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陈文龙与文天祥的长乐缘
陈文龙与文天祥的长乐缘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陈文龙在兴化抵抗元军,不幸兵败被俘,元军妄想降服陈文龙,但屡遭训斥,元军见劝降无望,就把陈文龙押往杭州。他从离开莆田即开始绝食,行至合沙时,赋诗一首与他的仲子诀别,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强烈心声。
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四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出生于莆田,成长于长乐。他从小就读于阜山明教堂,咸淳四年(1268)殿试状元及第,先后任职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郞、监察御史等,后因得罪权贵贾似道,被谪回老家长乐。陈文龙在长乐倡修陈塘港水利工程,造福长乐乡梓。
元军威逼中原,直驱南疆,在文天祥的召唤下,陈文龙出任参知政事,临危受命,毅然举起“生是宋臣、死为宋鬼”的旗帜,与元军大战于兴化城,终因寡不敌众,城陷被俘,被押往杭州时,在岳庙尽忠殉国。
他是长乐的骄傲,也是长乐的荣幸。一代状元郎,万世忠义颂。如今,长乐阜山人以陈文龙为荣,在阜山陈氏宗祠正中,供祀着陈文龙的塑像,塑像左右的一副对联熠熠生辉:与岳武穆后先辉映南枝棘竹共孤忠,为文信国生死至交北顾伤心同一节。楹联中,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已把陈文龙列位于岳飞、文天祥之旁,忠心爱国的志向同归一节。民间百姓的信仰,是以陈文龙人格力量为基础奠定的,他那爱国爱乡的精神,值得后辈传扬与敬仰。正厅的牌位前,有青石刻制的陈文龙的《元台碑文》全文,那小楷的文字刻得非常精致。那碑文慢慢品味,细细研读,从中可以找到陈文龙的心路历程,可以体会到一代伟人的生命风范。
在南宋走向没落的时刻。为了挽救垂暮的家国,许多仁人志士,毅然走上抗争救国的道路,文天祥即是其中著名的一个爱国英雄。
元军铁骑踏至闽南一带,文天祥来到长乐,希望陈文龙能够出于大义,一同商议救国之策。文天祥是1256年状元,陈文龙是1268年状元,时间相隔12年,刚好都是龙年。两位龙年状元相会于长乐,真可谓风云际会,并在这国家危难时刻,均为血性汉子的.两位状元郎,毅然豪气冲天,决定组织救亡。文天祥高兴之余,欣然提笔写下“兴龙”二字。一方面,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东方巨龙。另一方面,二人又是双双龙年登龙榜。振兴中华,巨龙腾飞!
南宋已是垂暮之年,两位状元豪气归豪气,但还是回天无术。只留下双双殉国美名,传扬千古。
第2篇:解读文天祥与吕文焕
解读文天祥与吕文焕
吕文焕中国南宋后期著名将领。小名吕六,吕文德之弟,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活动年代是宋末元初。吕文焕在宋蒙襄樊之战后期任宋朝守将,相持达6年之久。1273年,襄阳兵尽粮绝。吕文焕投降元朝,并立刻为元军策划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自请为先锋。随后攻破及招降沿江诸州,并为伯颜向导,引元军东下。1276年,元军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吕文焕与伯颜一起入城。官至中书左丞,1286年告老还乡,卒于家。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某人说了,吕文焕是大英雄,文天祥不值一提。所以为吕文焕叫屈,并且非常不屑文天祥。
我看到这个论调的时候其实并不奇怪,前些年还有人说秦桧是真英雄,小人是宋高宗,乃至说岳飞是找死,他的死不怪秦桧高宗。这阵歪风且没有消散,进而又有汪精卫曲线救国之说。
他们处于何种目的我且不谈—— 是汉奸后人翻案,或者是外国网特扰乱爱国主义,或者是个人心胸狭窄,或者是想要出名想疯了—— 这些我提一提,大家想一想,我就不多说了。
回到咱们重点上来说吧,就事论事,文天祥与吕文焕,这个被某人提出来的两位。
这两位的事迹其实很简单。当然,我之前是不怎么了解啦,我只是背诵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与‘正气歌’。吕文焕我是压根不知道的。
所以首先我要承认上面几点,免得后面说错话,有人借此攻击我是故意颠倒黑白之类的。
先说说文天祥文大人:文天祥生的仪表堂堂,乃是一届俊才。而且从小就耿直中正。也并非如某些人污蔑的`那样‘什么事没干,在后面享受荣华富贵’。
‘德佑初,江上告急,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一万兵勇,发兵勤王保驾。并且痛斥议和派,主张朝廷应该勤修战备,整顿兵马,奋力抵抗元军。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作战建议,但是朝廷并不接受。
此后文天祥又征战平江,在宋朝投降后,被派往元丞相伯颜那里,与蒙古人议和,文天祥与元丞相伯颜争论,伯颜大怒之下,扣押文天祥,后来文天祥历经艰辛逃了回去。
此后文天祥坚持对元作战,历经生死磨难,数次死里逃生,也有忠诚之士全力保护,这才且战且退,然而却始终未曾屈服元兵。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家人不断死去。
当然,众所周知,文天祥最终还是被抓。被抓的时候,文天祥吃毒药要自尽,却没有死成,随后被抓。张弘范劝他写信让张世杰等人投降,文天祥怒斥道“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随后又做名诗‘过零丁洋’,表示宁死不屈。
文天祥一路上绝世八日,即使元兵以美食诱惑,文天祥也不眠不睡,不动一筷子。后来文天祥的事情传到了忽必烈哪里,忽必烈招降不成,想放掉文天祥,但是怕他回去接着对抗元兵,于是最终招文天祥,文天祥表示自己唯有一死而已。忽必烈终于赐死文天祥。
文天祥死后,他的妻子收敛他的尸体,文天祥的衣带上还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就是文天祥的一生。
文天祥一辈子,崇拜英雄,忠诚国家,奋力抗元,征战半生,最后宁死不降,取义成仁。
吕文焕的事迹如下
正如某人所言,吕文焕为襄阳守将,守襄阳六年之久,可见其的确为用兵高手。最后蒙古势大,襄阳孤立无援,宋朝的援兵都难以为继,忽必烈威逼利诱,加上战事不利,最终吕文焕投降元朝。
吕文焕投降后,立马改头换面,成为攻宋急先锋。跟随伯颜,一路上‘高歌猛进’,所向披靡。宋廷多次派人求和,乃至太后亲自写信,但是这个守襄阳城六年的吕文焕毫不为所动,打定主意要灭亡南宋。
后来宋朝投降,文天祥至伯颜处商议议和之事。(就是前面文天祥的事迹上也有这段)。中间有插曲—— 伯颜怀疑文天祥是假投降,下令扣留文天祥,文天祥则痛斥伯颜言而无信,这时候吕文焕出来劝解,文天祥转过头来痛骂吕文焕是逆贼。
吕文焕不是逆贼吗?当然是。吕文焕自己辩解说:我守襄阳六年,最终孤立无援,所以才投降。文天祥则骂道:“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汝爱身惜妻子,既负国,又颓家声。今合族为逆,万世之贼臣也!”
可见文天祥痛骂吕文焕,不只是其‘负国’,更是其‘今合族为逆’。这让文天祥痛恨至极,而吕文焕自己听到文天祥的喝骂,也是羞愧万分,乃至于蒙古人伯颜等,也认为文天祥骂得对。可见吕文焕在当年实在不是一个什么‘英雄人物’。不但宋人痛恨,乃至蒙古人也看他不起。
最后吕文焕自然是高官厚禄,荣华一生。
试看这两个人物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何文天祥的评价如此之高,而这个吕文焕则是背上千古骂名了。
首先这二人都对元作战,吕文焕是守将,六年坚守襄阳城,文天祥招兵买马,到处征战。这是其一。在这一点上,文天祥并不输过吕文焕多少—— 当然,或许战功上,吕文焕要大得多。
同样对元作战,吕文焕六年后,投降元朝—— 即使是孤立无援吧,总之投降了元朝。而文天祥呢——他也是数次死里逃生,乃至有过被擒的经历。但是吕文焕是自己投降了元朝,而文天祥即使被擒,也决不投降。
吕文焕投降了蒙古人后,若说爱惜自己身家性命,辞官归乡,做个富家翁也好,即使做官,请求不参加对宋作战也罢,也算是全了忠义之道。但是他不,吕文焕掉转头来,仿佛对付仇人一般,对付自己的故国,而且毫不手软,即使是宋太后写信,也不为所动,可谓蒙古人一大‘忠臣’。
文天祥被擒后,奋力逃生,随后再次投入对元作战,几次遇到绝境,但是依然不肯屈服,最终大势已去后,仍然要服毒自尽。被擒后,绝食,宁死不降,最终被杀。如果说,文天祥被擒后,加上南宋灭亡,复国无望,文天祥大忠义之道已然尽到了,大可以申请归乡,做个草民,苟活于世,还可以生下个一男半女,延续后代。但是文天祥却不这样,选择了以身殉国。
这么比较来说—— 文天祥征战一生,为国尽忠,论武功也绝对不逊色于吕文焕。吕文焕面临一次绝境,就干脆投降,而文天祥几经生死,依然不改其志。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某些人大放厥词,为人洗地,是不是觉得大家眼睛瞎了,分辨不出好坏来?
还说文天祥在后面享受荣华富贵—— 这这是要骗谁?只要是个人去网上一搜资料,就能知道你说的尽是胡言。
吕文焕守城六年—— 古语有云‘文死谏武死战’,武将报国,唯有‘死战’而已,吕文焕既然做不到‘死战’,卸甲归田也就罢了,居然恬不知耻,掉转头来对付自己的故国,可谓无耻之尤。
文天祥,本为文臣,早年多次对皇帝进谏,乃至触怒权贵,被罢官削职,虽未‘死’,也算是尽到了文臣的责任,后期转战四方,抵抗元军,作为一个‘将’,又做到了‘死战’,最后终于以死殉国,终不悔。
试问吕文焕又有哪点比得上文天祥?
文天祥不是英雄?难道那个助元灭宋的吕文焕,是英雄不成?说这话,莫要让天下人耻笑!
第3篇:文缘散文
文缘散文
“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命中的注定,注定了就是注定了,不早也不晚刚刚好。就像我和您们是好朋友一样。前世历尽千辛万苦就是找不到你们,今生却毫不费力的和你们在一起。因为这也许就是缘分到了吧?要不然,在茫茫人海中为何和你们聚在了一起?缘就是这么神奇,没有一点征兆,是自然而然的你懂我,我也更懂你。懂你的兴趣,懂你的喜怒哀乐。
“缘”的深意包括很广,比如:文缘,这就是其中的.一项,是缘让我们的兴趣和爱好聚在了一起!大凡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很善良,因为在书的熏陶下,修养和品位也是别具一格的。喜欢文字,肯定会博大精深,见多识广,所以他们的精神领域是别人无法领会的。喜欢文学的人他们都有一颗同情善良的心,会为秋天的落叶联想写出一首伤感的诗句,一篇感人的文章,心事都藏在文字里。所以文学就是这么的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