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07 07:13: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王安石变法内容

王安石变法内容

导语: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其推行改革的内容还是紫的我们学习的,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酝酿变法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司马光向宋神宗辞职,隐居洛阳专心编纂《资治通鉴》。

变法背景

1、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土地不断遭蚕食。

3、宋朝内部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一大背景: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1、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

2、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3、北宋以步兵为主,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作战处于劣势。

4、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

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政府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推动改革变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变法内容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曾布、吕惠卿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理财、军事、教育等措施,其具体内容如下:

1.理财措施

最重要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限制大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大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3.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4.市易法

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5.免行法

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6.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7.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一些官吏强制借贷,借机敲诈盘剥。

8.募役法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9.方田均税法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10.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稳定国家秩序,这一方面属于军事措施。巩固国家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11.将兵法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2.保甲法

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国家秩序。

13.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王安石在变法在教育上的措施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和在州郡广设学校。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旧有的科举取士之不能满足国家治理的需要,与社会实际脱节。王安石的这一改革,主要目的是纠正过去的缺陷,选拔一些通经术、明时务的人才为国家治理服务,以便由此选拔的人才能够更好的为变法服务。

变法影响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司马光当政时,最终新法被罢废。不久,因为中央财政资金不足,经司马光提议,荆公的变法条目部分得以恢复。

王安石变法和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同为世界经济史上影响巨大的事件。1000年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巨大历史意义,后人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世界上对王安石进行积极评价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对王安石变法对当代的启示意义给予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和新政农业政策之间的联系,,少有人给予像美国新政农业部长华莱士对之的关注。在华莱士看来,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同样面临的问题;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新政农业政策同样可以借鉴。

1944年,华莱士访华期间,有关的报道写道:“华氏研究中国历史,对于吾国王安石之农政,备致推崇,迭次言论中皆有向往之词。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参观新疆女子学院时,图书室中适有一部《王临川全集》。王世杰罗家伦两氏,因示华氏以该书。华氏谓彼曾研究过王安石,但在全集中一定还有彼所不曾知道的文章。王氏因语此书中不畏天变、不畏祖宗之法等语,谓王安石整个精神,只是不畏任何阻力。华氏答称:余于此颇悉。离院时向诸生演说,因即量诸生记取王荆公的话,不畏天灾,不畏任何阻力,效法蒋委员长,克服一切困难。在与王主任世杰及盛主席夫妇、罗监察使家伦等闲谈中,亦询及我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之有关各节,华氏誉王安石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之第一人;并请王主任可能搜集有关王安石之事迹,并访得其后人。在沈部长欢宴席上,华氏重复提到王安石,并进而以现时代眼光与当时情形相较恒,发为一种乐观的期待。”

华莱士为什么对王安石评价如此高?在他看来,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一方面出现农产品过剩,一方面由于美国农业信贷系统本身为垄断集团所把持,一般农民无法取得贷款,土地被地主收回,生计日窘,只有通过政府向人民提供贷款,使农民们能够尽快找到生计,才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王安石的良好立法在古代皇权时期不能实现,但是在当代可以成为现实。1930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时任农业部长的华莱士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国建立常平仓(中国古代储备粮荒平抑粮价的政府粮仓),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的物资和粮食食品,免费发给城市人民,不但解决了粮荒问题 ,还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了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讲,是王安石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

变法成果

熙宁六年(1073),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今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第2篇:高一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课稿范文

高一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课稿范文

章节名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

计划课时: 1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本课课题选自大象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中的第二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属于中国古代史范畴。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王安石变法: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讲的就是变法的前提和具体措施。本课的地位在本单元中定位于承前启后,前一课介绍北宋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下一课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给当时社会带去的影响,所以学习好本课是学习下一课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者分析:处于高二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能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理解、归纳已知的历史史料。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史料参考,指导学生学会用分析解答相关的材料题。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而本课的课标要求便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具体措施,理解王安石变法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如何增强军队战斗力的具体措施。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变法内容进行具体细致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它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奉献的精神。通过对王安石这个人的了解,学习王安石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重点确立依据:因为课标明确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所以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就是完成课标要求。此外,只有很好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然后分析各项措施产生的影响,才能为下一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才能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另一个课标要求即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的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

难点确立依据:高中学生虽然有一定初中阶段学习的古代史功底,但是,初中阶段主要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分析,所以要现在的高中生根据具体措施来说出每一项措施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要知道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由于教材未作明确介绍,需要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同时,搞清这一问题有利于加强对王安石变法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

四、教学设计思路:

1、本课从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两个方面整体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2、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图片、补充材料等现有的课程资源。

3、援引一些事例、资料浏览、链接阅读等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以探究研讨等形式把握王安石变法所能解决的问题。

4、适量补充王安石变法的局限之处,组织学生探究,提醒学生多角度地阐述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带来的影响时,并作辩证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变法的主要方面即对当时北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

5、提供难度适中的及时巩固习题,在每讲完一个主题或一项改革措施后可以及时提供一道或几道相应的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6、注意一些概念的讲解:如市易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等。

7、时间分配上侧重于对富国之法和强兵之法的讲解,这样处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理论依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对教材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变法内容,比如:经济措施方面,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演示文稿来显示内容。充分利用此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课堂容量大,信息多的特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交流、思考和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概括)在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地主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的、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紧接着多媒体显示王安石的`画像及王安石的一首诗。在学生看过之后,教师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教师总结:这首诗描述了农民的苦难,更表达了改变现状的希望,由此即导入了本课的的教学,又导入本课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原因的教学。(用时5分钟)

二、正课讲授、师生互动:(用时25分钟)

在讲变法的背景及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时,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完成的。即探究问题一:根据前一课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探究:王安石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形势下出现的?学生根据上一课的内容及课本补充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归纳,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总结显示。: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是变法的必要性。②“庆历新政”的失败又进一步要求新的改革措施的出现。③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勇于改革精神的影响。④宋神宗也希望并支持改革。

在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时,让学生在了解了变法的时间、人物、目的之后,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每一项具体措施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即探究问题二:王安石变法有哪些主要内容?请你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把这些内容中每一项具体措施、作用用最概括的语言列举出来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于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把学生分成三组:富国之法小组、强兵之法小组、取士之法小组,在学生讨论后的基础上进行发言探究,然后由教师用表格形式进行总结。这样分组探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分组,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再由教师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一些错误认识。在教师用表格形式进行总结后,为了加深对这一重点知识的掌握,同时进行了知识拓展。主要采用了以下问题形式:拓展1:王安石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拓展2: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措施有哪些?拓展3: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巩固了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

在讲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时,首先肯定变法的成效,让学生根据各项措施所能解决的问题和前面教师提供的表格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入探究问题三:结合课本内容,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有哪些?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决心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③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④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⑤新法实施显得过于激进。在教师总结后,进入探究问题四: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时人抨击他的变法“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这一看法对吗?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从而进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主要从变法的性质、不足、积极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变法评价讲完之后,要学生联系王安石变法及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谈谈王安石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主要从变法的原因、变法的目的和结果、改革的过程等方面来谈。通过此问题的探讨,要让学生认识到变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变法都能成功,也让学生懂得变法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求变法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上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

三、课堂总结和课程检测:(用时5分钟)

学生每探究一个重要问题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知识和能力检测。

四、课外延伸与拓展:(用时5分钟)

1、加强历史学科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设置问题,如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谈一次成功的改革、变法需要哪些条件。

2、建议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撰写“我看王安石变法”历史小论文,组织评选,形成激励。

3、课后探究: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说明:

1、加强学生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础知识,使知识结构化。

2、学生在探究、合作的氛围下学习,锻炼了自主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能把教师的宏观指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

4、能使学生把握一些学习历史知识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5、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现大量的图片、文字等素材,从而形成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王安石变法说课稿

王安石变法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本单元的课标要求是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而本课的课标要求便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王安石变法: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讲的就是变法的前提和具体措施。本课的地位在本单元中我把它定位于承前启后,前一课介绍北宋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让我们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下一课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给当时社会带去的影响,所以学习好本课是学习下一课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具体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王安石变法历史典故

王安石变法历史典故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他们有的享有免役特权,有的利用权势瞒产漏税,沉重的赋役都压到农民身上。再加上政府每年还要付给辽国和西夏大量银绢,也得由农民负担。各地常有农民起义发生。国家田赋收入没有保证,开支却越来越大。北宋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xū)即位。这一年,宋神宗才二十岁,很想有所作为。早在即位以前,他就听人讲到王安石,说这人很有才能。因此,他一登皇位,就想起了王安石,命王安石担任江宁(在今南京)府知府。没几个月,他又把王安石调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年轻时就爱好读书。他读书很认真,读过的书终身不忘。他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诗词也写得不错。曾巩把他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历史典故:王安石变法

历史典故: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他们有的享有免役特权,有的利用权势瞒产漏税,沉重的赋役都压到农民身上。再加上政府每年还要付给辽国和西夏大量银绢,也得由农民负担。各地常有农民起义发生。国家田赋收入没有保证,开支却越来越大。北宋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xū)即位。这一年,宋神宗才二十岁,很想有所作为。早在即位以前,他就听人讲到王安石,说这人很有才能。因此,他一登皇位,就想起了王安石,命王安石担任江宁(在今南京)府知府。没几个月,他又把王安石调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年轻时就爱好读书。他读书很认真,读过的书终身不忘。他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诗词也写得不错。曾巩把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定位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定位

【导读】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定位

明代学者王夫之曾言:“北宋灭亡,始于司马光,”此言过矣。北宋灭于徽、钦二帝手上,并不是司马光教唆宋徽宗那么荒唐的。从远因上讲,有宋一代之衰落,其实自仁宗朝就出现了,也算不到司马光头上去。

王夫之有些以偏概全的习惯,而且他的这种思维方式还很容易被人接受,比如,我本人在深入了解王安石变法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一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