写的音乐可以显著地提高幼儿节奏训练的效果,而且相对来说很简单。比如教师可以搜集或者自己编制一些节奏感很强的儿歌,然后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节拍将儿歌念出来或者让幼儿反复吟唱这些儿歌,充分利用儿歌节奏感强、简单顺口的特点帮助幼儿提高节奏感。当幼儿学会了基本的节奏之后,教师再进一步使用语言来慢慢提升幼儿对节奏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对节奏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受,使幼儿学会运用节奏,把握节奏。比如,除了儿歌,教师可以让幼儿听一些简单、节奏鲜明的流行歌曲,让他们根据歌曲的节奏、速度来朗诵歌词,从而锻炼他们对于音乐节拍、强弱、速度的把握能力。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通过语言来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只有幼儿对于音乐节奏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节奏,从而增强音乐水平,提高音乐审美和音乐创造能力。
五、通过动作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除了前面提到的击掌,还可以用其他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无论是否有音乐伴奏,都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因此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用各种动作来表现节奏,而不用一招一式地教,只需要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比如在训练aaaaa、aaaa、aaaaaa这样的节奏时,可以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比如击掌、拍大腿等。通过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不同类型的节奏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如aaaa、aaaaa、aaaaa等,幼儿对这样的训练方式很喜欢,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不同节奏做出不同的动作。除了这些,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教学环节设计让幼儿的嘴巴、身体、思维都动起来,充分调动和维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幼儿根据歌曲编出舞蹈动作进行表演,或者用身体作为歌曲的伴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和节奏把控能力。
六、借助乐器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当幼儿掌握了基本的音乐节奏之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简单的乐器,例如锣鼓来帮助幼儿理解节奏,在课堂教学时,教会幼儿简单的操作这些乐器,最常用的乐器就是锣鼓,因为它操作相对简单,节奏感非常强,非常有助于幼儿的音乐节奏学习,而且自己敲打乐器是个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尝试让幼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其实生活中很多物品可以改造成打击乐器,比如装水的杯子、长短不一的钢管,敲击装着不同质量的水的杯子发出来的声音是不同的,长度不一样的钢管敲击后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让幼儿利用这些东西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然后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编制一些简单的节奏并通过自己制作的乐器演奏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学习节奏的同时,增加幼儿的课外知识并且锻炼了他们使用乐器表现音乐节奏的能力。
幼儿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可用人才的责任,加强幼儿教育中的音乐节奏训练,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训练幼儿节奏感的过程,是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的过程。做好幼儿音乐节奏训练,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认真做好幼儿音乐节奏训练,才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第2篇:小学三年级音乐节奏训练的研究论文
小学三年级音乐节奏训练的研究
郭俊廷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有着特有的感应功能,可以灵敏激发少儿的感觉器官,从而促进少年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在进行节奏练习时,我把自制的打击乐器带到教室里来,他们看到乐器后,都想亲手做一件乐器。”通过这个号召,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了,他们分别在家里拿来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类似双响筒、响板、沙锤和串铃等各种打击乐器。随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歌曲伴奏。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写好节奏,把节奏先用手拍出来,直到学生记住为止。然后由大家接着用手拍出来。这样的练习结束后,再分小组进行比赛,每一组抽一个同学将其中节奏拍出来,最后评出优胜组,如此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既促进了小朋友掌握简单的节奏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再次,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课前节奏训练等,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整体感知,为完成教学打好基础!
节奏是音乐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的核心,音乐的骨髓,是音乐的主要组成和主导因素,没有节奏的音乐,是毫无艺术可言的,感受理解和联想创造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从而使学生达到熏陶、感化、思想升华、心灵净化,以悦耳、悦目、悦志和悦神的境界。
第3篇:音乐节奏教学论文
“熬夜会变傻”为你分享17篇“ 音乐节奏教学论文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幼儿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研究论文
幼儿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核心是让幼儿能够根据音乐节奏来感受音乐的律动,体会音乐的意境。节奏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趣味性强的游戏来满足幼儿的好玩心理,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音乐节奏;训练
音乐的生命来自于节奏,节奏感是幼儿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元素,而不是旋律,缺少了节奏的音乐旋律就会变得乱七八糟。根据他的结论,幼儿音乐教育首先应该从节奏训练开始,
第4篇: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评龚玉梅老师《动物说话》一课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歌曲,不懂得识谱,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乏味,单靠死记硬背,只是在被动地学习。
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呢?龚玉梅老师的这节《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汇报课——二年级音乐课《动物说话》,在化解这一难点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动物说话》是一首歌谣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歌曲的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旋律较为平和,紧密结合了动物语言的特点,表现了小动物稚嫩的拙态和叫声。乐句间加有
第5篇:幼儿节奏训练中的指导策略的论文
幼儿节奏训练中的指导策略的论文
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掌握。可以说,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发现:节奏感强的幼儿对音乐活动具有较大的兴趣,在活动中更能进行音乐想象与表演。因此,为了提高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师要采取有效地教学策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幼儿对节奏的感受能力于理解能力。
一、通过身体模仿动作培养节奏感。
很多时候,当教师给幼儿欣赏一段音乐的时候,幼儿会自发地手舞足蹈。但是这个时候幼儿的动作多数是没有节奏感的。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引导幼儿做各种身体模仿动作,在做动作的时候让幼儿思考怎样做动作才能和音乐的节奏保持一致。教师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表演,有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动作示范给幼儿欣赏,引导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并想办法让自己
第6篇:大班音乐教案 节奏训练
文档仅供参考
大班音乐教案
节奏训练
大班音乐教案:节奏训练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音乐打节奏、听音乐做肢体动作。
2.通过节奏练习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的协调性。活动难点:
肢体各节奏的配合。活动准备:
节奏条、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入教室 教师弹前奏复习节奏歌《谁在说话》
1、教师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歌曲? 幼儿:节奏歌
2、教师:在节奏歌里你都听到那些打击乐器? 幼儿:铃鼓、碰铃、木鱼。。。
3、教师:真聪明,那么我们就用打击乐器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
4、教师先介绍自己——
×
× ∣×
× 我叫
王
馨 请幼儿逐一介绍自己。打破以往的模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5、教师:小朋友们的名字还有三个字的那用什么节奏呢? 幼儿争先恐后的练习,请幼儿模仿。
6、教师出示节奏条:× × ×× × 请幼儿模仿打节奏
第7篇:大班音乐教案 节奏训练 教案
文档仅供参考
大班音乐教案
节奏训练
大班音乐教案:节奏训练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音乐打节奏、听音乐做肢体动作。
2.通过节奏练习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的协调性。活动难点:
肢体各节奏的配合。活动准备:
节奏条、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入教室 教师弹前奏复习节奏歌《谁在说话》
1、教师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歌曲? 幼儿:节奏歌
2、教师:在节奏歌里你都听到那些打击乐器? 幼儿:铃鼓、碰铃、木鱼。。。
3、教师:真聪明,那么我们就用打击乐器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
4、教师先介绍自己——
×
× ∣×
× 我叫
王
馨 请幼儿逐一介绍自己。打破以往的模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5、教师:小朋友们的名字还有三个字的那用什么节奏呢? 幼儿争先恐后的练习,请幼儿模仿。
6、教师出示节奏条:× × ×× × 请幼儿模仿打节奏
第8篇:大班音乐教案:节奏训练
大班音乐教案:节奏训练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音乐教案:节奏训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音乐打节奏、听音乐做肢体动作。
2、通过节奏练习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的协调性。
活动难点:
肢体各节奏的配合。
活动准备:
节奏条、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入教室教师弹前奏复习节奏歌《谁在说话》
1、教师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歌曲?幼儿:节奏歌
2、教师:在节奏歌里你都听到那些打击乐器?幼儿:铃鼓、碰铃、木鱼……
3、教师:真聪明,那么我们就用打击乐器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
4、教师先介绍自己—— × ×∣× ×我叫王馨请幼儿逐一介绍自己。打破以往的模式吸引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